《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集锦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集锦7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集锦7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 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
2、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
3、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 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
4、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
5、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
6、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
7、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
8、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
9、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a使人积极乐观。b使人斗志顽强。c使人永远年青。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
10、,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 背诵这首诗歌。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作业 。 继续研讨与赏析。 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识记字词。 朗读、背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二) 童趣 一、学习目标 背诵、翻译全文。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言词句, 感
11、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
12、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3、。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认识“
14、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15、。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
16、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17、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
18、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
19、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
20、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理清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联想和想像。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
21、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
22、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写生字,理解词义。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
23、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
24、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
25、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诵读课文 3、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
26、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
27、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
28、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5、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6、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信息反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师:上节课我们划分了文章层次,明确了各段段意,
29、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个词来赞誉济南,是哪个词呢? 生:宝地 师:既然说是宝地,都体现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 师:济南真可算是处处是宝地,是美景。今天我们重点分析描写山的这几段。来看看这些美景是如何通过语言展现的。我们可以分析具体语言,来把握景物特点,体悟作者情感。老师先来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一段文字写了济南的老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老城带有生命的意味,写出了济南城安适、秀美的睡态,有着温暖、恬静、适宜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这段中,同学们能不能再找出某个词
30、语、某句话,看看济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学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词语的一个方面)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摇篮的形态是怎样的.?(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一些,中间平坦舒适)摇篮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安全感、躺在里面很舒适、柔软、温暖。 师:常常说,母亲把婴儿抱入摇篮里呵护照料,文章中说一圈小山把济南城放在摇篮里,那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呢?(若答不出来可再引导,小山像母亲一样,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爱、慈爱、慈善可亲。(板书) 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小山形态秀美,不得不说是出奇的,是块难得的宝地。谁能够再
31、找一句? 生:“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书:修辞,拟人) 师:哪个词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声地说,小山好像在和济南城低声细语。 师:为什么要低声呢?大声说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低声地说”。 师:对,济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安宁沉静、温暖舒适。同学们再想想,“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除了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谁说的? 生: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 师:是这样的,那大家说,生活在这样的冬天里,人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热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马上能
32、到春天了。 师:没错,在小山的摇篮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暖安适的,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作者这样写,也使得写景画面灵动起来了。 师:如果只是阳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说明济南是个宝地?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最妙的。 师:找的很准。雪,在冬天是最寻常可见的,作者却说最妙。文章中的哪处描写让你感觉到小雪的妙处呢?试分析(3分钟讨论) 生:“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师:树间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的形态比成盘在
33、头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贴切生动。 师:小雪连树尖儿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树头发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树有意挑选这样一朵花似的,显出雪的什么特点呢? 生:小雪、精巧、可爱、灵动。 师:对,从色彩上来讲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松更加苍翠了。 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喜爱、惊叹。 师: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还注意到了景物之间,色彩的相互映衬(板书:色彩映衬),济南的雪一点也没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于白雪的衬托,矮松反而显得越发青黑了。 师:来看看,接下来雪又呈现出哪些姿态和颜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写出了山脉上雪的白色、银色。 师:雪霁晴峦,与什么交相辉映呢? 生:
34、与蓝天交相辉映。 师:还有哪句? 生:“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带水纹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拟人。 师:为什么“穿”字可以判断出拟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动作,山和雪都不会真正地穿。 师:说得对,把人的特征、动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这是一处拟人。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又是什么呢? 生:本体是一道儿白、一道儿黄,喻体是带水纹的花衣。 师:本体中,白色无疑是雪的颜色,那暗黄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颜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盖着的白雪比成了带水纹的花衣。 师:大家看过
35、水纹的形状吗?为什么“看着看着”水纹会动呢?给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雪不厚,被风吹散了。 生:因为雪会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显露出来了。 师:没错,这些都是“动”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势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联想一下水的波纹形状。(可简单画图)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带水纹的花衣。 师:是这样的,作者由一处山雪看到另一处山雪,看着看着,随着视线的跳跃,整体上就成了带水纹的花衣,而且好像会掀动一样,看见山的肌肤。这样写,静态的写就好像动起来一样,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生:化静为动。(板书) 师:静中有动,白雪覆盖下的山呈现出一种动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
36、,这样写雪,就显得气韵生动。 生:“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在夕阳照射下的色彩变化,像害羞一样。 师:既然是拟人,拟作一个什么人更合适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容易害羞,脸红的颜色微微发粉。因为雪纯净无暇,小孩子的内心也单纯。 师:少女脸颊绯红,好像害羞一样,面对雪这样一种姿态,作者会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喜爱,山雪非常可爱,情态可掬。 师:咱们再一起看看,这一段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什么呢? 生:喜爱。 师:作者的语气似乎有点祈求老天
37、爷,就是下小雪吧。那为什么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气,下大雪承受不住。 师: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层雪,为山着想,为山考虑,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担忧、怜惜。 师:对,作者有幸在济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阳,细品山间小雪,作者对这块宝地是心存珍惜喜爱之情的,是心存什么的? 生:欣喜、感激。 师:带着欣喜感激之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感受美丽的雪景。 师:文章的第四段很简短,写到了济南城外村庄的景象,看一看哪个词语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画。这是一处比喻。 师:水墨画里画了什么? 生:山坡、村庄、雪。 师:这几处景物有什么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黄色。 师:请大家想象,一张水墨画,暗黄色的宣
38、纸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黑色与白色泼墨点染在上面,这样的水墨画有什么特点呢? 生:古朴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书) 师:对,还不是一般的古朴淡雅,作者带着推测、商量的语气和读者亲切交谈,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师:这一段里还有那个字眼吸引你? 生:卧。 师:卧这个动作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放松、安适、宁静、亲近自然。(不是横,不是重重的压,村庄和房顶没有抗拒雪) 师:精准地用词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卧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雪的轻盈、村庄的安宁祥和。(板书:精准用词) 师:济南素有泉城的美誉,在欣赏完济南的山、雪、村庄之后,作者又把我们领
39、到了水边。说一说这一段展现了哪些景物。 生:绿萍、水藻、垂柳。 师:作者写这几处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绿。 师:作者极力描写绿萍、水藻的绿,为什么呢? 生:好像在生长一样,绿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阳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对,这就是积蓄在水中的绿的精神,接下来又写到了垂柳要在水里找个影,说明水怎么样?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书)。 师:和水藻的绿相比对呢? 生:是色彩的映衬。 师:映衬之后,大概是为了突出什么吧? 生:写水藻和绿萍的绿,是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师:这是映衬的作用,写水中植物的绿,就是为了写水的清澈透亮。这里面还写出了水的一种特点,是什么? 生:不忍得冻上。 师:为
40、什么不忍的冻呢? 生:因为被那股绿的精神所感染了。 师:有道理,还可以想想,为什么不忍得冻,这一句从修辞上来讲是什么? 生:拟人。 师:拟人的修辞,事物就会具备人的动作、思想、情感,那么水对水边的其他景物有什么情感呢? 生:怜爱,水好像能和岸边的垂柳对话,让垂柳在冬天里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变得活泼欢快,有生命力。 师:蓝水晶怎么理解?追随作者的视线,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么比喻成了蓝水晶呢? 生:天空。 师:天空蓝汪汪的,蓝的发亮,像蓝水晶一样的天空有怎样的特点? 生:空灵的、明净、纯净的。(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喜爱。 师:蓝水晶也是很贵重的,视如珍宝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样,包着红屋顶、黄草色,包着济南城,那作者拥有这样一块蓝水晶,心晴是怎样的? 生:珍爱、惊奇、赞赏。 师:让我们怀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朗读文章第五段。 师:本文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里的气候,济南的山、雪、水,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精准的用词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衬来加以展现。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谁能够总结一下,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创设了这样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爱、热爱、赞赏、怜惜。(结合某处语句) 板书: 气候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慈善 宝地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动人 城外远山古朴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