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六)教案 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综合性学习(六)教案 语文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综合性学习 主题探究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 实践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才及动手实践能力。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文知识。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整体构思 一、教学设想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现代交通越来越便捷。古代交通又是如何的呢?教师通过开展此活动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去了解古代的交通,去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文知识。 二、整体思路 先向学生阐明开展这次活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而后让学生根据要查找的范围,自主进行分工,制定活动计划,小组长协调、落实本小组成员查找资料的情况,汇总后,进行筛选、归纳,从中了解古代的交通,去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文知识。 5 2 三、活动形式 小组讨论,个人发言,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动相结合。 方法指导 1课前指导 讨论法:指导学生集体讨论查找资料的渠道,商讨分组,确定活动方案。
3、2分组实践 分工合作法:各小组按各自的活动方案,对材料进行收集、汇总、筛选、归纳,最后形成书面材料,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 3活动成果展示 交流法:各小组汇报活动的情况,交流活动成果,说体会,谈感想。 【方案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1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设施;第2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第3组负责搜集古代赠别诗,并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第4组负责了解古代的世界交通情况。 2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以下途径收集材料:网络、书籍 3各组长自行选择时间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对所搜集的村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书面材料。 4思考讨论:假如古人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又会
4、怎样呢?并以此为主题写下来。 (二)课堂活动 1教师导入 现代交通事业空前发展,各种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通过电话、网络传递亲切的问候,也能透过视频看见熟悉的面容。古代的交通又是如何的呢?这两星期来,同学们都积极地去搜集材料。本节课,我们主要由两位同学主持开展活动,一起了解古代的交通,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文知识。活动由以下几个板块组成: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听一听。有请主持人。 2活动板块(由同学主持) 3 (1)读一读。 学生朗读文中四首古诗,在朗读中领悟古诗的魅力。 这四首古诗为蜀道难、过华清宫绝句三
5、首(其一)、送元二使安西、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2)说一说。 就上述四首诗歌,请各组同学派一位代表,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的主题,把之前的探究成果说一说。之后,主持人进行总结。 (3)比一比。 两个环节,第一是必答题,第二是抢答题。 (4)演一演。 小品剧穿越时空隧道的古代诗人,由四位同学表演,表演过程中演员与同学互动。 (5)听一听。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篇文章假如古人有了,同学们在倾听中认识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 3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说体会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 (三)课后延伸 1继续查找资料,并作归类整理。 一、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 道路之一
6、陆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景象。在萧瑟的秋风里,荒凉的古道上,一匹瘦马在踽踽而行;夕阳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游子乡愁,本应归家但是却在流浪漂泊,心中充满悲苦之情,什么是这一情思的衬托呢?哪是“古道”,既通过写马,也衬托游子意欲马上回乡艰难处境之中的孤独寂寞。 道路之二海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是诗人兴致勃勃,乘船顺江东去,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而“春潮带雨晚来急,野 4 渡无人舟自横。”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篇,写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效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连船夫也
7、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摆渡成了一项职业,船海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道路之三栈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夸张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蜀道的重重艰险。从成都到西安的2000多里,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及其支脉横亘其间。古蜀栈道穿越秦岭,巴山间,开辟于悬崖峭壁旁,依附于悬崖峭壁,云缠雾绕;凌踞于急流湍河,如鸟欲飞。两千多里的蜀道,有三分之二是在山岭河谷中,全部栈道到底有多长,今天也很难得出具体的数字。它们一段又一段,沿着山壁河谷伸向远方,给人无限遐想。蜀道中有一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所以,历代文人用“飞阁”“
8、云栈”“命名蜀道”,“栈道连天”来形容蜀道是很贴切的。栈道的结构十分科学,其修筑过程又十分艰巨。栈道的凿孔、架梁、立柱、铺板等工序,几乎全部是在绝壁上凌空作业,在今人看起来一道很简单的工序,那时候也许要花费很大力气的。在生产力低下,工具落后的古代,能在悬崖绝壁间修建一条蜀道,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栈道作为一种特有的道路形式,被后世视为奇迹,将蜀道与长城,运河媲美,一点也不为过。我们不能不被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折服。 二、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及古代民间通信 馆驿是一条短巷,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及更换马匹的馆舍(犹今之政府招待所),故名馆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
9、前221年),在全国修驿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筒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 5 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
10、银牌四百里,铜牌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将邮驿改称为驿站。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得秋字诗句:“西原驿站持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三、古代交通工具及出行观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别何时遇?望望不可见,连山起烟雾。”“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古代,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差,横渡大海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航海者仅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不是艰险至极吗?你看,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联系起来,你就不难发现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送别”,这几乎就是一种“生死离别”。 今天我们读诗,读到的是古代落后的交通,道路的曲折、工具的原始、设施的简陋,也读出了古代人们出行时浓郁的离愁别绪。一首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个人呢,则需要博采,广泛交流,在交流中去发现,在发现中交流会更聪慧。尽管形式不一,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所好,发表自己所想所思,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为今后的合作、交流、探讨作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