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作者意在说明()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C.中华文明起源争论激烈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解析】选D。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补偿训练】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
2、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2.诗经商颂充分体现
3、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的态度,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解析】选B。“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选B。3.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
4、认同的纽带【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 “戎”,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统一民族华夏族。故选B。A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C“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血缘。4.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 586次46.53%法治观念法、刑4 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 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 427次11.71%道德观念道6 367次16.85%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
5、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选A。根据表格,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学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正确。5.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一思潮()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解析】选B。王艮、李贽的思想是传统思想活跃的表现,而非来自西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故排除A;根据“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可知明朝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故选B;王艮、李贽的思想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叛,而非创
6、新,故排除C;他们的思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重视和肯定,没有表达民主政治诉求,故排除D。【补偿训练】中华文化经夏商周不断地“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形成了“敬天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B.周礼重在维护社会等级C.儒学思想以复古为要D.先秦文化的人文化趋势【解析】选D。由题干描述可知商周时期和孔子都扬弃了有关“巫”“神”的内容,形成了“敬天保民”等文化体系,可以分析出先秦时期文化逐渐走向人文化的趋势,故本题答案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B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等级的信息;C与“孔子则进一步扬弃
7、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内容”不符,排除。6.(2019浙江高考)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解析】选A。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拓展归纳】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和情感表达,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我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7.有学者说过,
8、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A.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解析】选A。材料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A;B、C、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的做法是“不仁”。战国时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反映了()A.百家争鸣已经全面展开B.儒家思想发源于道家C.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一致性D.民本思想在不断发展【解析】选D。由材料“以百姓心为心”“
9、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以看出,老子、荀子都主张注重人民,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百家争鸣全面展开,A不符合题意;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属于不同的派别,并非儒家思想发源于道家,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天人合一与民休息兼爱尚贤道法自然A.B.C.D.【解析】选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
10、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故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赋薄敛,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排除;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故答案选B。10.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解析】选A。“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
11、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11.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型,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说明()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C.世界各国文化应该相互融合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解析】选D。世博会会徽图案创意秉承了我国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具有包容性,D符合题意。12.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
1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解析】选B。材料“西周末年太史伯”“孔子、孟子则提出了思想”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对个性的否定,A排除。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人为本,C排除。传统的道德准则在西周处于萌芽时期,D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1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
13、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班固汉书儒林传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胡人血统,其先祖或为胡人,或为鲜卑。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称为大中华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古时期。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
14、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4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8分)【解析】第(1)题,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本思潮”指的是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指的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因为法家在当时主张君主专制。第(2)题,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例如,董仲舒改造了儒学,
15、使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回答出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意思相近即可。第(3)题,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所表现出的特点按照材料三分层次概括即可,“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性。答案:(1)民本思潮:儒家。专制主义:法家。(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3)特
16、点:多元性(非单一性);流动性(发展性);宽容性(兼容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
17、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24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注意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阐述,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归纳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述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总结影响。首先观点主要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发展
18、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华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述:第一步叙述过程要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总结影响。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阐述: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程
19、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观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
20、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新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总结: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