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术语与阅读能力提升20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术语与阅读能力提升2021.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术语与阅读能力提升2021高三语文典型的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术语知识点一:官吏选拔的术语1.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2.荐举、征辟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也可叫做察举,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
2、才) 此外,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3.科举制:创于隋代,发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4.除此以外,还有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知识点二:授官的术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
3、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
4、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知识点三:升官的术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晋、进:
5、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四:贬官的术语 谪、贬:贬官,降职并外放。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黜、罢、免、夺:罢免官职。 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鸡者事) 褫:撤职查办。 例:“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谢庄上搜才表) 左迁:降职。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左除、左降、左转:降
6、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知识点五:调动的术语 徙、迁、转、调:改任官职,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不升不降。例:“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后汉书张衡列传)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例:“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出、放:指出京受任。 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后汉书张衡列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
7、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知识点六:兼职的术语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 例:“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后汉书刘焉列传) 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例:“周公摄政,践祚而治。” (礼记文王世子) 权、行、署:临时代职。 例:“兼权殿中侍御史。” (宋史李纲列传)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知识点七:到任、离任、休假、行使职权
8、的术语 新(始)视事:刚刚到任。 例:“是时,茂陵守尹公新视事。” (汉书游侠传) 下车:官吏初到任。 例:“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后汉书刘宠列传)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例:“秩满,造行在所,顾不数见公卿。”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例:“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刘般列传) 归田:促还乡。 例:“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晋书李密列传)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列传)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用事、听事:执掌政权,处理政务。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9、。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知识点八:考核的术语 铨:衡量官吏的资历和劳绩。 例:“府州久勤将吏,依劳铨序。” (宋书武帝纪中) 课试:考查、考核。 例:“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 (韩非子亡徵) 考绩、考功:考核官吏的政绩。 例:“故考绩黜陟,以明褒贬。” (后汉书马援列传)知识点九:官学中的教师(学务官员)、学员名称学官:古代
10、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国志吕蒙传)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例:“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
11、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例:“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促织)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左忠毅公逸事)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竖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
12、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知识点十:和疾病死亡有关的常见词语丁忧:遭父母之丧,又叫“丁艰”行服:守孝,服丧服阙:又叫“除服、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大渐:病危 6、寝疾:卧病 7、大辟:死刑怎样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什么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读书的艺术),而现在我们给阅读强加的内容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条块分
13、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在“语文学”的圈子里打滚,既影响了学生的知识上的量的积累,也抑制了学生在思考时的独特体验。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需不需要课本,目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方认为,虽然人们对语文课本一直批评不休,但人们为什么又一直坚持使用语文课本呢?是因为对教师而言,查找适合的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而言,依托某一课本学习,会有成就感。课本的批评者过分强调教师会死抠课本,其实在授课教师手里,课本应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创造的刺激物,话题的起点,教师工作的蓝本,复习的工具或反驳的对象。而且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可以选择课本进行取舍和修正。我们应
14、该解放课本,而不是抱怨它,我们要始终记住应以多元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课本这种特异的文化产物。另一方却认为:也许象地理、历史和数学这些课程确实需要课本,但语言学习却不一定。语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交换信息。一个备有廉价报刊的阅览室要比大量昂贵的课本有价值,在那里学生可以阅读到真实的语言,至于语法和词汇,学生完全可以去买语法书和词汇表。课本给学习者规定了很多界限,如在什么时间要学习多少生词,完成多少句法,而没有课本的课堂里,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教学双方会更开放,更具创造力。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实际上也是混淆了母语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过去我们对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花费的心血太多,而对语言
15、学习的本源(母语环境和母语阅读)关注太少。人的认识一是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二是来源于间接的阅读经验,尤其是在信息交互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阅读不但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了人们澡雪精神,提高认识的最好方法。观点的平庸往往来源于思想的平庸,思想的平庸往往来源于阅读的狭隘。现在我们要给阅读教学以充分自由,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的自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环境的宽松。所以,我们应把阅读当作一门公共课程和人生课程来看。阅读课要坚持上,课处书要坚持读,古诗文要坚持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大胆尝试。(看没看过美国小学校长为鼓励学生阅读而当众吻小猪和爬着上班的故事?)现行的阅读教学
16、思维方式总是试图吃透甚至嚼烂文本,总想不留任何疑难,总想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总想把书中的问题统统解决,这实际上是很天真很幼稚很荒.唐的做法,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中小学生同教材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距离,要想让中小学生把书中的问题全弄明白,不过是痴人说梦。一首李白的小诗,小学生和大学生读,怎么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况且阅读是一个很主观很富有个性色彩的活动,就是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也不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同样的感受,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却把读书严格地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藩篱之内,还要硬性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搞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孩子
17、们的阅读兴趣焉能不被彻底抹杀,著名学者王富仁曾经说过:“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是在读的过程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式,接收方式。”(见名著推荐书目)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说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的“念”,乃至于“诵”。吴伯箫先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未。所谓“本”,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来非常简单的事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的无以复加的所谓阅读理论,其实,教师越是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
18、读书时间就越被贻误。在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上,可谓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乃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以致守夜更夫都能熟背成诵,明代大学者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读抄七遍,所以,他的书斋叫七录斋。好书自应琅琅读。我们的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训古斋规)。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言,读的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阅读教学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没有返璞归真的决心,没有删繁就简和矫枉过正的举措,是决不能从少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