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考前冲刺专题6 跨学科综合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考前冲刺专题6 跨学科综合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跨学科综合试题跨学科综合题解题思路和方法1、跨学科试题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突出各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类化学试题。试题能突出化学学科的基础性和边缘性。学科综合即以基础化学知识为主线,有机的渗透物理、数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学科综合性强。2、跨学科综合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突破学科本位思想,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整体思考问题。、要牢固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以求灵活运用、融会贯通。、要注意找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弄清思维的方向和着力点。3、考点分析(1)化学与数学综合(2)化学与物理综合(3)化学与生物综合(4)化学与多
2、学科结合中考在线【中考在线1】在一耐热活塞底部放一小块白磷,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然后慢慢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_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因 该实验说明:_;【答案】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4; 压强增大,温度增大,达到白磷着火点;O2约占空气体的五分之一【名师解析】因为迅速压下活塞,活塞对空气做功,使空气温度上升至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所以观察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至原来的温度时,慢慢松开手,由于白磷与氧气反应,空气体积减小,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4处;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白磷的燃烧来测定空气中
3、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空气压强有关的知识。【中考在线2】根据右图来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 变【答案】A【名师解析】根据图示的装置可知:氧气被小白鼠吸入,呼出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体系压强变小,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故选:A【名师剖析】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了,根据二氧化碳与碱性溶液反应导致压强变化的情况;应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来解决实际事例的分析能力【中考在线3】
4、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 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约上升至1处(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此实验不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 不与白磷反应; 不溶于水【答案】(1)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约上升至1处;(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五分之一(4)不与白磷反应;不溶于水【名师解析】(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上升,约上升至1处;(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
5、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4)此实验不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不与白磷反应,不溶于水【名师剖析】本题主要考查用白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难度稍大,需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仔细推敲只有熟悉用白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中考在线4】如图所示,在一个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稀硫酸,里面漂浮着一个不与硫酸反应的小木块,现要想小木块在硫酸中的位置上浮一些,可向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 )(忽视溶液体积对溶液密度的影响)A、Fe B、Cu C、Ba(NO3)2 D、Ba(OH)2【答案】A【名师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理化
6、综合题。将化学中酸的性质与物理学浮力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本题的考点可知,对漂浮的木块进行受力分析:木块漂浮在液面上,说明此时木块所受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要想木块的位置上浮一些,就要所其所受浮力变大,由于忽视了溶液体积的变化,根据浮力与溶液密度的关系可知:所加物质要使溶液的质量变大。结合选项,Cu不与H2SO4反应,Ba(NO3)2 、Ba(OH)2和H2SO4反应都生成BaSO4沉淀,溶液质量会减轻,木块会下沉。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A【名师剖析】首先本题是根据物理和化学进行综合起来的题型,本题中涉及到酸的性质、溶液的性质、物理学的浮力与密度等知识。其中溶液质量与密度及物质所受浮力的关系
7、是本题知识的联结点。【中考在线5】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某学生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在相同的条件下,你预测数天后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是( )【答案】A【名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绿色植物在光的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雪碧饮料含有碳酸,能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促进盆内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进行,所以数天后,A图内的植物生长最旺盛。【名师剖析】本题主要是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去分析那个选项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例题经典【经典例题1】有机物的命名与它的构成规律紧密相连,如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按此规律,丁烷的化学式应
8、该是_【答案】 C4H10【名师解析】 此题类似于数学中的找规律,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有机物命名与其构成的规律。从题中可以看出有机物命名的甲乙丙等就是代表碳原子的个数1、2、3,某烷中的H原子个数与碳原子个数的关系是2n+2(n表示碳原子的个数),根据这个规律,可以推算出丁烷的化学应该是C4H10。【点悟】通过本题能够找到这类题的规律,根据规律可以推断出其化学式。【经典例题2】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A;B(2)A瓶中无变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
9、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名师解析】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广口瓶A和广口瓶B之间唯一不同是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正常状态下、未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B是对照组,经过实验处理的广口瓶A为实验组(2)由于广口瓶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广口瓶B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瓶中无变化(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点悟】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有关知识一个实验总要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
10、)对照实验(即对比实验)只是一个条件(即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借此条件(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用于对比的实验对象组一般称为对照组【经典例题3】等臂杠杆两端各系一只等质量的铁球,将杠杆调平衡后,将球分别浸没在等质量、等密度的稀H2SO4和CuSO4溶液里(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杠杆将会()【答案】A【名师解析】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参加反应的铁溶解进溶液,使金属的质量减小;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覆盖在铁的表面,且每有56份的铁参加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使金属铁球的质量增加8份,从而使左边质量减小,右边质量增加,故
11、杠杆会左端上翘,观察选项【点悟】本题主要是考察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使金属的质量减小,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生成的铜覆盖在铁的表面,使金属铁球的质量增加精选名题巧练【名题巧练1】甲、乙两同学分别按下图中的图(a)、图(b)装置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他们俩的做法是:将反应前的装置放在各自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上加砝码使天平平衡取下装置,甲挤压胶头,乙将气球内一定量的镁粉倒入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最终如图(c)所示把装置放回各自的天平上待天平指针平稳后,两同学天平的指针指向分别是()A甲、乙都偏向右边,但偏差值不同B甲、乙都偏
12、向左边,但偏差值不同C甲、乙都指向正中D甲指向右边,乙指向正中【答案】A【名师解析】甲实验中镁粉和稀硫酸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跑掉了,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质量要小于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故天平指针向右偏转;乙实验中反应后生成气体使气球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气球体积膨胀,球所受向上的浮力增大,故左边质量变轻,天平指针也向右偏转;由于变轻的质量不同,故偏差值不同故选A【考点定位】本题告诉我们在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时,要选择密闭的装置或者在选择药品时要注意不要选择反应后有气体生成的药品【名题巧练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使气球膨胀或缩小装置说明:一个容积较大的广口瓶,瓶塞上装有A,B两个分液漏斗和
13、玻璃导管,控制漏斗上的活塞开关可以随时滴加溶液,导管伸入瓶内的部分与气球紧密相连,导管另一端与空气相通(1)装置的气密性是本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关闭A,B的活塞,将广口瓶浸没在冰水中(室内温度为25),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会出现什么现象答: 气球会膨胀(2)让瓶内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先向广口瓶中滴加A中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膨胀;再向广口瓶中滴加B中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又缩小,如此重复操作,气球可以反复膨胀和缩小则:分液漏斗A中可能是 氢氧化钠(或碱性等)溶液;分液漏斗B中可能是 盐酸(或酸性等)溶液只写出上述有关反应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答案】(1)气球会膨胀;(2)氢氧化钠(或碱性等
14、),盐酸(或酸性等),CO2+2NaOH=Na2CO3+H2O(或Na2CO3+2HCl=2NaCl+CO2+H2O等)【名师解析】(1)瓶内气体遇冷,压强减小,瓶外气体的压强大于瓶内气体压强,进入导管使气球膨胀;(2)向广口瓶中滴加A中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膨胀,说明A中的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瓶外气体就可进入导管使气球膨胀故可判断分液漏斗A中可能是碱性溶液;向广口瓶中滴加B中的溶液,振荡广口瓶,气球又缩小,说明B中的溶液可与中的生成物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气体压强增加,气球缩小故可判断B中的溶液是酸性溶液有关反应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
15、3+H2O(或Na2CO3+2HCl=2NaCl+CO2+H2O等)【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名题巧练3】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该样品10g放入烧杯中,将80g9.8%的稀硫酸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1234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20.020.020.020.0剩余固体的质量/g8.77.46.15.8试计算:(1)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16、58.0%;(2)反应所消耗的硫酸溶液质量 ;(3)第三次加入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5.1%【答案】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下降;红磷燃烧初期,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上升大约占钟罩容积的五分之一;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氮气;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1)装置漏气;(2)没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名师解析】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红磷燃烧初期,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会使液面下降,冷却至室温后由于氧气被消耗而使压强减小,从而使液面上升大约占钟罩容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可以得出空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根据空气的成分可以知道,钟罩内的剩余的气体主要为氮气,根据实验中的现
17、象可以知道,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如果某同学实验结果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少于其容积的五分之一;则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或没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探究,并且注重了实验方案的评价,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重点评价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过程的评价、实验结论的评价等,要认真把握【名题巧练4】小华用右图中甲、乙两套装置做“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实验甲装置的水槽里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水槽中盛等量的清水,小华把两套装置安装好后,密封,并立即把他们放在阳光下两小时后,经检验发现两套装置的叶片内都含有淀粉,因而实验不能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
18、用必需的原料请你分析:(1)为什么甲装置里的叶片内都含有淀粉? 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未运走耗尽,实验初期,甲装置内还有二氧化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2)怎样改进实验,才能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 光照前,将两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答案】(1)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未运走耗尽,实验初期,甲装置内还有二氧化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2)光照前,将两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名师解析】 (1)甲装置里的叶片内还含有淀粉的原因是: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未运走耗尽,实验初期,甲装置内还有二氧化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2)光照前,将两套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这样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完全
19、吸收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两装置中的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可以把叶片内含有的淀粉耗尽【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方面的知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条件,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要掌握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名题巧练5】如右图所示,R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滑片垂直固定在等臂金属杠杆的中央且可以随杠杆左右转动杠杆两端分别悬挂等质量、等体积的铁球,此时杠杆平衡再将铁球同时分别浸没到密度相等的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1)杠杆右端的铁球表面有 红色物质生成(2)金属滑片向 右(填“左”或“右”)偏转(3)灯泡L比开始时 亮(填“亮”或“暗”)【答案】(1)红(2)右(3)亮【名师解析】 (1) 铁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红色的铜附着在铁的表面 (2)球在稀硫酸中会逐渐溶解而变小,稀硫酸的密度则会因铁的溶解而增大,即左边铁球将上升;而铁球在硫酸铜溶液中则会在铁球溶解的同时,生成质量更大的金属铜,使铁球质量增大,溶液密度减小,即右端铁球将下沉金属滑片向右偏转 (3)因滑动变阻器向右滑动后,电阻减小,灯泡变亮【考点定位】本题主要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观察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及其密度变化等知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