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利益链条下的高校学术失范]学术失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与利益链条下的高校学术失范]学术失范.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术与利益链条下的高校学术失范学术失范 【摘要】学术从其一开始存在就与利益有关,其生命力在于满足社会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纯粹的无功利的学术和学术研究者都是不存在的。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度地追逐个人利益,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学术。根治学术失范有两条途径:一是要靠提升学者的学术责任感,二是靠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失范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失范问题产生于1980年代,高校教师学术失范问题虽然受到公众和社会较多的注意,但并未得到有效遏制。高校教师学术失范行为单从表象上看原因似乎很简单:一是某些高校教师自身科学精神失落,道德修养缺失;二是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不
2、尊重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要求。但探究其本质,学术失范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利益而牺牲学术。笔者试图通过对学术的趋利性与祛利性的研究,还原“学术与利益关系”的本来面目,为克服高校教师学术失范,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铺垫。 离开利益的学术是不存在的 学术研究总是为一定的利益服务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斯洛理论也指出,人是不断需求的动物,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当第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因而从根本上说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而学术研究“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
3、的、定向的集体活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学术研究的结果是要服从于经验和逻辑的检验。与实际生活无关、与实际利益无涉的纯粹的无功利的学者和学术研究都是不存在的。 利益是学术发展的推动力。科学知识生产不可能完全脱离个人利益,纯粹的好奇心驱动并不能把科学推得很远。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科学研究如果不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并进一步推广,人类对高深学问的认识活动可能还停留在个人实验室阶段,停留在巫师的魔法之中,社会的发展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过,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从商业和工业,从人们的感性活动中才获得自己的目的和材料的。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4、向前进。”因此,利益的需要是学术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满足社会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它最终要关注的是“共同利益、全体利益”,即造福于人类。每个学者都不是一个孤岛,不是单独的个体,他是科学共同体的一员,同时也是社会共同体的一员,他不能把自己独立于社会利益、人类发展的共同利益之外,“在现代社会,学术活动及其结果能够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甚至关系社会的走向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学术研究者不应忽视学术行为的社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满足,不是为了对事实进行所谓中立的解释,而是要为创造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作贡献。 为利益而牺牲学术是违背学术规律的 学术的本质:研究和发
5、现真理。学术研究“不能单纯地为世俗的目的而存在。”因为除了利益的驱使之外,学术研究还有两个驱动力,那就是研究者对真理的追求和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一旦利益驱动力大于其它两个驱动力时,学术研究便不再是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活动,而沦为追名逐利的工具。 学术的尺度:逻辑和事实。学术研究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有自己独特的适用范围,有自身的规律,学术研究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迈进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它需要逻辑和事实,或准确地说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证明。学术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一项严肃、复杂而又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是对一种认识活动的再认识。受制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历史条件,学术评价又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在循
6、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再认识加以完善。把研究成果简单地量化成一些具体的数字,再把这种量化评价机制与学者的职称、年终考核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有悖于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术的生存:自由和良知。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同时也更是一个“求善”的过程,学术的生命力还在于学术研究者的学术良知,或者说就是学者的学术道德自律。学术研究“基本的最终的价值判断就不会取决于为了科学的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没有良知或凌驾于良知之上的理论是虚伪的,没有良知的学者是可怕的。 学术失范的根本原因就是把追逐个人私利作为学术的唯一目的 如果要进一步细分的话,学术失范
7、又可分为“因外力迫使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学术”和“因内力迫使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学术”两种情况。 先来看第一种情况。随着现代科学门类越分越细,学术问题也更加专门化,甚至于能够对某些学术的掌握和了解也成为极少数人的事,学术管理部门很难做出富于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于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约而同无一例外地把量化指标定为唯一操作可行的考核标准。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职称评价机制,初衷上是为衡量学术水平高低,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教师更看重的其是与个人的工资、津贴、住房、福利等直接相关的利益,作为学术评价的机制沦为获得利益保障的通途。而像评职称时“所依据的材料不仅要求是成文的,而且必须是发表了的”这种过度的硬性数量要求,更
8、是加剧了恶性竞争。一些学术研究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成就和扩大学术声誉,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增加学术论文的权重。 我们再来看看“因内力迫使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学术”这种情况。古人曾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指本分。学术研究离不开个人利益,但不能将个人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凌驾于其职业规范或相应义务之上。但现实的情况是是,一些学术研究者“取财无道”,究其原因:一是守不住清贫,为了“脱贫致富”抛弃了人格和操守;二是耐不住平凡,将学术研究当作是求取功名利禄、升官发财的进身之阶。 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为个人利益牺牲学术的两种情况,一是因外力迫使,二是因内力迫使。因此,克
9、服治理学术腐败也有两个途径。 靠学者的道德自律。在法制社会的今天我们固然能够通过立法,通过外部监管、惩戒来防御学术腐败,但这毕竟是外部因素的控制。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治理学术腐败这一问题最终可以依靠也只能依靠的就是学者的正直和诚实,因为正直和诚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高度的自律。在某种意义上讲,学者的自律较之外界的他律更为重要。 靠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由谁来评价?为了降低操作考核难度而由行政部门提出数字量化标准的倾向是必须反对的,因为这种评价机制不仅不符合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而且容易诱发学术腐败。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告诉我们:“由学术人员来评估自身的学术成就和决策
10、所产生的影响,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因此,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让专家学者来评价学术,或者说,最重要地是应该让专家学者真正拥有评价学术的权力。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来评价?一是学术评价不要与个人利益挂钩,“成果发表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如果学术评价继续与被评价者的现实利益,如住房、工资、津贴等联系在一起,那么,“学术”只会继续“腐败”;二是要放宽评价的时间尺度和数量尺度,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规律,比如“哲学和数学学者发表的成果通常较少,有机化学学者的成果则很多。人文科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更倾向于出书而不是写论文。相反,自然科学家则通常是撰写论文。”,但无论是哪一
11、学科领域,一个“学术观点的形成需要较长的酝酿期”11,因此,如果时间尺度太短或强行用论文篇数来进行评价,难以全面反映一个学者的真正水平,也使得学者无法静下心来进行能够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研究。三是要平衡学术评价的激励资源。以江苏省的高校为例,有限的激励资源大都被部分高校和地区所垄断,被校领导干部所占有。这样的激励是无法调动广大学者的研究热情,即“纯粹科学研究的兴趣”12的。(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xxx02) 注释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夏中义:人文读本人与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5、226页。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505、254页。 洪大用:“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人民日报,2004年6月25日,第4版。 徐少锦:科技伦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页。 11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30、148、243、230、246页。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