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一轮基础选习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一轮基础选习题13含解析新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基础选习题(13)李仕才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正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试图吸引更多游客到加拿大北部体验北极生活,这些努力也许很快就会收到成效。B乌鲁木齐市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的主题演讲比赛,演讲者从不同角度阐释对宪法的认识,听众中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有10余万人。C三年来,中央纪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从禁止公款购买月饼、贺卡、烟花爆竹、清理会员卡等具体事情入手,狠抓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D中方高度重视中吉关系,感谢吉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提供支持,并协助我方从也门撤侨,愿同吉方建立各领域全
2、面合作。解析:B项,不合逻辑。“领导干部”包含在“公职人员”之中。C项,搭配不当。“购买”与“清理会员卡”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在“建立各领域全面合作”后加“的关系”。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阿塔图尔克国际机场遭恐怖袭击后,美国白宫发言人发表声明,以最强烈言辞谴责这起骇人听闻的恐袭事件。在巨大灾难面前,邢台市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抗洪魔的英雄壮歌!“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无动于衷地说,“我是他母亲。”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
3、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这批用正宗新疆和田玉籽料雕琢打磨出来的项链,串串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立马成为本届珠宝展的抢手货。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ABC D解析:骇人听闻:人们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符合语境。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使用正确。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属似是而非,不合语境。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属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
4、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使用不当,望文生义。头角峥嵘:形容青少年才能突出。符合语境。答案:D3、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称“仆”。B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称“先慈”。C信末的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寿双全”。D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解析:C项,“斗山安仰”形容死者像高山一样,值得大家抬头抑望,常用在挽联中。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答案:C4、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与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层面上突出资源
5、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不同,循环发展是从整个发展上重视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不一定会造成污染,_,变废为宝,循环利用,_,因此,_,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答: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空格前后的内容。语段主要介绍了循环发展与废弃物的关系问题。第一个空格,前文说“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不一定会造成污染”,后文写“变废为宝”,由此判断空格处应该填与“关键是要将之放对位置”类似的内容;第二个空格,是延续上一句继续说的,应该和“垃圾资源化”有关;第三个空格,是全段的总结语,从后文达到的结果可知,空格的内容应
6、该和“自觉推动循环发展”有关。答案:关键是要将之放对位置使垃圾资源化要更加自觉地推动循环发展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做,父母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反之,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控制情绪,并不是要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一定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对孩子发火不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解析:解答此题,需正确理解事件内部的逻辑
7、关系。“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是为“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提供一个融洽的亲子环境,而非“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父母情绪的好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唯一因素。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除了要在控制情绪上花费精力,还要将精力投入到其他有益的事项中。答案: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就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注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
8、世称“韦苏州”。蹇劣:笨拙。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诗人的幽居生活。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然脱俗的追求。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诗人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2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
9、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诗歌,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答: 【参考答案】1BDB项“细致描绘”错。D项“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2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幽居中“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诗人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作者:韦应物】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
10、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在中唐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树影下的家族朱以撒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
11、景。他活着的时候,生灵涂炭,物欲横流。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高谈阔论,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劝谏无效时,他文人的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正是这段苦难的行程使孔子流芳百世。孔子这般执著,他的后人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孔子生前耐得住寂寞,身后则不堪声名之累,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享受荣耀的同时也备感沉重。他们不能
12、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荣耀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能给他们增加多少文化品位和美学价值呢?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穿行,我在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现在,我们在孔府高墙内所看到的多是为文圣粉饰贴金的道具,有几个人能看到孔子生命河床的坎坷不平,看到他那充满孤独之美的自由灵魂呢?这圈森然的高墙,理应唤起他后人的沉重思索,在个体的生命里,注入孔子生前的信念,包括浸入心扉的萧条和
13、冷落。人们,是多么难以和高洁清贫相处啊!不知道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后人是如何在树影下繁衍滋蔓的。家族旺盛了,赐封不断升高,等级也就森然,绝了平时故旧,言行举止有板有眼起来。比如三堂之后有一道内宅禁门,门悬衍圣公手谕,说是任何人不得擅入,若违禁令,严惩不贷,打死勿论。这就令人退避三舍了。规矩一多,府内就少了生气,少了笑声,少了人身上固有的随意性、幽默感,把真实遮埋起来。而孔子是很乐意与多方面的人打交道的。他和学生们在一起唱歌,如果发现谁唱得好,必定要他重唱,自己认真随着唱,真是其乐融融。可是在他身后,府内的这些规矩,由可亲变为可怖,殆非他的本意。我难以想象在这里长久生活的人,尤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14、的家眷,真可叩问一下,这是一种幸福吗?外面的世界何其大也,阳光何其明媚也,为什么不跨出去呢?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和孔氏毫无瓜葛。不过,他们在这里转了一圈,很快就会把树影甩在身后,依旧回到灿烂的阳光底下。后来我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穿过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座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我终于明白过来,这个家族最终还是汇聚在树影之下,他们对树影有着深深的依恋,在生命终结之后,仍然以集中的状态,显耀着家族无可比拟的延续规模。那些风雨中面容残破的坟茔,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对于孔府来说,每一株苍老的古树都
15、是一份见证,见证了孔府的兴盛和没落。所幸,我们在叨念孔子的名姓时,是有期待和向往存在的,认知孔子、认知神灵,这不仅是孔氏一门的大事,也是其他人的大事。人们或许可从中获得启示,让精神的步履走出阴郁树影的遮蔽,到充足的阳光下,在广阔的空间里,呼吸鲜洁的空气,让坦荡的生命渗透健康的活力。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B)A第一段中“意象化”说的是孔子已成为后人崇拜和学习的榜样。B题目中的“家族”既指孔子后人,也指与孔氏毫无瓜葛的中国人。C文章中多次写到树影,目的是为了渲染一种枯寂和荒芜的自然环境。D文章第五段和第六段中,都出现了对阳光的描写,其内涵是相同的。解析A对
16、“意象化”理解不当。C“目的是为了渲染一种枯寂和荒芜的自然环境”分析不当。D其内涵是不同的。2简要分析“外面的世界何其大也,阳光何其明媚也,为什么不跨出去呢?”一句的作用。(5分)答:_示例:运用反问、双关的手法,写出作者想到孔子前身执著,后人不能理解却还安享荣华,受声名所累时悲凉的心理感受。抒情色彩非常强烈。孔子的后人应该走出声名之累,传承孔子的高洁品质,随意自然地活着。总结上文。_解析5分,手法1分,内涵2分,作用2分。3文中写到了孔子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答:_示例:与孔子后人的生存状况做对比,为后文议论做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孔子坚决干预现实生活,随意幽默真实的品性的赞美,表达了对孔子后人以及其他国人传承不力的惋惜。孔子的后人应该走出声名之累,传承孔子的高洁品质,随意自然地活着。_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