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21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2021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1.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步步高】2013版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1一、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积极影响(1)以汉化为中心的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权的统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北魏整个社会面貌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极影响(1)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2)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
2、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
3、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 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
4、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特点和作用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统一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威胁北魏的统治(3)执掌实权的冯太后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学经典、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祖孙二人决心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采用先进的封建统治政策特点(1)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3)
5、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作用(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快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政权奠定了基础五、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如下(1)中央政府的统
6、一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2)统治政权的强制推进,加速了民族融合。例如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以及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一系列改革措施。(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推进了民族融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4)各族人民共同反压迫、抗剥削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5)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例如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工具、经验和技术的交流。(6)民族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北魏统治者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
7、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3“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或变法的描述()A梭伦改革 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B C D5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8、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决的态度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 B C D题号12345答案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本(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
9、”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不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
10、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答案解析】单元学习小结强化训练1C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史实。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选C。2A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3D“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指的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应选D项。4C与史实相反,旧
11、贵族激烈反对改革;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因而人民参与少,错误。是改革实施的两项决定性因素。5A6(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归结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7(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第(1)问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浓厚,少数民族远离中原等。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第(2)问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洛阳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