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134027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

2、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

3、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

4、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

5、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通过创设野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食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分才能使两位同学美誉意见,这边学生会讲到每人分“两个”这样就比较公平,公平的分我们也叫做“平均分”,为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自主探究、

6、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个蛋糕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7、。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过刚才的学习,让学再说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几分之几,通过分同一个物体比较每份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到:当物体相同时,分的分数

8、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规律后紧接着进行练习,加深认识。 (三)应用辨析深化认识 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和帮助张大伯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运用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课外拓展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2 教学目的: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

9、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分组活动,汇报交流,教师演示分法。 2、列竖式计算。 3、讨论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4、验算。 5、小结。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交通与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52至53页的内容。

10、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交通与数学”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习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特点,结合

11、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计算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上楼梯”问题以及推测老师去的景点和估计时间是这一节课的难点,但难点的分布和教材的内容都显得分散、凌乱。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2、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13、要方式。因此在学法上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汇报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4、第二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由我提出:小东教室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展开讨论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2: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3: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

15、楼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1.播放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推测老师所去的路线和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

16、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推测和估计,如用,所花的钱除以三人来推测,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选合适的路线去宾馆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动手操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反思交流小结: 看书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4

17、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

18、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

19、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

20、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

21、,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平均分) 2、学生共同平均

22、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3)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

23、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

24、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习。(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习: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

25、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自主的学习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 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涂颜色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26、和四个角的特点。例2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安排遵循了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活动化的方式呈现是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A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B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

27、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四边形的特点,并对不同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四边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题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说教法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实验操作法、直观演示法等有机地

28、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观察比较的方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哪项运动?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3、仔细观察,看看操场上有你认识的图形吗

29、?(学生自由畅言) 4、同学们,这些图形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不可以给它们分类呢(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得出圆是没有角的图形,三角形是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而其它的是有四个角、四条边的图形。)那我们可不可以给第三类图形取一个统一的名字呢?(生回答:四边形)。于是分类的结果是: 第一类:圆 第二类:三角形 第三类:四边形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找一找,涂一涂:让学生在课文35页中找出四边形并涂上颜色。学生涂完后,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 四个角 3、巩固运用:在教室

30、里找四边形。 (二)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动手实践:让学生拿出学具盒,给四边形分类。 2、小组合作:给找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温馨提示:用三角板量角,用尺子量边。) 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按有没有四个直角的标准,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第二种:按对边相等的标准,把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第三种:按四条边有没有相等的标准,把正方形、菱形分为一类,把其它分为一类。 提问:你们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对于学生的不同分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并表扬。 (三)小结:概括长方形和正方

31、形的特征。 提问:通过刚才的分类,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通过分类,很容易观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课文第36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开放提高:剪一刀,使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这题我会让学生上台操作,预计可能出现:两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两个梯形。) 五、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让学生自由说: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练习九的第1题。 2、思考:将一个四边形剪去一角,会变成什么图形? 七、板

32、书设计 四边形 第一类:圆 第二类:三角形四条直的边 第三类:四边形四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行运算的。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重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1减几

33、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二、说教法 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初次学习分数的计算,受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影响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

34、探究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首先复习导入,着重温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究分数简单加减法的算理。特别是对于“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简单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5、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实用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7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

36、,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

37、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

38、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球的颜色 组织学生交流,

39、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