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9 人民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9 人民版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4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9 人民版必修2一 选择题1关于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将多出部分分给无地或少地者 B北魏时期借鉴汉族的土地制度制定并开始实行C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D隋唐沿用和改革了均田制,唐朝中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而废除2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
2、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交纳赋税 具有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A B C D4阅读下面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汉代代田法模型“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5、促成南朝江南经济开发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A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6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
3、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7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开始A唐代 B宋代 C明朝 D清朝8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主要经营形态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9我国用水力鼓风冶铁始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魏晋南北朝10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成都 苏州 杭州 南京A B C D11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A飞钱 B柜坊 C交子 D票号12.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
4、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1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14.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B.已经使用牛耕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D.社会秩序混乱15.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习俗,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存在C.小农经济的制约 D.佛
5、教文化的浸润16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17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8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19“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
6、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棉 C.毛 D.麻20.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B.丝织业规模扩大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D.官府垄断丝织业21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22材料1: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
7、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材料2: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材料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根据材料1,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2)依据材料2,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结合材料2、3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23.阅读下列材料:材
8、料1: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 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材料2:景德镇所在的浮梁县境内之麻仓山和湖田,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附近的余干、婺源等地也是制瓷原料的生产地,从输送路途上看,距离较近,获取原料非常方便,成本亦极其低廉。另外,景德镇又四面环山,怀玉山脉就绵亘起伏于浮梁县境,山区多产松柴,这是用于烧瓷的重要燃料。同时,景德镇还位于昌江与其支流西河、东河的汇合处,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不仅可以通过昌江及其支流将附近地区的制瓷原料和烧窑燃料航运到景德镇,而且可以将生产的陶瓷产
9、品方便地输送到鄱阳湖,转由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九江远销全国各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昌江的水力设置水碓,以粉碎瓷土。当然,河水还可以用来淘洗瓷土。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材料3: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材料4:明代御器厂自洪武末年设立以来,瓷窑数量不断增加,初期仅有20座,至宣德年间时已增至58座。同时,民窑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产生了像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著名的民窑。这些瓷窑产量也极其惊人,御器厂建窑不久的宣德八年(1433年),就一次烧造各样瓷器443500件。官窑没落的万历年间,仍有一次
10、烧造96624件、239000件等记载。至于民窑的产量,更是无以计数,不仅占据了遍及全国的国内市场,而且远销至亚、非、欧、美各洲,这些方面在全国制瓷业中均首屈一指。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材料5: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时,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工场主、雇工、瓷商等人数已达10万余人。明万历年间人王世懋所著二酉委谭中描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不能寝。戏呼之日四时雷电镇。”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请回答:(1)据材料1,解释“景德镇”这一地名的由来。(2)据材料2、3,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3)据材料4、5,说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的突出特点。答案部
11、分ABDDA BCCCB B BBBCA BBDAB22解析:第(1)问强调农具进步的表现,注意结合图片反映的类型进行归纳,图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想到铁器的使用,联系到以前的情况,从牛耕想到农用动力的变化;图二是汉代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图三是唐朝发明的曲辕犁,从而联想到播种、灌溉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第(2)问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意思可以看出政府赋税繁重和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这样一种生活窘困情况,而相反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看出富人生活奢靡,造成了贫苦农民要逃到山区去生活,可以从诗句“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看出。第(3)问以
12、自耕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以此来考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答案:(1)表现:从材质方面:石、木青铜、铁;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贫苦农民逃避到山区。(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2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进行概括。第(2)问可以根据材料从原料、资源、交通条件、手工工匠等角度进行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从数量、规模、产品质量来概括。答案:(1)因宋景德年间承造进贡御用瓷器而得名。(2)制瓷原料(陶土)和燃料(松柴)丰富;水路运输便捷,有利于制瓷原料、燃料的输入和瓷器的外销;昌江之水便于瓷器陶洗和提供碎土动力;大批制瓷工匠源源加入。(3)官窑、民窑数量多、产量大;民窑产品行销国内,远销世界各地;从业人员多,生产规模空前-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