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读老子有感.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121969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读老子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读老子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读老子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读老子有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 读老子有感 6篇读老子有感汇编道德经也称老子,抑或老子道德经,是先秦重要经典文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蕴含的思想,主要是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德道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整篇都是以“道”为主线展开论述。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即是人所走的路。在此基础上,黄怀信先生在老子汇校新解中指出:“道,可包括思想主张、自然规律等。”可以肯定的是“道”是智慧的源泉,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纲。老子言“可道非道”,庄子言:“道不可言”。但是,纵观道德经每一章表明,“道”虽然说不清楚,却也有迹可寻。 一、“道”为万物之源“道”先天地而生,“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62章),在逻辑

2、上可以推导出天地寂灭之后,“道”将依旧存在。老子将“道”表述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25章)换句话说,“道”超越日常经验,是“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4章),也是万物之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6章),所以,道生万物,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实际上,道德经表达了“道”先“天”“地”“人”而生,并与之并重,处于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之中。 二、“道”的智慧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道是“恍惚”,将之表述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3、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14章)又表述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21章)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接近“道”,只能采用看不见的方式去看、听不到的方式去听、摸不到的方式去摸。所以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40章),接着老子具体阐述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德经2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21章)“正言若反。信言

4、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21章)等。我们只有顺着老子的思维,方可慢慢解开“道”的神秘。 三、行“道”即尚德道德经顾名思义,由道经(1-37章)和德经(38-81章)组成,其中有很多有关“道”和“德”的论述。首先,“道”与“德”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如“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道德经5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21章)。老子讲“道”,更重“修德养心”。比如,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67章)。再如,老子重视善行,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49章)老子反对不重视民众的行为,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

5、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5章)是无德。老子认为任何人都不能缺乏道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38章)。老子还注重个人内“德”的培育和发展,主张“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38章),还强调“涤除玄鉴”,通过“致虚守静”(道德经16章)“见素抱朴”(道德经19章)来清洗内心的杂念,摒除妄见。 四、“道”不违自然“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可见,自然性是道的本然特性,“道”不违自然,首先要控制膨胀的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46章

6、)老子注意到欲壑难填,一旦放纵欲望,无止境地追名逐利,沉湎于声色犬马,必然会给人的身心所带来巨大的危害。所以,老子认为“知足者富(道德经3章)”。其次是生态发展,与自然和谐。老子主张对自然万物尽量不干涉或少干涉,不妄为,不强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57章)。老子认为更应循自然而行,“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29章),这样社会即可自行发展、自己端正、自然富足、自求质朴。再次是祛除功利性,从微做起。人欲望太多,皆从功利的角度去判断是非得失,无法认清事物的内在价值。老子主张做任何事情必须从微做起,所以老子的做事哲学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

7、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称自然的动态平衡为“大道”或“一”,得“一”者必可得“道”,认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道德经39章)如果我们过分追求功利,忽视自然规律,则会“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16章)。 读老子有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8、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统经典文学?笔者欲借经典著作老子一探究竟。 一、对待传统经典文学应有自己的思考老子的思想是极其深邃的,然而很多初学者对它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每当人们谈起老子,很多人都将其冠之以无为,消极,落后,等词语,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的读过它呢?就像很多学中文专业的人在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人物特征,布景等方面头头是道,而真正从头到尾读过红楼梦的人却寥寥可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反映了我们在做学问做事情的态度上的不端正!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的普及,及各种专著的出版让我们

9、可以不通过阅读文学原著而能得到任何需要的应付考试及交流的东西。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惰性于浮躁,我们已静不下心来研究一下东西了,我们变成了被动的储存别人的观点的机器,无论好坏对错,我们通通接受,通通“拿来”。 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施格雷县的哈姆莱特中讲:“我觉得吧,就算你脑子再大,装有很多东西,就算你熟知了解很多动西,知识渊博,紧追潮流。可你如果没有一点自己特有的个性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这又有什么用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你复制别人正确的观点,那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更何况我们有时只是掌握了一些别人错误的观点呢?二、对待传统经典文学应学以致用老子第三章指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若

10、其志,绝其骨。在这里“治”“虚”“实”“绝”皆为动词,又何来什么都不做一说呢?“为而弗恃,功而不居”(老子第二章),“为”“恃”“居”亦皆为动词。更有“功而不居”,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大功成就了而不居功。老子并没有否定“功成”,只是提出了“功成”后应该“不居”,这又怎能说老子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呢?这样的例子在老子中还有很多,“是以圣人后其身而光,外其身而存”(老子第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法”者,效仿也,又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第五十七章)。既“治国”“用兵”“取天下”,焉有什么不做能达

11、到?而在今天我们经常用老子的“无为”却是什么也不做,且美其名曰“无为而治”,岂不大谬?所以说,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任其发展,老子的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顺应规律,不违背规律,这些对于当前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用好古人的智慧,古为今用,这样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待传统经典文学应具有“扬弃”的思想不可否认,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对于“精华”,我们要弘扬,对于“糟粕”,我们要摒弃,只有这样,我们们才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先撇开老子的唯物思想不谈,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十九章)”。又

12、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等等,我们知道,老子生活在一个战争频繁,“戎马生于郊”(语出孟子)的时代。作为普通的百姓,上不能入朝而安邦定国,下不能全其妻子,人们处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中,而老子的出现,给精神无所皈依的人民带来了心灵的安慰。老子是以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表现其对人民的同情与人民所遭受苦难的无声的反抗,老子不是明确认识到了人民的饥饿是“其上食税之多”造成的,这就是“精华”,需要我们弘扬。但是老子让人民清心寡欲,消极避世、被动的接受和安于现状等,则是“糟粕”,需要我们注意。 四、要发挥待统经典文学净化心灵的作用第一次以平静的心态读

13、完老子的感觉是内心平静了许多。我觉得,这就是老子要传达给世人的重要一点“静心”。宁静方能致远,“致虚静,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老子第十六章)”。静心并非消极,而是让人真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人,给“人”一个准确的定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人只是天地间的一大,而与人并存的具有同等地位的还有“道”“天”“地”。在这个个人意识突出,认为人类万能,人类独一无二的社会是怎样大的冲击啊!在我们只强调个人存在的今天,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大境界!虽然现在我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自然,然而这样的提法做法这样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受到了自然疯狂的报复后而采取

14、的补救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观念还没有得到转变。“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消极吗?不是!他只是要在社会结构中给人作一个定位这是老子的“消极”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老子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确切定位后的人这个群体中独立的人。 个体的独立则是建立在提高自身修为上的。“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要让个体得以在无尽的时间与空间中长存,需要的树立一种精神,只有精神的东西才可能长存,而这种精神的根源则来自于自身的修为,只有提高自身的修为,才有可能创造超越时空的精神存在

15、。 提高自己的修为,老子提出了许多方法,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核心,通过“守静”“无为”等方法达到。 从根本上讲,老子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人在正确定立宇宙中的位置便会自觉去上个体的独立,同样,在个体独立中也包含了在宇宙中将人独立的成分,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在很多的时候,静心读书从经典中吸取精华,以提高自身修为已成为一种奢望。世俗的物欲的求取越来越成为人价值观念的核心,随之而产生的是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与老子的核心思想是相违背的,这便使老子在很多人未读之前便凭道听途说将他排斥,使老子成了不入流的人,使老子被看做了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想主义者而遭到非议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在读老子之前

16、的偏见,是许多人拒绝老子,又在拒绝老子的同时深化自己的偏见,最终,使偏见成了主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到老子便会讲他消极的原因!这就是老子思想消极的原因!对老子的态度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对做学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

17、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老子只是辉煌灿烂中华文化大海里的一粒珍珠,要让辉煌灿烂中华文化大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需要我们更加善待统经典文学!读老子有感第一次读老子是高三语文老师的推荐,还记得他说:“读老子就像澄水,可以把自己内心中的杂质一层一层地过滤出来。”细细品读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也正是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面对滔滔江水,孔子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老子却从中悟出水的真谛,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18、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在老子看来,水或许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事物。水往低处流,最能守弱,但是水的强,也同样无法想象,就像金遇到水会锈、木遇到水会腐、火遇到水会灭,甚至石头也会被水滴穿同时,水滋养万物,有承载万物之德,却又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不但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里低往哪里流,哪里洼在哪里聚,进而显得更加深邃、更加安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但在今天,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去追求更好的成绩、更高的位置、更多的荣誉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淡泊宁静的初

19、心,像水一样从容面对任何情形、应对任何处境呢?基层工作这六年多来,我重温了很多遍老子。与年少时相比,接触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多了,对于老子水哲学的感悟也更深了。在基层工作,要有如水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定力。身处基层,我们就像一条条普通的小河小溪,或许不如大江大河那般波涛汹涌、名扬天下,但正如古希腊谚语所说,“每滴水里都藏着一个太阳”,只要我们甘于吃苦、善于沉淀、勇于担当,更加坚定勇敢自信地为自己“打call”,同样能汇聚起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在实实在在的基层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在基层工作,要有如水般“避高趋下、兼容众生”的谦和。泉水、河水、湖水、江水、海水,无论源自

20、何处,相融即为一体。同样,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更重要的是,人都是有感情的,“水乳交融”般的情感共鸣是干部与群众之间最坚固的纽带,所以我们要打心底里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真正实现情感交流、精神交融。 马上就要到“世界读书日”了,我不禁再次捧起微微发黄的老子,如鱼得水般再读一遍又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只要我把老子中水的品格领悟得更透、践行地更实,也能做到“上善若水”,收获如水人生。 读老子有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第一次在电视上听

21、到这句话,感觉非常困惑和不解的。难道真的说天地和圣人真的就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吗?其实当我了解到这句话的出处后,也就没有了这样的念头。这话意思是说:天地很公平,对待万物都任由你自己发展,不横加干涉,圣人对待百姓也是一样很公平,随你自然,任尔自由。这也就可以看出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灵魂。话说很早以前我并不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力和道家文化的悠久历史。我的懵懂的印象中好像释迦摩尼的佛学思想对我影响更深。很小就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是“大和尚”们的专有词汇。 但是当我在高中课堂上听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时候,就感觉很有意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又不知所云。有一种云里雾

22、里的感觉,很神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可以释义为:说你可以或者说你不可以,长时间保持一种说法,最后就会成为定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又可以释义为:说一种理论,可以经常说,和一般的说法都不一样,最后你也会信服非常理所理解的说法或者理论。等等,还有很多你可以试一试不同的断句,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至于后来我关注到老子和庄子的时候,我才懂得原来中华名族的悠久历史与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是说道家还是道教,总之都和“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实我也和大多数90后一样,不是太喜欢读古文,读文言文。不过我庆幸的是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

23、奠下比较好的文言文根基,我要感谢教会我阅读的黄老师。所以在读到老子、庄子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时,我就会先跳过,然后通读一次上下段落,就会大概明白文中的意思。然后在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就大概能够get到大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了吧!虽然,我已经在慢慢接触更多的古文典籍,但是要能够真的做到融会贯通,我还是差的太远。穷吾一生之尽力也不可能把古文典籍看懂看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所以我现在更多是摄入量的问题,只有看的东西更多,眼界更加开拓,才能真的理解百家思想的九牛一毛。我有一句:“集百家之所长,补一己之所短”这句话就是我对自己目前想要看更多书籍,了解社会更多知识

24、的一种看法。 人生而孤独,唯有学会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内心对话,才能平静下浮躁。好好的沉淀,不做一只浮萍,不做一个书呆子,了解更多国学文化,感受社会进步,体会文化自信的力量。最后用一句话做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老子有感道德经中讲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古人的话说得很透彻,一个人如果过多的看重自己名誉地位,一旦失去就会感到诚惶诚恐、坐立不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面对的诱惑琳琅满目,如何让自己不过多的受

25、物质束缚,就要学会看轻。所谓的一切只是工具,而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人生只是为了物质的享受,一旦没了物质的支撑,其实人生也就黯淡了。 作为公职人员来说,更需要信仰信念来支撑自己,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不会轻易的倒下去。太注重个人的得失,终究只会患得患失,要学会看轻自己,放低自己的姿态。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得远、看得高,学会为他人着想。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认同,才能得到支持。 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认同,不在于我们的地位高低,而是取决于我们能为群众解决多少问题,帮助群众克服多少困难,还有就是我们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群众路线就是要把群在放在心目中,这样才能得到认同感,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作一家人。 读老子有感南

26、怀谨的老子他说,这本书里面提到很多对老子经典智慧的解读。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树立信念、有规矩意识、形成制度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个方面是讲信念。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最柔软的,也是最坚韧的,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水还是无私的,肯牺牲自我滋养万物,党员干部就要有“水”的精神,把坚忍不拔、甘于奉献的信念作为思想的定盘石,信念在心,方能行稳致远。七一系列活动,(我们的动作也越来越丰富,比如支部书记上党课、开展公益劳动、捐助关爱基金,借助党日活动这个载体渐渐固化下来)如何破解主题党日活动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党员的作用?如我们围绕“树正气、凝心聚力加油干”主题,组织党员

27、“轮流讲党史”、老党员讲经历,把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通过故事会,读书会的形式在党员会上进行交流,让党员都能参与进来,把自己摆进来,更容易产生共鸣。农村党员干部更需要这种生动易懂的形式来学习,从而加强思想上的教育。 第二方面是有规矩意识。“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党员干部要提高纪律的底线和规矩意识,以心中的“标尺”丈量行为的“方圆”。严守党的纪律规矩,既需要来自外在的约束,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一方面,要加强对不合格党员的“回炉”教育,通过“积分制”、“扫码制”从严从实管理好每一个党员。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应始终存在敬畏之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8、,真正把守纪律讲规矩潜移默化成自觉行动,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 第三个方面就是形成制度。老子的无为之治,无为不是消极不作为,也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强调不能任意妄为,要遵循规律规则,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联系到我们党建工作,推行“两学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体系能够固化下来,形成和完善常态化的机制。例如,在换届选举工作,换出新班子、新气象,通过总结推广的“8+X作为管理法,把我们的村社干部推到红色阵地建设、剿灭劣v类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上来。让村社干部迅速进入角色、形成战力,让我们的村社干部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把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让换届期间的“那服子干劲”不再流于纸上,而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