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120308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规范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0河北石家庄阶段性训练)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达一百多人。据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但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以示皇帝优宠,史称“三独坐”。“三独坐”的出现()A.表明皇权进一步发展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完善了封建官僚体制D.实现了思想统一3.(202

2、0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4.(2020山东日照二模)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5.(2020海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下面为唐朝三省的位置图(太极宫为皇宫),由图中信息可推知,唐朝

3、()A.尚书省在三省中权力最大B.三省之间的横向联系较松散C.三省体制能有效制约皇权D.中书门下两省辅助皇帝决策6.(2020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7.(2020四川乐山三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

4、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科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8.(2020山西太原二模)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9.(2020河南信阳二模)964年

5、,宋太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凡属金币之类,“悉辇送京师”,不得占留。宋太祖此举意在()A.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限制地方长官的征税权力C.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D.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10.(2020福建莆田二模)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院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11.(2020甘肃二模)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御史台的派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

6、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这有利于()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D.进一步维护中央权威12.(2020湖北武汉质检)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二、非选择题13.(2020江苏南京二模)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

7、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新唐书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云:“一日,枢密使

8、(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摘编自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4.(2020山东等级考试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

9、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摘编自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课时规范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C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国势力,历经三朝皇帝,所以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故选C项;汉文帝接纳贾谊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潮流,选项中“始作俑者”一词含有贬义,排除A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诸侯势力,

10、郡国并行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郡国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项;汉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诸侯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2.A根据材料“以示皇帝优宠”可知,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专席而坐的原因是受到皇帝宠信,因此强调的是皇帝在其中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标志着封建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坐席的区别,与思想统一无关,排除D项。3.D根据材料“举秀才举孝廉”可知,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根据材料“不知书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受多种因素影

11、响,在实际选官中出现所选官员与其品德不符的情况,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注重门第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察举制在选拔官员上曾起过积极作用,排除B项;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品德,排除C项。4.A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5.D根据图示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在皇宫的左右侧办公,目的是便于皇帝宣召,辅助皇帝决策,故选D项;材料强调中书省

12、和门下省的议政职能,没有反映出尚书省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没有体现出三省之间的横向联系,排除B项;在皇权专制的社会,皇帝掌握决策权,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制约皇权,排除C项。6.D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是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才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兵力不足,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7.A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举

13、的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其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儒学没有衰败,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唐朝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没有将科举制度与其他入仕途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的结论,排除C项;唐朝政府对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会导致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数量不断减少,其社会流动性减少,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8.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制约,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项;根据材

14、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变,排除A项;宋代实行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项;文官政治的形成是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9.A宋代地方税赋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外,其余部分全部由中央掌控,因此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长官征税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地方税赋大部分上缴中央,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财政困难,排除D项。10.D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变为由皇帝亲擢,由纠绳天子变为纠绳宰相,可见宋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变化,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这一变化加强了对

15、政府的制约,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谏官开始由皇帝任用,职责变为纠绳宰相,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体现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项;材料中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是监察制度的调整,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11.D行御史台和行省相对独立,有利于加强对行省长官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中央权威,故选D项;材料中明确指出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并非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地方的行御史台对御史台没有制约,无法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此前是否有地方权力

16、的监督机制,故无法得出“完善”机制,排除C项。12.A据材料可知元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样有利于适应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行省制是对唐宋地方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没有反映出蒙古文化的特色,排除B项;元代采取不同的措施是为了适应不同情况,而不是协同发展,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即皇权的加强,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职责: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

17、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关系:唐朝前期三省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唐朝中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14.参考答案:示例: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

18、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解析:材料中“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主要论述了宋朝立国的总的时代背景,在论述的时候,要对该形势进行简要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取范仲淹、王安石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论述材料中的观点,并从深远的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提升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