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战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战略报告.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市象山县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战略报告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方案第一章 象山基本情况一、 地理区位象山县地处北纬285118”293942”、东经1213403”1221730”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东临大目洋(属东海);南濒猫头洋的三门湾,与三门县、临海市相接;西北与#、鄞州区隔象山港相望;西与县相邻。象山在全国区位分析二、 历史沿革(一)行政历史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 象山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隶属市,解放初设4区、2镇、18乡,至1985年,全县辖5区5镇32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
2、乡,全县辖13镇6乡。2001年,在全省率先设立街道,撤销丹城镇,组成中心城区,辖、丹西和爵溪三个街道。现有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32万,城市化水平44。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二)文化历史 象山素有“海山仙子国、不老岛”之美誉,它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 海洋文化:塑造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是推动象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基因”。他包含着五彩纷呈的渔文化、大气磅礴的海塘文化、令人感叹的海防军事文化和辉煌灿烂的海商文化。养生文化:象山的“不老文化”将成为象山发展特色海洋休闲旅游、高端养生度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蓬莱仙岛的传说、炼丹术与其文化,是中国古人
3、追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这也正是“不老岛”的文化支撑,也是象山在下一步发展海洋休闲、海洋养生的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三、 自然条件据2003年象山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全县土地面积138521.30 km2;其中,陆域101120.55 km2(73%),海岛域18007.77 km2(13%),海涂水域19392.9 km2(14%),海岸线长800公里,大小岛礁608个。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四、 资源条件(一)生态资源 象山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海山仙子国、不老岛”之美誉。象山山多地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全县森林覆盖率57.5,城市绿化率22,是省生态示区建设试点城市,也是全国第
4、七批生态示区建设试点。 象山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级,人居环境良好,城市宜居程度高。碧海、青山绿水、特质泥沙、优质空气等生态资源,为“不老岛”象山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优势条件。 象山海涂泥沙中含氨基酸、钙、镁、钠等元素,并含有一定量的氡,海泥存在保健康疗的经济性开发条件。除此之外,不少景区还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可供开发康体健身的温泉浴场。 (二)旅游资源 象山集海洋景观、海水运动、养生康疗、休闲度假、美食娱乐、运动体验于一体,在以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发展大潮中将逐渐显山露水,迅速成长为长三角最具特色的海洋魅力休闲城市。 象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海洋特色,正在成为和海洋旅游和休闲旅游的“皇冠”
5、。整个,北部基本以工业、港口物流为主导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不足,只有南部的象山、#和存在着大量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休闲旅游资源。而三者之中,又以象山有漫长的优良海岸线,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养生文化且生态景观资源最具组合优势,因此,“休闲看象山”。 五、 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一)社会经济概况 象山是的象山,象山的发展离不开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象山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象山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1994年为93位,2001年为75位,2002年为71位,2004年为68位,2005年为65位。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县、中国针织名城、民间艺术之乡、建筑之乡等荣誉称号。 (二)主导特色产业
6、 象山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拥有特色效益农业、建筑业、海洋旅游业、象山海鲜四亮丽的“名片”。 工业强县:全县形成了针织服装、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汽车与配件四大特色产业,中国针织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 另外,制造模具、电梯配件、食品机械、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全县拥有12个全国“单打冠军”。 特色效益农业:农业一直是象山的基础产业。特色效益农业是象山四“名片”之一,“象山红”柑桔、“大目山”特种野猪、“浙东”白鹅、“金宏”脱脂黄鱼、“永成”干红梅酒等一批农产品,在省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十大产品”(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和松兰山休闲度假区
7、、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大塘港生态观光旅游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2003年,接待游客140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6亿元。并且中国开渔节已经成为市三大节庆之一。 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按照“渔业产业化、产业多元化、渔港城市化”的要求,实施“渔、港、景”联动开发,努力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强县。在稳固海洋渔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鼓励渔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全国领先,紫菜养殖和海水池塘养殖列全省前茅。 建筑业扬名在外:象山建筑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建筑大县行列,两度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历年来,全县共创国家最高奖“鲁班奖”11项,鲁班立交桥、黄龙体
8、育场、萧山国际机场候机楼、大剧院等都是象山县建筑企业的精品。 (三)产业结构在改革初期,象山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近50%,第二产业在30%左右,第三产业占20%左右,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85年完成了国生产总值从“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转变,2001年实现产业结构向“二、三、一”类型转变 。第二章 与主要相关规划的衔接一、 与上一级主要规划的衔接(一)与省象山县域总体规划的衔接 1、 城市发展目标 象山县域发展总目标“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 2、城市空间结构 依据沿交通线和海岸线点轴分布的现状县域城镇带(
9、象山有11个乡、镇位于省道两侧,有12个乡镇沿海岸线分布),建立“一心、一带、二组团”的城镇空间形态,即“中心城市”、“象山港城镇与产业带”以与“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石浦港城镇组团”。 “一个中心城市”指现状的中心城区(含、丹西、爵溪与大目湾)加上大徐片街道办、墙头片街道办、茅洋片街道办、东片街道办所形成的中心城市。 “一个石浦港组团城镇”指石浦镇区加上环石浦港的鹤浦片区、高塘岛集镇所构成的南部石浦港组团城镇。 “一个象山港城镇与产业带”指从西周到贤庠的依托象山港的,以西周镇区和贤庠镇区为核心的城镇与产业发展带。 “一个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包括泗洲头、新桥、定塘的围绕蟹钳港、岳井洋以
10、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的县域中西部城镇组团。 这4个部分通过南北向的沿线和同三线沿海复线构成一个“整体式、组合型”的中等城市主体空间结构,并相应成立象山港城镇与产业带管委会和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管委会。这种“整体式、组合型”中等城市将是一个“城市市”或“城市县”的概念。在这个“城市市”下不再有乡、镇这种行政单元(全部为街道办),因而有利于精简行政机构,也有利于作为一个远郊市区而进入市区行列,从而成为市的“象山区”;此时,也有利于远景象山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发展策略 县域中北部中心城市: 空间发展策略“用地南拓,西部储备”。 功能发展策略以服务和居住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区。 县域
11、南部环石浦港组团城镇: 空间发展策略构筑“簇群式”石浦港旅游圈 功能发展策略以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区 县域北部象山港城镇与产业带: 空间发展策略形成沿象山港的城镇与产业连绵带 功能发展策略发展成为象山县最重要的工业功能区 县域中西部蟹钳港岳井洋城镇组团: 空间发展策略保持与优化生态环境 功能发展策略生态调节功能区 4、对本次规划的指导 在功能定位上,明确了重点发展旅游业的大方向和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大目标。 在空间结构和发展策略上,明确了大目湾新城属于县域“一心”-中心城市的围,符合中心城市“用地南拓”的的发展策略。 (二)与象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衔接 1、城市性质
12、和职能 以海洋经济、旅游为主体的南部副城市中心,生态型滨海城市。 其主要城市职能包括:现代工业基地;滨海旅游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生活居住中心。 2、 城市发展目标 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确定象山城市发展总目标为:全面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把象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型滨海城市。 3、 城市规划结构 在市域层面上形成“两片一点,轴带型,生态型滨海城市”格局,两片一点是指丹城片、爵溪街道和松兰山旅游度假村,轴带型是指以天安路和东谷湖路之间的公共建筑带;县域路网呈方格网形。 4、 对本次规划的指导 在功能定位上,进一步明确了大目湾新城的功能是以海洋经济
13、、旅游为主体的生态型滨海新城。 在规划结构上,明确了大目湾新城是大目洋滨海发展的城市主轴线(公建轴、景观轴、空间轴)的延续,是承接老城区、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新区,符合“整体规划、跳跃推进、轴线拓展、重点开发”的思路。 在路网结构上,路网应在原有道路和河道适当偏东向大目洋延伸,在城市发展方向上形成城市南扩东拓的发展形态。 (三)与象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 1、 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总体发展目标为:力争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形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框架,成为大都市重要滨海功能区。 其具体容包括:构筑滨海产业新区、构建现代滨海新城、打造滨海休闲中心、建设海洋文化大县。
14、 2、对本次规划的指导大目湾新城与城市南扩东拓,建设生态型滨海新城的发展方向相符合。县域空间结构 象山县城市空间结构 二、 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由于大目湾新城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新区,涉与大目湾新城的相关规划较少,主要包括象山大目湾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以与新城周边的一些相关区块的规划,如象山经济开发区三期大目涂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松兰山海滨渡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一)与象山大目湾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衔接 1、 城市性质和职能 象山县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型滨海旅游新城。 2、城市发展目标 利用大目湾新城特有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建设具有一流滨海风光,集旅游休闲度假、高尚居住、先进产
15、业于一体的生态型滨海旅游新城。 3、对本次规划的指导 象山大目湾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城市规模等各个方面对于本次规划的指导意义较大,是本次规划一个主要依据和参考对象。 (二)与象山经济开发区三期大目涂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松兰山海滨渡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区域规划的衔接 由于周边区域,包括一期工业园区和松兰山,其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对新城的路网布置、用地布局、空间结构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周边区域相关规划的衔接对于本次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三章 解析大目湾新城一、 规划背景分析(一)区域层面分析 1、从长三角都市连绵带说起 1.1 都市经济产业圈
16、中国目前已形成三大城市群,包括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与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他们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地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中,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长久以来,长江三角洲逐步形成了以为核心,以南翼的、和北翼的、的都市连绵带。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提出了以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湾等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和“一核六带”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以强化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的战略发展方向。 根据纲要所确定的布局框架
17、与战略发展方向,象山县处于“一核六带”中的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沿海发展带,与沿“湾”发展带联系紧密,随着象山海陆联动融入长三角概念的提出,使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具有相当大的未来提升空间与发展潜力。 1.2 都市旅游产业圈 与经济格局相对应,长三角地区大致形成以为中心,、为南北两翼的旅游格局。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旅游特色非常明显: 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旅游类型以都市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为主。 以、等为主要组成,以历史名城、江南园林、水乡古镇、人造景观为主要特色。 浙东线目前是旅游的最热地区,由、为主要组成,以风景名城、历史名城、名人故里、海天佛国、海滨休闲等为主要特色。 而象山是长三角南翼国际港口城
18、市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与与长三角经济圈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和经济网络便捷、密切。 象山集海洋景观、海水运动、养生康疗、休闲度假、美食娱乐、运动体验于一体,在以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和体验旅游发展大潮中将逐渐显山露水,迅速成长为长三角最具特色的海洋魅力休闲城市。 2、 建设“湾大通道-象山港大桥”的战略意义 2003年6月8号,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湾跨海大桥建设启动,至2007年,大桥顺利合龙。与此同时,被形容为“象山交通天堑变为通途”的象山港大桥也即将与2007年底启动建设。 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完成以与象山港大桥的开工在即,将给象山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1交通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象山远离长
19、三角和温台与闽三角这两大经济区块的交通主轴,其区域发展的“介入机会”相对较少。而沿海高速公路与湾大桥和象山港大桥的规划兴建将极改善象山的区位交通通达性,给象山带来一个全新的地缘经济格局。 湾大桥的建成,使原来-的空间交通布局由“”字形变成“?”字形,好像在这个“C”字上连上一笔,犹如一弓按上了弓弦,至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缩减到2小时。 象山港大桥建成完工后,象山丹城区到的距离由目前的120km缩短到47km,仅35分钟路程,处在半小时经济圈、2小时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之中。 届时,象山县地缘概念将发生“质”的改变,象山将由原来的区域交通末梢变成重要交通通道,原有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数倍的放大,
20、象山县将成为沿海高速公路重要的交通节点,、等城市对象山县波与与辐射力度将明显增强,并使象山有机会、有条件融入到从到再到的沪甬温发展轴之中。 2.2旅游产业升级 象山港大桥建成后,加上拟建的三门湾大桥等,可将港、港、北仑港、象山港、石浦港和浙中的椒江港、大麦屿港乃至地区“串点成线”,为建设一条与同三线平行的北起、南至的观光旅游和集疏运沿海大通道打下基础。 从旅游产业角度上说,现在象山正在大力发展的生态农业、旅游业也可以依靠大桥的建成不断壮大。 随着、等城市化的推进,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的象山必然会吸引更多人来度假放松,提高象山休闲旅游的吸引力。 同时,便利的交通也将改变以往象山人才流失的状况,
21、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 2.3城市拓展 基础设施的改善,空间的拉近,意味着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在龙头城市强大的集聚和扩散作用下,大桥沿线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形态将出现新的变化。 “湾大通道-象山港大桥”的建设完成,象山在长三角南翼城市群中的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能够更加主动的接受来自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随着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加速,象山城市建设框架也随之拓展。 (二)大层面分析 由小到大,不仅由原来的中心城区向鄞州新城、东部新城等拓展,更进一步向余、慈溪、镇海、北仑、象山等滨海城市组团拓展,随着“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海盐大桥新城慈溪湾新区镇海北仑港区象山”这一强势的滨海产业带的形成,的重心
22、逐步向滨海地区转移,将全面走向海洋时代。 象山县作为区具有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得天独厚港口优势的地区,随着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联动”中的“港桥海联动”以与“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快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的战略措施,随着各项重大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象山将按照“北接南聚、海陆并举”的空间发展导向,以象山港大桥为纽带,向北融入大都市区,实现从滨海半岛向大都市重要的滨海功能区、区域性交通要道跨越。 象山作为南部的重要县域经济实体,也将提高其在城市序列中的等级,还将不断深化和强化与中心城区的联系,远景或远期将发展成为大都市区的一个“新型城区”。 (三)象山层面分析 1、 从空间结构上分析 根据象山县
23、城的空间格局和规划发展方向,大目湾新城处于“两片一点”中“一点”的附近,与城市主轴线(公建轴、景观轴、空间轴)相连接,将成为象山县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老城区的延续和拓展。 2、从产业结构上分析 目前象山产业产值构成处于“二、三、一”阶段,就业构成却处于“一、二、三”阶段。表明象山产业的就业构成和产值构成二者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一般而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第一产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并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所以,对大目湾进行三产的发展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来改善象山的失衡状态。 (四)规划背景分析结论 随着“湾大通道-象山港大桥”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象山县
24、的区域交通环境,也为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拓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是大目湾新城开发成功的保证。 未来老城区将向现状建成区的东南方向拓展,并随着县行政中心的搬迁,在滨海大道两侧一带形成城市新中心区,城市中心的南移使得大目湾新城与丹城的距离能够大大缩短,并为大目湾新城利用丹城的城市资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随着长三角区域都市连绵带的不断壮大发展,象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象山县城市发展的有效载体,大目湾新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大目湾新城无论在构建现代滨海新城、构筑滨海产业新区还是在打造滨海休闲中心等各个方面,在象山县整个经济区位的版图中都起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
25、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要求不断提高,由单纯的观光游转变为休闲度假游,旅游形态的转变为大目湾新城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只有通过发展大目湾新城,才能更好完善城市空间的布局;只有通过发展大目湾新城,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突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只有通过发展大目湾新城,才能将象山建设成为更好的生态型滨海城市。二、 SWOT分析通过对于长三角-大-象山等周边各个层面大环境的背景分析,本次规划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象山县大目湾新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 优势(Strengths) 区位优势:大目湾新城位于象山百里黄金海岸的中间位置,是整个百里黄金海岸的重要节
26、点和“中转站”,大目湾新城距丹城老城区约8km处,处于规划中未来城市新中心区的附近;同时,大目湾新城与国家4A级景区松兰山只有一山之隔。 生态优势:象山县“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森林覆盖率达到58.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度假村标准,有“天然氧吧”美誉。象山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大目湾新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政策优势:大目湾新城开发建设共识已经基本形成,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提上开发日程,并纳入了县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县十二次党代会和县十一界一次人代会上确定了“高标准规划开发大目湾新城”的战略目标。 土地资源优势:象山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稀缺,而快速
27、发展的经济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在国家土地供应日趋紧缩、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背景下,大目湾新城18km2的用地无疑是一笔巨大财富。大目湾新城与其周边地区既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山海复合的环境特征,又有便捷的交通条件,非常适宜建设新城。 市场优势:象山县海岛旅游主要客源地是以、为主的长三角地区,该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随着人民假日的增加(全年法定假日114天)以与收入的提高(人均GDP向3000美元迈进),使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近、中程的旅游消费能力,因此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市场,而象山县是长三角地区少数几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山水观光、海滨休闲度假功能的城市(
28、另一处为群岛),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除了外地游客外,象山县本地也存在很大的游客资源。据调查,象山县居民节假日普遍愿意举家出行,使紧的工作压力和疲惫的身体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舒缓和恢复,而紧邻城市中心的大目湾新城正是此类短徒旅游的理想去处。 (二) 劣势(Weaknesses) 基础设施空白,区位优势短期难以凸现:大目湾新城距离滨海大道2km,还未形成与与中心城区的对接,与城市建设比较完善的丹城、石浦相比,大目湾新城的各项配套设施(道路、市政、公共设施)仍是一片空白,甚至连场地平整、填土都尚未完成。 开发建设融资困难:大目湾新城的开发建设,资金是前提,大目湾新城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靠两大方面的,政
29、府投资和社会融资,而在开发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资金来源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海洋资源条件不容乐观:大目涂地区海水混浊、泥沙量大、风浪大、缺少像松兰山景区的成片优质海滩、海岸景观质量不高,易受台风等灾害性因素影响,不甚理想的海洋资源环境将对大目湾新城的开发利用和旅游带来一定的影响。 人口和产业导入困难:象山县人口仅53万,总体增量不大,高层次消费人口都向、甚至海外迁移,而农村人口则倾向于往市中心迁移,对大目湾人气产业的集聚以与旅游人员的吸引产生较大影响。 新城缺乏品牌形象,特色欠明:每个优秀的区块在城市建筑设计、绿化建设、灯光包装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独具个性的东西,大目湾新城要想打出知名
30、度,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形象,而目前缺乏整体的特色和品牌将是影响大目湾新城开发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底蕴的欠缺:虽然象山在千百年的渔业发展历史中早就了例如“不老”文化、渔文化、海防文化等诸多的文化底蕴。但大目湾新城完全是一个向海要地的浩大人为工程,其发展历史较短,缺少相应的文化底蕴,如何结合象山县的文化底蕴作大目湾新城的文章也是开发过程中的重点之一。(三) 机遇(Opportunities) 桥海经济时代的来临:区域层面分析表明,在长三角经济、城市一体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湾大通道-象山港大桥”的建设,将使象山更好的受到来自等其他中心城市的辐射,对于象山的经济发展,城市拓展,旅游产业升级都
31、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为象山的建设,大目湾新城的开发提供重大历史机遇。 随着湾大桥的建成和象山港大桥的开工建设,象山将进入“半小时、两小时、三小时”的快速交通圈,大桥综合指数效应催生的大桥经济、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休闲旅游的黄金时期已到来:伴随着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升级,对生态、环保、文化和健康的旅游产品趋之若鹜。 大目湾新城作为象山县大力扶持的新开发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在招商引资中占得先机。 国家4A景区松兰山拟报5A景区拓展了未来旅游发展的空间。 (四)挑战(Threats) 依托母城丹城区的资源和人气来带动卫星城大目湾新城的开发和建设:在大目
32、湾新城启动阶段,应尽可能依托母城发展。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新城建设一般开发周期较长,在此期间,依托母城可以弥补建设过程中“人气”的不足,增加本地区的“曝光率”,使广大市民和游客注意到该项目的存在。另一方面,新城建成之后,可以反过来带动母城的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怎样吸引客源并留住客源:目前,象山的旅游客源主要来自(30%)、(12%)、(7%)、(5%),如何将客源扩大至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在吸引客源的基础上,如何留住客源,是大目湾新城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 该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其具有创新的意识和不断吸收容纳新资源的精神:新城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让新城成为一个有机
33、的生命体可持续的发展壮大,就需要创新的意识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精神。 周边县市对于大目湾新城开发在资源和地位上的竞争: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滨海新城崭露头角,如、等沿海城市都在海洋旅游,休闲旅游上作文章,大目湾新城的开发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如何在总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也是新城开发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文环境的改善来吸引资金:资金是新城开发的血液,有了资金,才能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文环境的改善,才能降低新城开发的风险,给投资者以信心,从而引入资金,因此,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新城才能做茁壮成长。 大目湾区块的防洪排涝问题:大目湾是整
34、个象山县防洪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排涝的最后一道关口,解决不好防洪排涝的问题,新城的建设将事倍功半。 大目湾一期工业园区对于而期开发可能带来的污染因素第四章 发展目标、性质、职能与规模一、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 根据对大目湾新城规划背景的分析和SWOT分析,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并依据上一层次的规划,大目湾新城的发展目标是:利用大目湾新城特有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建设具有一流滨海风光,集旅游休闲度假、高尚居住、商业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生态型滨海旅游新城。 (二)社会建设发展目标 具体容包括: 1、 高效率、高效益的新城运行空间 1.1 新城空间布局合理,各功能区块组织合理,联系便捷。 1.2 新城
35、基础设施完善,道路、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处理条件良好。 1.3 新城管理系统优质、高效、廉洁。 1.4 灾害综合防御系统完善,安全的新城运行空间。 2、 高素质的新城文明、高品位的新城文化 1.1 新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公益事业发达,居民安居乐业。 1.2 结合象山独特的文化底蕴,营造高品位的新城文化氛围,构建综合性、创新性海洋文化生活方式。 3、 高质量的新城生活环境 1.1 形成生态环境优美、景观宜人的具有江南特色的滨海新城。 1.2 人均居住面积控制在35-40m2左右,有较高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1.3 绿化覆盖绿达到3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50m2以上。 1.4 各类公共设施配
36、套齐全,布局合理,满足新城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 1.5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环境,创造适应成功人士聚集的宜居生活环境。 (三)生态旅游发展目标 以旅游项目创新、休闲旅游为新城开发的生命线,打造长三角沿海旅游带-象山黄金百里海岸线上的旅游明珠,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休闲品质旅游的金字招牌。二、 规划定位综上所述,大目湾新城城市动能定位是:长三角海洋游乐中心、大滨海休闲新城、休闲象山核心代表区。三、 三、城市职能大目湾新城是象山县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县委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将成为“长三角海洋游乐中心、大滨海休闲新城、休闲象山核心代表区”。大目湾新城职能的确定,
37、应在象山县、大乃至长三角沿海经济发展带的大背景中考虑。 大目湾新城的职能定位,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看,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方面,象山县确立区域发展地位的迫切要求使得大目湾新城必须承担旅游休闲度假、高尚居住等为区域服务的对外服务功能,从而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外滨海新城的建设经验,结合大目湾新城的目标定位、发展规模,大目湾新城的发展也不能完全脱离中心城市,而应该是中心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用地也必须承载丹城的部分外溢城市功能(居住配套、商业服务、先进产业),因此不能将其简单的视为一个纯粹的旅游度假区。 因此,大目湾新城的城市职能应分为
38、城市部职能和城市外部职能。其中城市部职能包括一般居住、商业服务、先进产业;城市外部职能包括旅游休闲度假、高尚居住。四、 城市规模大目湾新城不是现有城区的翻版,也不是主城区简单外延的扩,其发展规模的预测不能用一般城市的标准来套用。 城市规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地规模,一是人口规模。 (一)城市用地规模 规划在确定大目湾新城用地规模时,综合考虑了土地使用现状、大目湾新城职能、发展目标、特点以与不同阶段期开发的要求。大目湾新城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在规划区的土地是象山县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应充分加以利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十分必要,必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投入产出强度。 而从区域均衡发
39、展的角度来看,规划围还应该保留一定量的非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非城市型开发的旅游休闲度假用地。 大目湾新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卫星城市,结合新城的地理特点、区位条件等各种因素,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综合考虑,确定其总用地规模控制在14.33km2左右,其中不包含一期已启动开发的工业园区用地。 (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本次针对大目湾新城的人口规模,我们提出可容人口量的概念,认为可容人口量是指环境、自然资源等各种因素限制前提下,新城允许承受人口的最大限度,进一步将可容人口量分为三类:可容人口极限,即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口的平均负荷力降低到人类必要生存条件最低水准的人口容量;可容人口饱和值,即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口
40、的平均负荷力与其必要生存条件基本相适应的人口容量;以与可容人口适度值,即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口的平均负荷力与人类最佳生存条件一致的适度人口量。我们认为,只有第三种人口容量类型是最理想的人口容量模式,是本次规划所应该追求并努力付诸实践的目标。 一般来说,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人口测算方法多用于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而大目湾新城为一个全新建造的城市新区,最适合的测算方式应该是环境容量法。 本次规划首先用环境容量法为主进行人口的预测,用地规划为辅进行校核,然后参照与象山大目湾新城在规模、类型上较为一致,可比性较强的城市进行相关技术标准经验参照,最后确定大目湾新城的发展
41、规模。 1、人口现状 本次规划现状人口以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主,以象山统计年鉴和公安部门的相关资料为补充,研究对象为象山全县的常住人口(五普人口)。 象山县的人口变动以机械变动为主,到2005年,象山县域常住人口规模为52.19万,外出人口约在10万人左右,外来人口约在15万左右,其中相对稳定的外来人口在65%-75%左右。 2、环境容量法测算 在确定人口容量的研究目标和方法后,一般按以下步骤研究人口容量: 2.1 首先确定估算人口容量的地域围 本次估算人口容量的地域围包括区域部、区域周边地区以与外围区域,其中区域部为本次规划的围之,周边区域主要考虑丹城区、爵溪、松兰山等象山各个功能组
42、团,外围区域包括、等可能对大目湾新城人口容量产生影响的城市。 根据地域围,本次估算人口容量的人口来源,主要来源于区域周边地区,适当考虑外围区域人口来源对本次估算的影响,区域部并无人口基础。 2.2 列出该地域中制约人口容量的各因子,并确定主导的制约因子 大目湾新城人口容量的制约因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其中,自然因子属于非人为因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破坏自我恢复能力等,而社会因子属于人为因子,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和谐程度、社会经济发展、就业情况、地域对外吸引力等。 本次规划大目湾新城为新建城市,其自然因子为较稳定因子,因此,本次估算主导制约因子应该
43、是社会因子。 2.3 研究一定时间上的这些主导限制因子的改变程度 制约新城开发的社会因子随着新城基础设施的改善、整体环境的提升,园区、旅游区就业需求的加大逐渐的改变,使得整块地域对于外界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在社会因子不断改变的同时,自然因子由于社会因子的改变也随之改变,其土地、水等资源的承载力随着开发的深入而不断的减少,最终达到极限。 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的相互发展,相互制约,从而产生了新城可容人口适度值。 2.4 研究一定时间上的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 大目湾新城的建设,尤其在启动期必然要充分依托丹城的城市资源与松兰山的旅游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丹城和松兰山就是大目湾新城的母城。参考国相关城市新
44、城建设的经验,大约10年,新城可以接近母城规模的1/4,20年可以接近母城的一半。 根据计算,中心城市所涵盖的围平原地区的面积大约为95km2,从城市地区土地资源合理的开发比例看,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应当控制在可用地的3040,即2838km2。按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m2 /人计算,估算中心城市的极限人口大约为35万人。 从外围区域角度上看,其大目湾新城将会吸引部分象山在外务工的高层次人员和外地高消费人员,其人口约为大目湾新城总人口的20%左右。 2.5 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量 2.6 在分析各个单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综合,作出定量的估算。 经过以
45、上五个步骤的分析,本次规划对大目湾新城人口容量可以做出一个定量的估算: 考虑到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的制约,大目湾新城10年,其可容人口极限值为:10-11万,其可容人口饱和值为8-9万,其可容人口适度值为:7-8万。 3、用地规划校核 根据用地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平衡指标,校核居住用地所能容纳的居住人口。初步估算,各类居住用地一共能够容纳7.18-8.21万人,详见下表。住宅建筑面积校核 用地面积(hm2) 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万m2) 居住人口(万人) 住宅用地261.961.2314.358.02总计261.961.2314.358.02居住用地面积校核 用地面积(ha) 人均指标(m2/人) 居住人口(万人) 居住用地287.8735-407.20-8.23总计287.8735-407.20-8.234、参照经验 本次规划选取与大目湾新城城市性质比较相近的临港新城综合区、江阴临港新城综合区和华侨城地区作为横向比较的对象。 建设用地面积(km2) 规划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万人/ km2) 临港新城综合区 19.0100.53江阴临港新城综合区 15.3100.65华侨城地区 8.05.20.65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