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育材料第二册课文课本译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育材料第二册课文课本译文.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课文译文第一单元语言的事务和商务的语言课文一以其它手段建立的世界帝国汪滢 陈俐丽 译它无处不在。它是约3.8亿人的母语,还是约占此人数三分之二人的第二语言。全世界有10亿人在学习它,约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人或多或少会接触到它。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半数人会近乎精通它。它是全球化时代的语言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等活动使用它,也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能在科特迪瓦的海报上看到它,能在东京的流行歌曲中听到它,还能在金边的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之声电台用它播放节目,法国商学院用它授课,玻利维亚的内阁会议用它作为交流媒介。的确,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说的
2、语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的语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在于英语好学。诚然,英语单词词性简单,但是动词变化不规律,语法怪异,拼写和发音之间的对应简直是噩梦。由于传播十分广泛,英语衍生出众多的版本,有些独特的表达连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也难以相互理解。英语的来源甚广,包括罗曼语、日耳曼语、挪威语、凯尔特语等等,因此它必定会杂乱无章,但正是这种灵活性在使它变得庞杂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强大。提到新词,英语几乎毫不阻拦地接纳。每年出版商都会推出包含大量新词的新字典。例如,过往十年里不仅出现了很多网络用语、计算机用语、手机用语(如“浏览器”、“下载”、“发短信”等),还诞生了大量青少年俚语(如
3、“赞”、“正”、“残”、“酷”、“杯具”)。虽然一些守旧者强烈反对,但这些都被英语欣然接纳。英语母语者也并非一直对自己语言的这种放任态度毫不在意。18世纪便有三位作家约瑟夫爱迪生(旁观者周刊的创立者)、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以及约翰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希望建立一个委员会来规范英语。所幸,自由贸易的原则占了上风。一种语言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在品质,“而全在于说这种语言的人拥有多大权力。”英语随时代发展,到19世纪它已蔓延到日不落帝国的各个角落,自那以后它开始成为全球的语言。英语的发展不仅见于其在英国殖民地的广泛应用,还体现在它在遥远国度的用途。例如,1940年,德国和日本协
4、商建立反对英美的同盟,这两国的外交大臣交流时使用的便是英语。然而,不论英语如何地海纳百川,它日后的成功要归功于美国这个英语国家作为世界巨头的崛起,这其中也存在导致摩擦的重大原因。英语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其好处在于便利各国人民相互交流、进行商务往来。然而,语言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对话交流的媒介,还是文化和身份的宝库。在很多国家,英语日益显现出压倒性势头,将要破坏或摧毁当地的文化,有时甚至在英国也有如此令人悲叹的情景,目前横扫世界的语言叫做英语,但承载它的确是美国文化。英国人对此倒没什么怨言。虽然有一些人对这些词语的消亡感到遗憾,如“bullet-proof waistcoat”演变成“bullet-
5、proof vest”(均为“防弹背心”的意思)、每句话开头都加“hopefully(希望如此)”,完成时态彻底消亡,以及“presently”的意思从“尽快”变成了“目前”,但几乎没有人介意甚至注意到“railway station”变成了“train station”(均为“火车站”的意思),“car park”变成了“parking lot”(均为“停车场”的意思),“住在某条街”的英文表达此前使用“live on”,现在使用“live in”。说其他语种的人就没有这么泰然,其中最较真的可能是法国人。1789年大革命之后,他们渴望见证自己的语言获得国际地位。至19世纪末,法国成为仅次于英
6、国的殖民大国,其语言亦成为外交通用语,实现国际地位的目标似乎近在咫尺,然而,随着20世纪的到来,英语继续攻城略地,法语却被迫采取守势。不仅法国人如此对待自己的语言。去年,波兰出台法律,规定所有出售或宣传外国产品的公司都必须在广告、标签和指南中使用波兰语。即使德国这个欧洲的经济政治强国都觉得有必要抑制德式英语的传播。印度有一些人视英语为殖民压迫的遗祸,认为势必要加以清除。英语的扩张给印度人造成的痛苦因为印度语对侵略语的充实而有所缓和:亨利玉尔爵士在1886年出版的霍伯森-乔伯森字典中列出了上万个盎格鲁语和印度语结合的词和词组。不过很多人认为,英语的胜利如果没有起到去除摧毁本族语言的作用,便是打败
7、了本族语言。全世界共有6千至7千种语言,每星期都有一些步向消亡。但大多数的语言消亡恐怕是难以避免的。电视和广播因语言的单一化而受到指责,也会相反地以少数人的语言播送,从而延长了这些语言的寿命。尽管很多语言可能会消亡,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好几种语言:说多种语言的人原本只常见于非洲教育水平极低的人群中间,现在常见于很多荷兰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也会说多种语言,以后进而所有人都会如此。母语为英语的人却越来越不会说其他语言:去年,美国仅有9名大学生毕业于阿拉伯语专业,而英国则是欧盟单一语言现象最严重的国家。由此可见,英语的胜利非但破坏了其他民族的语言,还使母语为英语的人无缘接触外族的文学、历史和思想。
8、简而言之,这场胜利令人质疑。但谁又会支持世界语呢?肯定不会是经济学人的员工。课文二在谈生意?注意你的语言罗杰柯林斯汪滢 陈俐丽 译当今商务旅行者学语言的兴旺体现了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50年前的忠告-“一个人应当先学会一个国家的语言,再去那个国家旅行”。据说自1985年以来,欧洲最大的学校贝立兹的课程数量翻了一倍。有人说成功的关键在于用他人的语言做生意,但除非你对一门语言了如指掌,否则最好还是只用它来社交就好。在世界大多数地方,英语当然已经成为商务旅行者的通用语,不过强迫英语不流利的人说英语有可能导致严重误解。例如,德国一位前总理出访伦敦,要觐见英国女王。他为应付这场面事先准备了一点英语,但当他
9、被引见给女王的时候,他问“你是谁?”而不是“你好吗?”,女王只好回答:“我是英国女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双方说各自的语言是很好的折中办法,这样即使不能促成完全的文化层面的交流,至少能促成双方的意见一致。德国的古训:“以他言卖,以我语买”也许值得记取。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样需要借助于翻译。与人合作本身就是一项技术,一种能力,你必须确保自己的信息不仅从语言上说得通,从文化上看也适宜。彼得普利是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委员会的一位副理事,他表示,“在正式场合表达幽默得非常小心。要是在英国做餐后演讲,不讲笑话会遭人诟病;而在法国,情况则正相反,法国人会说这人像个小丑,他很轻浮之类的话,尤其是对于政客而
10、言。而英国人自嘲式的幽默通常不被人理解。”普利表示,“在同声传译的场合下,幽默可能会引发尴尬。当你说了个小幽默,听到英语的人笑了,紧接着听到法语和意大利语的也笑了;但荷兰人和德国人则要等上一等,因为他们的动词要到句子末尾才出现,然后他们才能听懂,而此时你说是的,不过言归正传,我得说个重点,听到这一点德国人就会哄然大笑。”日本人似乎为这种意外事件找到了有面子的解决方案。传说日本译员最近直接说:“这位美国男士正在说笑话,等他说完了,麻烦大家笑一笑,鼓鼓掌,否则我就有麻烦了。”如果遇到非母语人员说口音奇怪的英语,可以转到法语翻译频道或按下你随身听上的音乐播放键。以上这些方法在面对面的会议中都不管用,
11、面谈时,一切都有赖于译员的技巧。错误翻译引发的困扰可没那么好笑。专家建议,讨论重要议题时,谈判双方都带上自己的翻译。依赖东道主的翻译虽然方便,但也危险,他她可能会无意间从自己雇主的利益角度出发。让语句简洁明了,经常停顿,但要避免过于简化(这样会给人造成你在迁就他的印象)。避免使用模糊、不精确的词语;利用视觉辅助手段;直视你的翻译对象,而非对方译员;留心困惑的表情;如果文化允许(在中东,直视他人有可能被视为激进或挑衅,偶尔稍稍一瞥对方的脸才是礼貌),保持眼神交流。在远东,相比于“读唇语”的情况,“读心”的情况更常见。日本的倾听方式包括微笑、点头、发出礼貌的声音。此类行为在日本人看来是让对方继续说
12、话的意思,西方人却可能误以为是表示赞同。如果日本人以深不可测而闻名,那是因为他们的模糊表达已臻化境。他们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极尽巧妙。“兜圈子”一词是英国人发明的,却被日本人发挥到极致。不是说他们是伪君子,而是他们礼貌过头了,他们嘴上说“是”,心里也许在说“不”。在乎面子的日本人发明了一系列规则避免行差踏错,所以当答案是“不”的时候,你不要说“不”,也不要提问。言归正传,英语和法语中的同源词也会引发问题。例如,如果法国总部对新近收购的英国子公司发传真说:“我们命令你们出示最新利润数据”,那么两公司的友善关系可能会因此生出嫌隙,可demander在法语里是“请求”而不是“命令”的意思。虽然大多数商
13、务会议不会用到同声传译,但具备即时翻译功能的掌上电子设备却数不胜数。例如精工推出的声音博士(Dr. Voice,售价约240美元)配置了声卡,可以在日语、英语和其他语言之间进行互译。(通过耳机查发音。)爱普生的Tran Ex Cyber翻译器(售价约250美元)可以扫描打印好的文本,一次性将大约32000个英语单词翻译成日语。富士也有类似产品,佳能的Worldtank(售价约300美元)拥有一系列应用软件,可以翻译好几种语言,如英语和日语的互译。不妨拥有一款小巧的新一代电子翻译器。这些翻译器能够翻译整个句子,功能较字典更为强大。有些还配置了合成声卡,有多种语言的真实口音发音。开玩笑须谨慎。切勿
14、使用可能导致文化和语言类误解的幽默、比喻、类比或文学典故。图片会说话。使用视觉辅助手段一张图抵得上千言万语。话语要简洁明了。聘请翻译。不要只依赖对方聘请的翻译:他她可能会曲解你的意思。在重要谈判中,双方应各自携带翻译。课文三英语让人错失良机的语言:一种语言闯天下让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西蒙考尔金汪滢 陈俐丽 译众所周知,自从伦敦赢得了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伦敦能听到的语言就不下300种,可惜当地人却只会说一种语言。英国人是欧洲的语言笨蛋,比起匈牙利人、波兰人、土耳其人、保加利人,他们更不愿也更不会用外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比不上荷兰人和瑞典人了。卢森堡人使用其他语言的可能性比在国际之都生活的伦
15、敦人高八倍。好吧,就连法国人在学语言方面都比我们强两倍。 这有关系吗?毕竟就是因为其他人更好,才显得我们逊色:所有人都需要讲英语。西蒙库伯上周六在金融时报富有见地地说:“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伦敦成为这样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其原因在于英语而不是英国人。英语是互联网行业、科技界、商界所使用的语言。英语是让伦敦取得奥运会主办权的间接原因。”然而,英语的胜利在被夸大的同时也是把双刃剑。矛盾在于,全世界仅6%的人母语是英语,却有75%的人不讲英语。同时,对于只说英语的人而言,英语像是层单方向保护膜,将世界隔绝开来。伦敦讲各种语言的人混杂,他们的往来和交流却是通过英语完成的,但由于英国人不会说其他语
16、言,伦敦的世界性名不副实。这一层严实的保护膜意味着英语为母语的人没有意识到其他语言人群的聚居地或贫民区就在城市的另一端。不懂一国的语言,就无法了解它的文化。如今最主要的问题是,过去听上去悦耳的嘈杂声现在变成了不和谐的鸣响。英语的负面作用随处可见。例如我们更倾向于接受美国而非欧洲的经管理念。对于个人而言,当其他人都能说不止一种语言的时候,单一语言人群,即使他们说的是英语,也仍显笨拙。所以,外国足球运动员能在英国赛事中获得巨大利益(他们的智力与表达能力至少同样为赛事增色),但反之却不然。有几个英国球员会说流利的法语或西班牙语?欧洲大学生排着队来英国做交换生,英国学生却很少走出国门,而且出去的人数仍
17、在减少。语言学习正在跌入谷底。国家语言中心-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称,2001至2002年间,英国大学生中只有11000人学习法语,4500人学习德语,455人学习中文,而其中70%都是女生。男性在工作时很少具备外语技能。一些跨国公司里的英国管理者由于缺乏外语技能实际上无法升迁。潜在后果影响了整个经济。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总监伊莎贝拉摩尔称,古训说“以他言卖,以我语买”,这从英国的出口数据就可见一斑。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印度,英国的出口大于进口,而对于非英语为母语的贸易伙伴,反之亦然,如对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口总额占英国出口总额的72%。如果80%的掌管
18、出口的经理都不会其他语言,而会用外语谈判的执行官人数仅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一半,那出现这种结果也就不稀奇了。英国公司同时也是最不会使用客户语言的,他们过于自满,不认为有此必要,也不关心语言不通带来的问题。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指责说,上述情况的结果就是英国国际贸易的格局体现的是其语言能力的不足,而非市场机会。“避免在没有英语人才的国家发展业务,这样的要求扭曲了英国的商业发展道路。”举例而言,英国与丹麦(人口500万,79%的人说英语)之间的贸易额等同于英国与整个中美和拉丁美洲(人口接近4亿)的贸易额。缺乏所谓的语言才能甚至会影响到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英语可是我们的王牌。其他国家使用英语可以增加经济竞争力
19、,在这样的竞争中,地道、丰富的英语不对外国人让步就不占优势,反而会是劣势。语言与教学信息中心引用了韩国航空公司的例子,报道称该公司选择了一家法国供应商生产的飞行模拟装置,因为这家法国公司的“海外”国际式英语说得比英国竞争者更加清晰易懂。除了高傲无知又极端保守,政府的政策和目标也要为此负责。荒谬的是,在英国,14岁以上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居然就不再是必修,各个学校也极尽所能地悄悄放弃语言教学。大家都认为语言难学,为了让学生的考试分数好看,学校宁愿让学生去学其他的任何课程。说一千道一万,如果这种反常的刺激政策继续存在,语言学习的情况便不会好转。博学多才的评论家乔治斯特纳曾评论说,虽然单眼能看到世界,双
20、眼给你洞察力。语言也是一样的,说单一语言的人没有意识到,学习第二门语言不仅能够使其了解他国的文化特性,更能领悟其自身文化的特性。独眼人能成王的时候,毫不奇怪我们常无法看到鼻子下的东西。第二单元世界是平的课文一文化全球化之弊端Wole Akande吴周放 译市场经济和通讯技术的蔓延可谓势头逼人,这种蔓延往往为西方跨国公司所掌控,给非洲及其他一些非西方社会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有时,最为不堪的西方文化潮水般向全球蔓延,像是大量溢出的草莓奶昔,要糊住整个星球。其滋味自不必说独有的甜腻,让人有点犯恶心,在哪儿也都是这个味儿。突然之间,非洲及全球其他非西方地区的人们似乎都在接纳着以前只是跟
21、西方文化挂钩的那些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了。该怎么解释这种显而易见又突如其来的西方化浪潮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全球化和洪水般倾销到贫穷国家的大量商品,这两样东西以大量诱人的广告宣传为标志,透出露骨的肤浅劲儿,但还是成功地在传统社会不同人民当中催生了新的欲望。对有些人而言,尤其是年轻人,这些新鲜玩意儿和新奇的想法倒也令人欣喜。变化有可能成为逃离沉闷传统的一个机会,也可以为不同文化创新性的融合创造新的机会。显然,假如建议非洲民众保持现状,不许文化有所发展,那将成为文化原教旨主义的一种过度形式。然而,在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世界已被结为一体的局势下,关注不同文化(非洲及非洲以外
22、)被侵蚀削弱的速度自有其真正的原因。自十六世纪起,西方冒险家便蓄意破坏全球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具体做法就是将西方宗教和文化习俗强加给那些生活方式有异于己的人。最初以文明教化的使命现身,后来则又冠以现代化之名号,而其实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西化,几无中间地带可言。譬如,十九世纪时,阿贝奥库塔(西非的一个城镇)受其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以前的奴隶们的启发,为应对外国无所不在的影响,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防御性现代化和改革形式,而这种形式最终还是在大英帝国势不可挡的威压下悄然崩塌。相应地,直至二十世纪末期,还是有人认为,殖民地人民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背弃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并转而接纳西方的文化习俗。简而言之,现
23、今的非洲文化已经被毁灭殆尽。更重要的是,殖民主义为今天的文化全球化铺平了道路,使殖民地人民陷入文化迷失并从而对继之而来的文化入侵变得不堪一击。这种迷失有一两种极端形式:1) 以传统和文化的名义,对往往是捏造而成的过去眷恋过头;或者2) 试图对所有一切的洋玩意儿全盘接受。尽管当今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西方化(以日本之类非西方国家的兴起为主要现象),现实情况是,在诸多重要方面,西方文化(或言美国文化)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主导力量。一如帝国主义时期和殖民时期,西方文化今天仍然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巩固着西方霸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信息技术也已成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一大利器。也许,目前文化全球化最重要
24、的且影响深远的作用就是文化商业化了。堪称文化创新熔炉的社会生活基本要素(婚姻和家庭生活、宗教、工作和休闲)已经变得可买可卖,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也未能辛免。跟文化全球化类似,多数人(尤其是穷人)未能体验到为自己设定的文化全球化。文化不管是音乐、饮食、服饰、艺术、运动、男女老少的各种形象已经变成了市场兜售的商品。正如可口可乐前主席罗伯特郭思达所言:“普罗大众很大程度上尽已因名牌消费品而相互关联,胜过一切。”文化商业化产生的影响令人不安。昔为生活方式一要素,今做区区一产品,再也不是人们为自己特有的需求和境况所创的独一无二的东西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影像、新音乐、新服饰和新价值劈头盖脸向人
25、们袭来。熟悉的、老旧的,都该被弃如敝屣。尽管文化嬗变早在全球化之前都存在,但眼下的危险是,一样东西仅仅是因为不被全球市场看好,就有可能难以留存。“在加纳(西非),”曾在普世教会培训与咨询中心效力的希尔法卡马拉说,“传统价值观念已被可口可乐文化所压倒。音乐也好,文化也好,杰克逊风格都占据上风,我们失去了能与之抗衡的价值观念。”因此,人们已经注意到,全球化了的文化产业正在接管文化创造与传播的传统方式。本土文化本来是人们生活中自然而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这种角色受到了侵蚀,已不再是构建社会价值,再造群体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手段了。最终的结果便是以本土离析为代价的全球融合。跟其他市场一样,文化市场上的
26、对手们也并非势均力敌。正如音乐和影视制作一样,全球媒体日益为少数强大的组织所掌控。比如,截止1997年,七十多个国家共两亿八千万的家庭能接受MTV电视台的节目。因担心观众流失,许多非洲国家的本土电视台的节目充斥着产自西方的价格划算的各类表演、肤浅的新闻报道、问答比赛,当然还有广告。这么一来,全球的电视节目就日益趋同,音乐、影视业和出版公司的产品也是如此。对人们已有价值和文化如此巨大的破坏势必会侵蚀人们有关身份、所求与所敬的观念。它冲击了精神价值和信仰传统。其在非洲日积月累的结果便是文化自信的危机,以及往往由全球融合所带来的经济上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犯罪行为。不管是在民族层面,社群层面还是家庭
27、层面,这种情况都为社会团结带来了现实问题。跟光彩不再的旧商品相比,市场提供了炫目的新货色,但却并没有提供社会团结的替代品。总之,文化全球化,或者全球麦当劳化,摧毁了多样性,排除了通过诸多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以维系有尊严的人类生活的可能。与其说这是人们出于自愿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多样性弃之不顾,不如说这是全球媒体和制造公司集中力量所产生的后果。课文二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环境Myron W. Lustig & Holene Koester吴周放 译身在英伦谈南韩:我所效力的公司在韩国有子公司,去那儿出差于是就成了家常便饭。我跟一位声望颇高的韩国经理关系不错,他在公司已效力多年了。现在我们公司需要一家当地公
28、司供应某个部件,而这位经理强烈推荐他兄弟的公司。对此我颇为谨慎,觉着这位经理使陷我于尴尬境地。我可不想被指责徇私甚或腐败。无论如何,我打算公开竞标,却又觉得这么做可能会让公司内部产生芥蒂。美国家庭人寿保险的鸭子要去日本了,叫声么,嗓门会小些。在专为日本市场设计的广告中,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已经抛弃了吉尔伯特高特弗里德,不再让他用那刺耳的声音喊出位于乔治亚州哥伦布市的这家保险公司的名字了。一位日本男演员取而代之,演绎了那只鸭子的形象,音调要更舒缓些。 “日本文化不喜欢被人对着大声喊叫,”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的女发言人劳拉凯恩说。“吉尔伯特怕是有点过头。”洛杉矶每日新闻在多数人的职业生涯中,他们都
29、可能置身于跨文化的商业环境。客户、同事、主管、下属,都可能是来自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圈子。遗憾的是,许多美国雇员对于跨文化职位少有准备。比方说,为美国跨国公司效力,临时外派的美国管理人员,跟日本或欧洲的同行相比,有辱使命、提前回国的几率要大很多。而超过一半的西欧公司,四分之三的日本公司,失败率都在百分之五以下。美国多数跨国公司的失败率介于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专家认为,背后的深层问题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民族优越感在作祟,相应地也就不去提供充足准备,不为外派跨文化职位设置奖励。文化模式影响跨文化商业行为,这方面的例证为数不少。商务惯例显示了交互选择中的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地运用人际关系、决策
30、所需的理想的社会等级、对工作职位和性别的预期、业绩评价和具体成就的类型,实际上所有商务人士必须面对的各类问题。商务谈判首选的流程与节奏也会显示出文化差异。比如,在谈判的起始阶段,德国的业务经理会就技术细节提出大量问题;在斯堪的纳维亚,一开始就直截了当,表现出极大的愿望要直入主题;法国商人则注重在谈判初期讲明将要发生交易的方方面面。与此不同的是,许多意大利和亚洲经理可能同样利用谈判初期说些题外话,以便了解对方。同样,在西班牙这个预备阶段可能会持续好几天。在墨西哥公司和美国公司谈判时也有类似的麻烦,前者重关系问题,后者重工作行为。在个人成就受重视、个人的成绩决定升职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谈判采取速
31、战速决的方式,以结果为主导,重点是完成任务,实现工作目标。典型的人际交流是直接的、咄咄逼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谈判团队愿意在公开的谈判场景中做出决策和让步,而团队中的成员却可以公开地互不认可彼此的意见。然而,在崇尚效忠团队、重视长幼差别、晋升要论资排辈的日本,谈判方式更像持久战,重要的是建立和培养长久的业务关系。人际交流可能会是间接的、语气安抚的、正式的。往往得利用中间人,而真正的决策过程是私下里进行的,跟实际谈判是分开的,谈判组形成集体意见,全体成员形成统一阵线。出于战略目的来利用人际关系也是商务惯例中明显的文化差异。例如在哥伦比亚和其他一些拉美国家,利用人际关系达成目标取得职位、签下合
32、同、获取供应、建立其他联系等等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互行方便建立一个彼此依赖的关系网是被人们大为认可的。类似的习俗在印度等地区也存在。尽管在多元文化的美国职场这种做法没那么普遍,但诸如给予同事情感支持从而建立起借以绕开繁文缛节的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也算是常见的做法。社会等级的重要性和价值能在众多中国企业中找到例证。中国商人在做出真正决策之前总要跟领导商量。在中国的机构中,领导理所当然地参与多项决策,而美国的管理者可能依照惯例直接就将类似的决策权移交给下属。中国这种逢事便逐层上报的过程可以直达最高层。因此,在美国要求并推崇的自主权在中国就会被视为不服从上级。工作角色也随着文化的不同而相异。日本人把工作角
33、色看做家庭等级的延伸。也就是说:董事长是“一家之主”,高管是“智慧的叔伯”,经理则是“勤奋的大哥”,员工是“忠实顺从的孩子”。 受雇于日本人管理的公司的美国员工可没把自己看成是“忠实顺从的孩子”,相反,他们还是固守了诸如个人主义、竞争精神、社会流动等传统的美国观念。什么样的知识、动机和技能组成了商务环境中的“能力”呢?在泰国公司,一个交际能力强的人就必须清楚如何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能够控制情感表露(正面的和负面的)、跟人说话会使用敬称,接人待物得显得尊敬、机敏和谦逊。劳动力就文化而言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者和业内人士已经尽力为管理者及其员工提供了一些成功共事的手段。很多管理者现在都在接受有关
34、多样性话题的不间断的培训,公司员工也经常被给予类似的机会来增长知识、增强动机、增进技能。多数人认识到,不管是对于公司还是在公司中效力的员工,劳动力的文化异质性既带来了特殊的挑战,也带来了特殊的机会。例如,比起同质文化的工作团队,多元文化的工作团队更具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当然,前提是该团队能对差异善加利用。课文三财神C. K.Yang吴周放 译说起中国经济生活中宗教的作用,免不了要提一提无处不在的财神。发财谁都想,而仅凭个人努力却又不一定就能实现,机会运气什么的也不由人,拜财神于是便成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最普遍的崇拜,在专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人中间尤其如此。因此,四处的庙里供着财神,商铺里也是必不可少的
35、。不少神祇都司财神之职。有些是专门保佑人们发财的,有些则并非掌管专门事务,却额外担任职能对人们获取财富的方式加以社会和道德约束。神像或许各有不同,但在中国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当中,相同的是,他们都既有神力,又予人以宗教约束。财神在店铺里的意义于中国新春佳节期间尤为明显,那可是一年中经济活动的起点。除了在财神面前摆放一些诸如活鱼之类的祈求兴旺发达的象征物,店铺老板通常还会大摆筵席来祭拜财神。受邀赴宴的必是那些来年还将继续在店里干活儿的店员。没收到邀请的话,员工们都很清楚,那就等于是被辞退了。同样,要是有谁不想再干了,那应该在此前就提出辞职,因为自愿参加这场宴会就意味着继续听命于驻店财神,这相当于要留
36、在店里再干一年,只不过没个书面协议而已。在为作为经济团体的商号提供凝聚力这一点上,拜财神发挥了宗教功能,因为除了纯粹的物质利益,商号成员是以财神的名义受雇佣而形成一个组织,也即公司,而新年到来之际,成员们又是通过某种仪式被这样一个组织解聘。为商号选人的时候,凭借的不单单是人力,还需要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巩固受雇佣者的忠诚,共同承担被解聘者的埋怨。跟商号团体凝聚力相关的是两位广受崇拜的财神,和合二仙,即象征和谐的两位仙人。根据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说法,两位仙人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合伙做着大买卖,赚了不少钱。后来,二人发生龃龉,公然为敌。七代过往,宿怨难了。最终到了第八代人,在一位大仙的善意干预之下,这才
37、化敌为友。显然,崇拜二位仙人的都是些商人,他们深知做生意要团结一心、和谐安宁,懂得跟生意伙伴和气生财的道理。中国商铺里的有些宗教习俗,尽管形式上并未完全发展为一种崇拜,但在培养团体凝聚力方面却意义明显。共食一物时,最后那点东西总是留着不吃,这种习俗就可聊作一例。在成员惯于共餐的商号当中,这种习俗最为人所恪守,家庭餐桌上则要宽松一些。传统的中国人很自然地就将之诠释为象征富余的一种努力,说要是违背着这种习俗就会受穷。商号成败是否,富余至关重要,因为它意味着盈利,这跟上面的诠释倒也一致。但让人犯糊涂的是,这种习俗只是针对众人共享的餐食,对个人盘中碗里的食物并不适用,依照传统,为了避免浪费,碗里的饭菜
38、应该吃个干干净净,浪费食物被视为宗教上的罪行,会让灵魂在地狱中遭受惩罚的。为什么公餐私食要区别对待呢?也许可以这么解释,集体行为关乎人际关系。在食物匮乏的社会,食物之争是于团结有害的一个因素,究竟该由谁去享受最后的那一点食物变成了共餐诸人的问题,而解决之道恐怕就是不去动它,送给乞丐或者喂给牲畜。或者留着下一顿再吃。这样一来,这种习俗便有了双重功能,既象征了对富余的希望和信心,又激发了群体的团结意识。另有一帮财神,关乎财富获取的道德层面。有些是因为富有资财并能扶贫济困而被神化的。散财与人者,刘海便是其中之一。他通常被刻画成一个胖乎乎的小伙子,脖子上吊着一串铜板儿。他在店铺里很受欢迎,有时候他的神
39、像还会被贴到门上,当做招财门神。关羽是武圣,也是忠义的化身,通常被当做武财神来供奉。根据民间理解,关羽被奉为财神不光是因为他能招财(法力无边,自是无所不能),更是因为他公正、慷慨的精神,这对于财富分配必不可少。人们认为,供奉这些财神既能让人财运亨通,更能让人在发达之时不忘了善行义举。尽管中国的宗教未能置身事外,尽力通过赐福于具备慷慨仁义等道德品质的人来缓和富人的压迫,但它并未就此谴责对财富的获取。财富崇拜的盛行显示出,商人们普遍相信,获取财富既要靠天神赐福,也要靠个人努力,如此,则他们对于财富崇拜中的道德信条就不会完全无动于衷。但是,除了佛道劝人舍弃钱财乃至一切身外之物,跟中世纪欧洲那种获利多
40、于所需便被视为不道德之举的基督教教条相比,中国宗教并未将发财之心当做贪婪的罪恶去加以谴责。事实是,中国宗教并没有明显的反对贪得无厌和不义而富贵的教义,但这并不意味这中国社会忽视了这个问题。不管是儒家教义还是社会和政治法则,都贬低了货殖这一行当以及商贾这一阶层。从伦理的角度,人们认为通过贸易致富有悖于德、善。商作为一个阶层,道德上受人鄙视,社会地位低下,在很多历史时期备受政治压迫和歧视。赚钱这事儿既已遭受了道德、社会和政治的几重非难,这个行当也因而受到贬损,背上了污名,则宗教谴责怕也就不必了吧。第三单元大学教育:寻求改变课文一大学及其功能范悦 译大学是从事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但它们存在的首要原因既
41、不在于纯粹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不在于为教员的研究提供机会。大学之所以有理由存在,是因为它使老少两代在富于想象力的学习中,保持了知识和生活热情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是以赋予人们想象力的方式进行。至少,这是大学应当履行的社会功能。一所大学在这方面失职就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这种富于想象力的学习引起的激动人心的气氛转化了知识的传授。事实已经不再是一个空洞的事实,它被赋予各种可能性。它不再是记忆的负担,它充满活力,犹如能描绘我们梦境的诗人,能实现我们意图的建筑师。想象不应脱离现实,它是一种启发人们了解事实的方式。想象是通过引出适用于具体事实本身的一般规律,并随之对与这些规律一致的种种可能性进行理性概
42、括而起作用的。想象能使人理智地观察一个新世界,并通过暗示令人满意的目标,来使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青春是富有想象力的,如果能通过训练得以加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终生保持想象力。世界的悲剧就在于有想象力的人缺乏经验,而有经验的人缺乏想象力。蠢人们无知地凭想象行事,学究们死抠知识,缺乏想象。大学的任务是使想象和经验融为一体。关于大学之一般功能的见解,可立即用某所商业学校的特定功能来说明。我们无须讳言这样一所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对商业充满巨大热情的人。在一个较为简单的世界,商业关系也相对简单,它基于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也基于与相关的商务环境的直接冲突中。今天的商业组织要求富有想象力地把握从事不同职业的
43、人们的心理;把握分散在城市、山区和平原的人们的心理;把握居住在海洋、矿山和森林中人们的心理。它要求凭借想象力掌握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情况。它要求凭借想象把握各大企业之间交织着的利益关系,以及把握整个综合企业对其各分企业任何变化的反应。它要求富有想象力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不单是抽象的理论,而且能对具体的商业活动的特定情况做出解释。它要求能对政府的决策规律有所了解,并对在不同条件下这些规律的变化有所了解。它要求能够设想各组织机构的种种制约力、合情合理地预见人的局限性和激发人的耿耿忠心的条件。它要求对有关健康、疲劳的规律和保持持续可靠的工作状态的条件有所了解。它要求凭借想象理解工厂环境的社会影响。
44、它要求充分认知应用科学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它要求在性格上必须受过这样的训练,即对别人的看法表示赞同或反对时,不是出自于固执己见,而是理智地权衡各种相关选择方案,从而做出果断的判断。大学培养了人类文明的知识先驱牧师、律师、政治家、医生、从事科学和人文的人。现在的商业活动要求同样的智性的想象力,而这种能力在过去主要赋予了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个很大的困难制约着更高级的所有人类活动。在现代,这一困难甚至增加其产生弊端的可能性。在任何大机构,年轻的新手必须被分配从事执行固定职责服从命令的工作。没有一位大企业的总裁会在他的办公室见资历最浅的员工,给他分派该公司责任最重大的工作。年轻的员工将被委以一个固定的日
45、常工作,只有偶尔看到总裁进出大楼。这样的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训练。它传授知识, 它培养值得信赖的品格;而且这也是在初学阶段唯一适合新手的工作,他们也因此被录用。这种惯例本身无可指摘,但可能有令人遗憾的副作用长期、机械的工作削弱了想象力。大学在培养人们从事知识性职业,如现代商业或一个传统的行业,它的功能应该是促进人们富有想象力地学习从事该职业所需的各种基本原则。这样学生进入专业技术学徒期时,就已经具备把基本原则与细节融合在一起的想象力。于是日常惯例就有了意义,并阐明了赋予它意义的原则。因此,训练有素的人所面临的不再是单调乏味的工作所导致的墨守成规,而是有希望获得一种受详尽的事实和必要习惯所规范的想象
46、力。因此,一所大学的正当功能是通过想象力的培养获取知识。排除了这一想象的重要性,从事商业或其它职业的人们就完全有理由依照各种场合的需要去就事论事了。一所大学没有想象力就一文不值至少没有什么用处。课文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范悦 译哈佛商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迎接未来挑战的领导能力。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法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学习管理和领导技能的方法。案例教学法迫使学生应对经理们每天面临的各种真实决定和困境。在这样做时,它重新定义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法营造了这样一种课堂环境,学生不仅通过吸收知识和理论获得成功,而且通过面对真实问题时运用领导及团队合作技能取得成就。在教
47、员的娴熟指引下,他们一起合作来分析和综合互相矛盾的数据和观点、确定并列出优先考虑的目标、说服并鼓励大家各抒己见、针对不确定的信息做出艰难抉择,并在质疑中抓住机遇。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商学院教师首创于1920年代,起初是通过将商业现实引入课堂教学为管理学课程注入活力并赋予其更多的意义。今天,虽然我们还利用讲座、模拟、实地调查和其他适宜的教学形式,但是超过80%的哈佛商学院的课程都建立在案例教学法之上。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是什么?通常,一个哈佛商学院的案例详细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商业情况,描述了一个“主角”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处境 一个拥有一份真实工作的真实的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商学院教员和他们的研究助理在案
48、例描述的公司待上几个星期,详细了解说明此案的背景情况、最迫切的问题或决定,以及有关管理人员的看法。由此产生的案例确切地呈现了主角眼中的故事,包括模糊的证据、移动的变量、不完全的知识、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和一个紧迫的时间表。总的来说,哈佛商学院案例涵盖总经理们面对的诸多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财务和生产到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从宏观战略到微观的个人,从大大小小的公司到机构、从地方到全球。他们还利用各种商学院的学生必须知道的知识和分析工具去面对这些问题,而案例为这些知识和工具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虽然每一个案例都不同,但几乎所有的案例都聚集在一个首要问题上:案例中的主角应该怎么做?在哈佛商学院的两年中,学生们研究超过500个案例500多次机会和同学一起应对商务世界中坚硬的现实。案例教学法如何实施?每个星期,我们的MBA学生泡在十四个左右的案例中,通常包括一系列财务和其他支持数据。每个学生独立花几个小时学习每一案例并进行适当的定量分析,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一起在上课前测试他们的想法。多年的原有教育经验使大部分人都习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