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九单元 水平测试(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新教材)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刷题练习:第九单元 水平测试(2).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A曹魏、北魏、东魏、西晋 B曹魏、西晋、北魏、东魏C东魏、西晋、曹魏、北魏 D西晋、曹魏、北魏、东魏答案B解析曹魏在前,曹魏后为西晋,西晋后为北魏,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故选B项。2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答案A解析材料中自西晋以来,“百姓之自拔南奔”
2、,北方百姓南迁长江流域,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侨州郡县的设立促进了长江流城的开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侨州郡县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出北人实现还乡的愿望,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侨州郡县与江南士族的关系,故D项错误。3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材料中孝文帝认为北魏的先祖出于黄帝,黄帝是汉族人的始祖,改拓跋氏为元氏其直接目的是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故
3、A项正确。材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目的是宣示政权的正统性,并不是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孝文帝改姓氏的目的在于宣示政权的正统性而不是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故C项错误;孝文帝汉化的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此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4导致下表史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史书成书朝代史家特点宋书南朝梁沈约称北朝政权为“岛夷”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称北朝政权为“岛夷”魏书北齐魏收称南朝政权为“索虏”南史唐代李延寿把南朝诸帝列入帝纪北史唐代李延寿把北朝诸帝列入帝纪A史书体例的变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C北人南迁的推动 D政治局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表格中的史书都属于纪传体断代史体例,
4、故A项错误;从“岛夷”到“帝纪”反映了政治局势由分裂到统一的变化,而非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B项错误;北人南迁只是次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5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历史观念,显然不利于提升其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故A项错误;民族矛盾一般产生于物质利益,因此,文化观念无法解决这一矛盾,故B项错误;继承华夏传统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手段,不是影响,故C项错误;少数民族接受汉
5、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皇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故D项正确。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只字未提,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了水运,并没有跟其他运输形式进行对比,无从得知其是否是主要形式,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才开始南移,故C
6、项错误;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王朝的生命线”强调的都是交通建设对国家统一稳定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7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年政府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说明当时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为风俗,故A项正确。8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
7、“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从府兵到募兵制的变化()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得出,唐玄宗实行募兵制是为了适应边防需要,并非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是唐朝兵制的变迁,这种变迁与土地制度变迁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府兵制下的府兵战时打仗,闲时务农,战争结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避免武将专权,而募兵制下,军事将领即节度使负责招募和统率军队,削弱了中央的军事权
8、,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故C项正确;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9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此图反映的是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
9、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10中唐后,汴州(开封)、宋州(商丘)、楚州(淮安)、广陵(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遂渐繁起来,其主要原因是()A运河航运的兴盛 B长江航运的发达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对外贸易的兴盛答案A解析材料中呈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大运河的附近,说明运河航运兴盛,推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故A项正确。长江航运发达与材料中强调的汴州(开封)、宋州(商丘)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北方城市的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唐朝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汴州、宋州等不在沿线,故D项错误。11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
10、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唐朝前期刺史由对尚书省(中央)负责到唐朝中后期对节度使(地方)负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地方权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皇权强化与尚书省地位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刺史的变化体现出唐中后期节度使实力的增强,并未体现刺史权力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缺乏对地方的管控,故D项错误。12唐代科考中,进士科考时务策、杂文,这可以使应试
11、者运用儒家理论发挥才能,而明经考试远较进士为易。唐中叶以后,应明经试的大多为北方的旧家子弟,应进士试的则多为南方的平民阶级。唐代名臣出身进士者甚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考试内容体现了儒学独尊B唐代经济文化重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C科举考试使南北文化差距加大D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反映出官员素养提高答案D解析实务策和杂文等并不属于儒家经典,仅据此并不能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转移至江南地区是在南宋以后,故B项错误;南北的文化差距并不能通过南北方考生的应试内容来判定,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集读书、考试和做官于一体的官吏选拔制度,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主要的选拔科目,其地位的上升
12、必然有利于各级官员素质的提高,故D项正确。1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B项不合题意;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
13、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君主专制加强,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分工,故排除C项;行宰相权的官员多了,不等于可以缓和矛盾,故排除D项。15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庸调徭役两税法A B C D答案D解析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人丁为主,包括地租、兵役、徭役等,还包括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调,如布帛等,这些都具有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的
14、作用。唐太宗时实行以庸(纳绢)代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按土地财产征税,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故正确,错误,故选D项。16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唐朝征税标准逐渐由人头税转变为财产税,结合所学可知,唐初实行均田制,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小农经济受到打击,故A项错误;均田制破坏后,政府默认土地兼并的事实,但这是被
15、动的选择而非主动的推动,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征税重点发生转移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随着均田制走向瓦解,农民对封建政府的依附关系减弱,政府无法再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故政府征税标准开始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17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B中外思想冲突不断C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D佛教的影响力较大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佛教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外思想冲突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故
16、C项错误;根据材料“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可知佛教的影响力较大,故D项正确。18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答案A解析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出诗歌在唐代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民众对诗的喜爱,故A项
17、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文学创作平民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的发展变化,故D项错误。19唐代官员冯宿上奏:“(剑南、两川等地)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天文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奏章的根本意图是()A主张推广雕版印刷术B抑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C遏制商业活动的发展D维护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答案D解析主张推广,与材料中“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佛教,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版印历日鬻于市”不等于整个商业,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作者反对版印历的关键在于“未奏颁下”“有乖敬授之道”,故D项正确
18、。20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僧一行用唐玄宗的德行解释天文异象,体现了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故A项正确。唐初道家思想占据主导,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主观心理影响客观判断,而非技术局限影响社会心理,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技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12分)阅读
19、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成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晋书王猛传材料二(前燕)慕容哮命慕容评率军40多万救援二城,但慕容评畏惧王猛而不敢进。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51岁的王猛病逝。公元383年,即苻坚继位的第2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
20、猛改革的内容。(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王猛改革的意义。(6分)答案(1)内容:政治上,按标准量刑,重用人才,淘汰冗员;经济上,劝课农桑;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思想上,宣传儒家思想,教化民众。(6分)(2)意义:促进前秦国富兵强;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民族交融,为前秦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得出在政治上按标准量刑,重用人才,淘汰冗员;根据“外修兵革”得出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根据“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得出经济上劝课农桑,思想上宣传儒家思想,教化民众。第(2
21、)问,根据材料一“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得出促进前秦国富兵强;根据材料二“但慕容评畏惧王猛而不敢进。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51岁的王猛病逝。公元383年,即苻坚继位的第2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得出王猛改革为前秦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猛改革属于少数民族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民族交融。22(14分)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
22、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二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
23、,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2分)答案(1)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2分)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4分)(2)缺陷: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2分)关系: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
24、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4分)(3)认识:要关注底层呼声,建立民意反馈的有效途径;选拔任用干部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要重视地方治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任答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得出设计了选官制度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得出选拔
25、、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得出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据材料二“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得出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由于这些缺陷,导致官逼民反,国家走向灭亡。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
26、出要关注民生,关注底层民众的呼声,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扩大选拔人才的来源,打破世袭垄断,重视地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2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羲之,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他生性恬淡,性格耿直,朝廷公卿屡次召举他为官,他都辞谢。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
27、的地位。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的行书字帖兰亭序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摘编自蒲柳羽浅谈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及影响材料二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
28、”,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指出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贡献。(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颜真卿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杰出贡献的原因。(4分)答案(1)原因:魏晋时期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自幼勤奋练习,博采众家之长;王羲之不迷恋仕途,专心书画;王羲之不拘泥成规,具有改革和创新精神。(6分)贡献:他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改变了汉魏书风,自成一家,成为后世典范。(4分)(2)原因:家学渊博;个人刻苦努力与高尚人格;注意博采众家之长;唐文化兼收并蓄,发展繁荣。(4分)解析第(
29、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思想繁荣,出现所谓魏晋风度的新世风,艺术氛围宽松浓厚,得出魏晋时期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根据材料一“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得出自幼勤奋练习,博采众家之长;根据材料“朝廷公卿屡次召举他为官,他都辞谢”得出不迷恋仕途,专心书画;根据材料一“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得出不拘泥成规,具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得出他变革了楷书,“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
30、得出他发展了草书,“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得出他确立了行书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得出他改变了汉魏书风,自成一家,成为后世典范。第(2)问,根据材料二“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得出家学渊源;根据材料“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得出个人的刻苦;根据材料二“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得出师从名师,博采众长;根据材料“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得出唐朝文化的繁盛和颜真卿个人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