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6.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7927751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0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6.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1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 总星系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运动特征 :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 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 大气 ;(2)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 ;(3) 地球上有 液态水 ( 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

2、的影响1、太阳辐射 是地球的 主要 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 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 小时 56 分 4 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 天

3、 6 小时 9 分 10 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3、由于 地球的自转 ,形成了 ( 1)昼夜更替现象;(2) 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 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6 月 22 日( 节气:夏至日 )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9 月 23 日( 节

4、气:秋分日 )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12 月 22 日( 节气:冬至日 )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3 月 21 日( 节气:春分日 )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叫做一个回归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1 页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 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

5、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2) 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2)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4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

6、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2、图中 1 表示地壳, 2 表示地幔, 3 表示地核, A表示莫霍面, B表示古登堡面。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 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

7、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1 页5、空气水平运动( 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2 气压带和风带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 月向北移, 1 月向南移。4、北半球1 月( 冬季 ) ,亚洲大陆上形成亚

8、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 月 ( 夏季 ) ,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 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 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 10到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分明, 干季高温少雨, 湿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 30 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夏季高温

9、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 40 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3 常见天气系统1、图中 1 表示冷锋, 2 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1 页2、锋面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 出 现 雨 雪 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夏 季 的 北 方 暴雨冬季的寒潮( 大风降温 ) 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易 出 现 连 续 性降 水 或 雾 等 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0、。略3、图中的1 表示高压, 2 表示低压。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5、图中 1 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 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4 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 化石燃料的燃烧) 、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 导致海平面上升;(2) 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

11、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 ( 生长期延长 ) ;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 洪涝与干旱加剧)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1 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2、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1 页(1) 图中 1 是蒸发, 2 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2) 图中 3 是蒸发, 4 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 内陆循环 ) 循环;(3) 图中 5 是蒸发, 6 是水汽输送,7 是降水, 8 是地表径

12、流,9 是下渗, 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4) 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3、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 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3) 塑造地表形态;(4) 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5、洋流的影响:(1) 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13、2)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3) 对渔场的影响: 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 和 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 处形成秘鲁渔场。(4)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5) 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

14、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4、生产力 ( 科技 ) 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1 页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6、人类

15、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 修建水库; (2) 跨流域调水;(3) 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 海水淡化; (5) 合理开采地下水;(6) 提高节水意识; (7)人工增雨; (8) 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热能 ) ,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

16、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 垂直 ) 运动两种形式。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 太阳能、重力能) ,它可以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堆积作用 ) 、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地壳物质循环 ) 。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2 山岳的形成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2、 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

17、,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

18、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3 河流地貌的发育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

19、1 页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 海拔低 )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

20、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 地壳物质循环 ) 等过程。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

21、持稳定。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2、 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

22、直带谱越完整。课下思考内容:(1)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 台风、寒潮、洪灾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 )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1 页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 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

23、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4、图中曲线表示出生率,曲线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 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A 高高低B 高低高C 低低低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

24、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6、 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 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2 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19 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

25、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调节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3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26、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1 页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

27、的平等权力。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 ) 、团块状 ( 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 、放射状( 延安 ) 、条带状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等。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 地形、河流等) 和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5、商业区:需要便

28、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 、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8、图中 A表示工业, B表示住宅, 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

29、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1 页的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2、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3、合理布局

30、城市的原则: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低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3 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 ( 推力 ) :人口过剩 ( 对土地压力大 ) 、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 拉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

31、利。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人口比重大) ,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人口比重小) ,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 和生态破坏问题 ( 如生物多样性减少) ,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

32、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 建造生态城市 ) 的主要对策: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D.提高绿化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 农业的区位选择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 工业基础 ) 、政策、科技、历史原因( 生产习

33、惯 )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1 页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混合农业 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自身可形成一个

34、良性生态系统;时间利用效率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强。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东亚、南亚、东南亚) ,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日本除外 );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 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 以国营为主)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3 以

35、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面向市场 ( 商品率高 )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2、乳畜业 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土地( 地形;租金 )、水源。社

36、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 资源 ) 、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 ) 、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 铝、铜、镍、锡) 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37、;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4、 在国家政策、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我国 80 年代以前在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近些年许多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5、现代工业发展中,由于科技( 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地对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1 页业

38、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2 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联系类型: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联系等。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3、工业集

39、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 鞍山 ) 、石油化学工业区( 大庆) 、汽车工业区 ( 十堰 ) 以及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协作企业多,工业联系复杂;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5、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例如食品工业等( 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 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级加工业;工厂少,工业联系简单;生产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小。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交通和通信为联系基

40、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轻薄短小而且价格昂贵”的高科技产业( 如电子工业 )、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企业 ( 如汽车工业 )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 五大湖工业区 ) 、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 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 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 以大型企业为核心。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41、。3、德国鲁尔工业区:(1) 主要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 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 ;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2) 衰落原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煤炭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 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完善交通网络;消除污染,美化环境。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1) 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2) 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3) 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 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 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

42、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 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1 页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 主导区位:科技、环境、交通。(2) 主要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便捷的交通;

43、稳定的市场( 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 主要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铁路:最重要的方式,运量大,适合长途运输;公路:运用最广泛,最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适合短途运输;水路: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航空: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强。2、现代交通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3、主要点状交通设施:港口、车站、航空港;主要线状交通设施:铁

44、路、公路、航道航线4、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因素: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社会因素。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1、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使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主轴,例如:株洲、筑波;交通线的兴衰( 运输方式的变化、公路改线、河运航道的延伸和改变 ) 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例如:嘉兴。2、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少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势起伏小,交通线路密集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3、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小区的布局主要有两种情况:以交通为最优原则,靠近交通线 ( 城区干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等) ;以市场为

45、最优原则,靠近城市几何中心、住宅区。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演变:崇拜自然 ( 原始时期 ) 改造自然 ( 农业时期 ) 征服自然 ( 工业时期 ) 人地和谐 ( 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现在 )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环境的反馈作用)。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4、环境问

46、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1 页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

47、性原则、共同性原则。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相对短缺;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3、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中注意适度消费。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

48、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 异: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

49、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50、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 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 农业社会: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1 页提供了天然水道。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