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789288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肖丽娜 李昌英 张繇曦 (指导老师:杨金洲)(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美丽中国理论的提出是党的发展理念的革新,是符合人的本质力量发展、具有更高境界的新思想。既体现了我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的执政理念,又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美丽中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美丽中国理论的哲学根据。为探寻“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我们以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对象,探究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马克思的

2、人学理论,提出解决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关键词】美丽中国;人学依据;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将生态文明置于人民福祉的高度,从人民幸福出发,建设生态文明,既体现了我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的执政理念,

3、又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美丽中国理论的提出是党的发展理念的革新,是符合人的本质力量发展、具有更高境界的新思想。但是,一个更深的理论问题突现出来:美丽中国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依据何在?有学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好生态文明。甚至有学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要靠制度先行”。抽象地来讲,这些观点并没有错。但是他们把生态哲学思想仅仅理解为自然、自然的运动规律,这种理解由于离开了历史的实践着的活生生的人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4、不外说是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10年版,272页。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美丽中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美丽中国理论的哲学根据。因此,对美丽中国的哲学根据的追问就只有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科学中去寻找。为探寻“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我们小组将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对象,探究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武陵山区既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红色革命老区,又是中央关注西部开发的重要经济圈,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湿润的立体气候、潜在的

5、产业优势,这使得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示范创建区。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限制,我们重点性的选择了具有丰富土家文化的巴东和长阳这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均位于湖北武陵山区范围内,并且这两个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许多的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阶段,武陵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矿山开采、环境污染等现象普遍存在,威胁着湖北武陵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武陵山区发展的优越性。因此,我们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依据,以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

6、研究对象,探究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为改善和促进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和实践路径。一、调查概况(一)调查背景在过去30多年里,主导我国现代化实践的主要还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价值观,即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发展价值观在发展与环境的博弈中,虽然使经济总量得到了巨大提升,但也由此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矛盾的加剧,对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虽然有所减缓,但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仍然是发展的“短板”。我国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例如:石油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部分城市和一些重点流域水

7、污染严重;有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一些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调,致使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出现了远走他乡的生态灾民等等。然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并且人们的环境焦虑、生态期盼也随着经济指数的攀而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生态环保的执政理念,并且在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的高度,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

8、建设美丽中国,正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符合我国严峻的现实需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也是世界的潮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唤起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也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

9、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包括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可靠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也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二)调查目的美丽中国不仅美在自然,更美在社会、美在人,人是美丽中国的价值主体,美丽中国归根结底是人眼中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形象化表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因此,充分挖掘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有助于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本次调研目

10、的就是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为依据,以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探究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为改善和促进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和实践路径。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限制,我们重点性的选择了具有丰富土家文化的巴东和长阳这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主要采取发放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对当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进行调研。通过将实地调研获得的材料及数据与前期搜集、整理的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统计,初步掌握、了解了巴东县和长阳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不足及其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将尝试对其优势进行归纳总结,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梳理

11、,试图为巴东县、长阳县以及整个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集聚实现“美丽中国”的力量和现实路径。(三)调研地概况我组调研团队首先到达巴东县。巴东县首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巴东县境内山川纵横,武陵山、巫山、大巴山三山相拥,是长江三峡和清江水市两大库区的所在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国家五星级旅游景区神农溪,有世界第一高坝清江水布垭,有世界第一高桥四渡河大桥,有神妙莫测的无源洞等等;其次巴东县物产富饶。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银杏、水杉、巴东木莲等50多种珍稀植物分布其间,金丝猴、大鲵等20多种珍稀动物繁衍生息,还有430多种药用植物。总之

12、,巴东县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天然优势。而我们的调研地主要是集中在巴东县的信陵镇、茶店子镇、野三关镇和清太坪镇四个地方,分别对当地的县乡政府行政人员、企事业单位、群众等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信陵镇地处巴东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县党政机关驻地,是恩施自治州唯一的港口镇,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茶店子镇位于长江以南,巴东县城南部,北与信陵镇接壤,整个地貌成“W”形。野三关镇是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大西南的陆路咽喉,恩施州的东大门,巴东江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野三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土家族人数居多。清太坪镇,属恩施自治州的一个山区特色农产品大镇,有“古银杏群落之乡”的美称。

13、这几个乡镇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是巴东县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基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居于湖北省承东启西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云贵高原东延尾部,武陵山余脉。东连宜都市,西接巴东县,南抵五峰县,北邻秭归县和宜昌市。长阳地属长江上游的清江流域,境内有小流域85条。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水、矿藏、生物等优势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30余种,拥有大型铁矿床火烧坪铁矿和全国第七大锰田古城锰矿,还是全国百家重点产煤县之一。本次调研的地点主要是在龙舟坪镇,龙舟坪镇地处“一坝两库”(隔河岩电站大 坝,高坝洲、隔河岩库区),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

14、中心。近年来,全镇紧紧围绕建设“清江旅游重镇、宜昌卫星名镇、湖北经济强镇”的目标,以旅游服务、商贸流通、建筑安装、酒精食品、蔬菜瓜果、水产养殖、花木药材为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了“沿江兴旅游、城区强工贸、国道创特色、城郊建支柱”的经济发展格局。(四)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本课题属于交叉性的题目,调查研究涉及生态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需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访谈、观察法等调查方法。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5份,有效问卷130份,有效问卷率96.3%

15、。深度访谈与大小座谈共10次。此次调研的调查样本概况(见表1)。表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频 数百分比(%)频 数百分比(%)性别男8162.3职业企事业单位2519.2女4937.7商业、服务业4534.6文化程度小学32.3教育、科研107.7初中2116.2医疗118.5高中6348.5农业3123.8专科3224.6其他86.2本科及以上118.5月收入1000以下3023.1收入用途基本生活需要10278.51000-20005743.8消费、娱乐86.22000-40003627.7教育129.24000以上75.4其他86.2二、湖北省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武陵山区既是少数民族聚

16、居区和红色革命老区,又是中央关注西部开发的重要经济圈,其发展基础在生态、优势在生态,如何加快以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武陵山区崭新崛起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一)生态文明建设中已取得的成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和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产业优势等,为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自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巴东和长阳根据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方法、新路子,摸索和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 坚持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 近年来,长阳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推动

17、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全省山区县 (市) 和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努力把长阳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山水画廊、 最具浓郁巴土风情的文化名县、 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梦境家园。并具体结合国家贫困县的实际,加快构建生态发展的三大体系, 着力推动经济与生态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树立保护好长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江秀美的山水风光的理念,实现生态的竞争力和生产力。通过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利用长阳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 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巴土文化品牌, 积极促进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巴东县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原生态旅

18、游产业,在打造精品旅游产品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为主,辐射巴山森林公园、链子溪、巴人河、大别山、民族文化公园等景区的旅游圈。而且该县抓住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低产林改造等机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现代林业建设之路。在下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居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满意度。表2 生态环境满意度项 目频 数百分比(%)非常满意1310.0比较满意8968.5不是很满意2620.0非常不满意21.5通过上表发现当地居民对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接近80%。表明该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

19、一定的成绩。 2、始终关注民生,是该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是民生的重要保障,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民生改善离不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势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保持经济、民生、生态三者非均衡发展的前提, 是生态承载阈值处于自我修复或人为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关注民生也成为了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处长江三峡的长阳县是典型的“老、少、山、穷、库”地区,他们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生态兴县”战略,保护清江山水,开发土家根脉文化,探索民生发展之路。例如该县围绕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高举生态大旗建设大美长阳,进一步整合林业

20、项目,在建设木本油料产业大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在2001年长阳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县后,这十多年来,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9.4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8.6万亩,荒山造林10.8万亩)。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隐患,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巴东地处湖北西部,是长江三峡和清江水布垭两大库区的所在地,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 游圈的中心地区,区位优势尤为重要,生态建设任务繁重,改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巴东县也作出了不少努力,例如该县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关怀支持下,该县水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

21、民生水利等治水新思路,以项目争取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罗溪坝、平阳坝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防汛抗旱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电开发等民生水利建设步伐,水利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切实解决了全县12个乡镇491个村16.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二)当前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尽管在现阶段,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矿山开采、环境污染等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调查,影响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薄弱湖北武陵山区属于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开

22、发的范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程度深,群众的收入大部分是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月收入不足2000元。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还相当贫困,月收入不到1000元。如下表可见:表三 月收入频数百分比项目1000以下3023.1 1000-20005743.8 2000-40003627.7 4000以上75.4 总数130100.0通过上表得知66.9%的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及2000元以下,占了绝大部分比重。经济的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生态文明建设,他们最大的关注就是如何增加收入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只要是能增加收入,不会顾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山区经济发展一般以资源消耗型为主,且资源浪费

23、非常严重。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水土流失、耕地资源浪费严重,矿山开采、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等等。贫困山区一方面资源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却大量浪费资源,过度的资源开发及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和破坏,最终危及山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贫困人口由于健康状况差,劳动能力不高。为了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他们通常选择多生育,而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导致环境发生恶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可能导致环境退化,同时贫困者又是环境退化最大的受害者。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薄弱,首先是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少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工程建设力度不够,且尚未能发挥

24、好效益,再次是生物治理措施不力,生态环境改善缓慢。基础设施薄弱致使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增大。2.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不足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对于培养民众的生态伦理,唤起民众的自觉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推动和基础性作用。民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的强弱和参与能力的高低,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民众参与度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还相当薄弱。生态文明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还是一个新观念、新事物,他们还不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25、的关系,生态责任意识不强,无视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缺乏道德约束,认为人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抱有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把自然界当成被征服、占有、支配、掠夺和挥霍的对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表现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存在认识不到位甚至误解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城镇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概念还比较了解,对保护自然环境也比较关注,但是大部分居民还是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政府的事情,尽管意识到个人参与对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影响很大,但也会认为个人力量太弱小,对于生态文

26、明建设没有多大作用。如下表可见:表四 个人参与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项 目频 数百分比(%)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清楚不重要6852.34131.5118.586.2表五 在面对有人破坏环境时你会采取哪种行为:项 目频 数百分比(%)立即制止等他人处理未付诸行动熟视无睹总数3123.82620.07053.932.3130100从表中得知,能够采取积极阻止行为的采访者只占23.8%。相对于城镇居民,武陵山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更加欠缺和淡薄,农民整体生态危机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差。大部分农民在思想深处就没有生态危机的概念和意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视而不见,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估计严重不

27、足,不能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农业科学知识的缺乏,使绝大部分农民仍然使用传统的高污染农业作业方式,没有形成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意识。而在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自然资源,农业占绝大部分的武陵山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将会严重阻碍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3. 制度建设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制约 虽然国家制定了不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但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不够。首先,立法力度不够,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并结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条例、法规较少,由此导致执法力度不够,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惩处不力。由于长久以来发展主要以GDP指标来衡量,

28、并用作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因此,增长GDP成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法律大不过GDP。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数字矛盾的情况下,就会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GDP增长。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许多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是纳税大户,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置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不顾,甘愿为这些企业提供种种保护性措施。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等因素,部分地区存在环境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因为体制不完善,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由于执法经费不足,需要靠排污费运转的情况,造成环保执法部门与污染企业形成共生依赖关系,造成污染越重,环保部门越富的怪现象。在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群众认

29、为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见下表: 表六 阻碍因素项 目频 数百分比(%)经济压力缺乏自觉意识制度不健全2015.45945.45038.5同时,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尚未被民族贫困山区群众所认识,也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阻力。由此可见,民族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4.城乡差距过大,生态文明建设阻力加剧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国家的城市偏向发展政策,农业生产落后以及科技水平低,农民收入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教育水平落后等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通过调查,绝大多数的群众认为城乡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30、并且认为农村发展落后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表七 城乡差距项 目频 数百分比(%)不大有很大的差距3627.79371.5表八 农村发展落后对环境的影响项 目频 数百分比(%)会,是主要的压力不会有一定压力4635.42418.55643.1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分配关系,削弱了政府的凝聚力,加剧了人们各自对社会贡献与所得不相符的矛盾心态。甚至会造成人们的心理失衡,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悬殊,增加了广大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1、的热情。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居民,他们不得不把有限的钱都用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最终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离他们很遥远,他们在意的是如何增加收入,如何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三、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美丽中国不仅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还包含着人与社会、自身和谐的社会之美,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美。这就意味着,美丽中国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生态文明建设,更要依托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和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恢复人的全面的丰富性。因此,解决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建设美丽的武陵山区,就要充分发挥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调动人的积极

32、性和主动性。就要依托武陵山区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培育强化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补偿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一)依托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武陵山区的优势在山水,就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变产业优势为经济优势,从而形成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武陵经济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要把握层次,突出重点,注重链条,朝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首先,生态林业是基础。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加大对林管人员的财政支持力度,安置或转移部分林管人员,强化生态管理,弱化以林养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33、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公益林、油茶林、药材林的政策补偿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木材、药材、油茶三大生产加工基地。其次,生态农业是重点。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或土地向大户转移的形式,巩固发展烟叶、茶叶、粽叶、百合、蔬菜、水果、牲猪、野生动物饲养等八大拳头产品,形成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第三,生态工业是关键。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集中开发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循环经济和生物产品加工业,遏制城市工业污染,建设我国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和低碳工业区,打造能源武陵、低碳武陵。第四,生态旅游是突破点。把生态旅游作为战略

34、性支柱产业来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是解决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业要完成食、住、行、游、购、娱一系列活动,不仅带动了交通、住宿、饮食、商业、娱乐业的发展,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二)培育强化民众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对于培养民众的生态伦理,唤起民众的自觉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推动和基础性作用。民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

35、意识的强弱和参与能力的高低,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首先,优化武陵山区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氛围。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是搞好生态文明意识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健康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赖以顺利进行的土壤。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离不开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公众健康正常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环境能深刻地影响公众的心理和行为。营造公民生态教育环境,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导向、监督作用,既要正面宣传,让大家耳濡目染,又要对反面事例曝光,起到警示的作用。因此,加强公众生态文明

36、意识培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优化教育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以及公众本身的心态和谐。其次,提高公众认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在武陵山区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意识,转变观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树立公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是对人们对自然界较直观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科学评价,改变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生态文明观,是指导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和行为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要加强生态文明伦理观教育,使人们确立科学、公正、平等的伦理原则,尊

37、重自然规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公正、平等的分配资源利益,在代际关系上坚持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任的社会公正原则。(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补偿机制促进湖北武陵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制度保障。首先,湖北武陵山区在严格执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地方保护性法规,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在重点领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严格审批手续,强化处罚措施,做到有章可循。对落后产能一律淘汰,对不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项目一

38、律不许新建,对生态不达标的房产开发一律禁止或重罚,对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对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实行环境损失的补偿,减少和杜绝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其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树立一种生态有价、资源有偿的理念,着力解决好武陵山区生态建设中的公平性问题。当地政府应正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与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实现地

39、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以体现区域之间生态环境服务的公平性。真正做到让保护者得到补偿,让破坏者得到惩罚,让占有者付出代价,让受益者分担成本,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悬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从而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因此,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在城乡差距过大的基础上,在已经具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必须果断地取消一切对 “三农”的歧视性政策,

40、改变资源配置过度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政策,使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适度向 “三农”倾斜,在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幅度大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幅度,提高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能力。政府要充分运用公共政策手段,调节贫富差距,增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首先,湖北武陵山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走商品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一要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二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三要根据当地气候资源条件、陡坡地发展经济林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要结合山区实际,充分利

41、用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建立立体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其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随着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乡村旅游宣传口号。这为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

42、型经济转变,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总之,生态文明不仅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还包含着人与社会、自身和谐之美,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美。这就意味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更要依托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解决湖北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建设美丽的武陵山区,就要依托武陵山区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培育强化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补偿机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才能充分发挥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美丽中国的实现步伐。参考文献1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载于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第1期。2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载于学习论坛2013年第1期。3邓大渊:论生态文明建设在武陵山区的战略地位和路径选择,载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4孙来斌:生态文明:民生幸福的新追求,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5苏鹏飞: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载于农村与科技2009年第10期。6陈少玉: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中的生态隐忧,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