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塑.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BEIJING EDUCATION 132017.11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新媒体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塑文 /何裕左芳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联线上网“活起来”。这一重要论述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分析新媒体作用于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进入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新媒体主要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时地、交互地承载和传递
2、各种个性化、多媒化复合信息的中介1。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即 HTTP 协议的发明,通常被视作新媒体兴起的首发阵容,但是随着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兴起,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手机、微信、微博等客户端形式开始强势袭来。据 2017 年 8 月公布的第40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手机网民占比达到 96.3%,移动网络和“两微一端”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公认的新媒体表现形式,探索新媒体发展新阶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已迫在眉睫。但当前对新媒体的研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将新媒体与网络媒体等同,事实上
3、移动网络阶段的新媒体有着不同于传统网络媒体的特点,并正从网络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重塑高校网络文化。重塑网络物质文化 :新媒体使网络文化建设对信息基础的依赖发生偏移、获取技术支持的途径发生了改变网络物质文化通常指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网络环境。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建设对信息建设基础的依赖发生了偏移,重点也发生了改变: 一是对校园网络物理硬件依赖性的减弱。 传统的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重点围绕网站建设展开,需要配备功能强大、价格高昂的服务器及硬件设备。但新媒体环境下,“两微一端”等网络文化“主力军”对校内网络物理器件的依赖越来越小,微博、微信公众号所生产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
4、借助社会化平台,远程在手机上就可以实现,这让大规模的校园网络技术设备看起来更像是无法施展拳脚的“牛刀”。 二是对社会性技术支持依赖的增强。 新媒体平台虽然摆脱了对校园服务器的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移动网络技术和“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强势登陆大学校园,影响着校园文化的特质,对校园文化提出全新的挑战,并从网络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重塑高校网络文化。把握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重塑过程,有助于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线上网“ 活 起 来 ”。关 键 词 :新 媒 体 ;高 校 ;网 络 文 化万方数据BEIJIN
5、G EDUCATION142017.11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依赖,但却加大了对社会技术的需求,一些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开发,单靠某一学校的信息中心或相关网络支持部门是不够的,快速的技术变革需要整个社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要迅速应用这些技术,必须通过社会化购买或者交流借鉴。 三是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传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为学生接入互联网提供便利,重点解决网络终端设备、带宽、网速、网费等问题。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整个中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几乎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例如:计算机的价格持续下降、网络带宽不断提高、智能手机大面积普及,高校的网
6、络物质文化已经不能仅停留于提供基础性的物理要件,而是要打造更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最大限度利用大学在数字信息技术、设备、理念上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网络服务和体验。重塑网络制度文化:新媒体呼唤更具前瞻性、快速、灵活的制度安排网络制度文化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综合体,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在传统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校外和校内两个层面 :一是了解、宣传、运用文化宣传和网络管理部门的相关指令、法律法规,保障校园网络行为在合法的轨道上有序进行。二是通过一系列校内关于互联网行为的章程、制度、规范通知等约束学校师生的网络行为。这一系列网络制度文化的建立,都稳
7、重而谨慎,特别是涉及到法律、法规层面的制度建设更需要反复酝酿出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行为具有极强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 “自媒体”信息平台出现以后,社会进入“人人皆媒”的时代,任何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任何人都可能是网络舆情的爆发点,对网络行为的监督与规范管理难度空前加大。传统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几乎不能跟上变化的节奏,需要高校对网络制度文化的设计较之传统网络环境下的制度设计更要具有前瞻性,需要更充分的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制度安排;在法规等制度建设同时 , 充分利用诸如“高校新媒体联盟”、网络行业协会等非正式的规则和制度安排,快速反应、有效应对,进行恰如其分的制度安排和管控。重塑网络行为文化 :新
8、媒体既重塑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者,也重塑网络文化的行为者网络行为文化指人们依赖网络进行的各种消费、社交、娱乐、教育等行为活动的综合体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建设者不但改变着高校师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网络文化建设者自身的行为方式: 一是新媒体进一步消解校园文化的权威性。 校园文化一直是一种社会传统的精英文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强势的话语地位,同时也是社会核心价值的载体和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传统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构建一直表现为文化建设者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和高校学生的无条件学习和遵从,这种权威性不容置疑和撼动。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的爆炸性扩散,自由平等理念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展
9、示,掩盖了网络文化中的主从关系,话语权由精英转向大众,大学生开始尝试质疑、乃至挑战校园文化的权威性,对校园文化的权威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进 入 新媒体时代以后,这种消解力量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文化产品的提供从有限中心(官方网站、二级网站、官方微信、微博),演变为“人人都是文化的塑造者和参与者”的格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去中心”化趋势加强,权威性减弱。 二是新媒体激发了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性。 网络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等特征让大学生看到了自身参与和塑造所在高校文化的可能。新媒体的兴起则使这种可能性极大增强,大学生不但不再被既有的议题设置所左右,甚至尝试设定符合他们自身
10、特征的议题。学生“网红”和“意见领袖”层出不穷,学生自发组织的微信群、网络社区正悄悄塑造和改变着高校的网络文化。 三是新媒体改变着网络文化建设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基于权威性的消解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者也致力于改变传统说教和居高临下的文化建构方式,与大学生开展充分的交流互动,以保万方数据BEIJING EDUCATION 152017.11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证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如果继续高唱“阳春白雪”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文化需求,就很可能陷入一种自说自唱的尴尬境地,失去在大学生中的思想引导能力。新媒体的互动性要求文化的建设者获得更加丰富的渠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
11、,并在多次互动中了解大学生的文化需 求 ;新 媒 体 的 即 时 性 使 校 园 文化 的 建 设不 再 一 蹴 而就,高校网络文化的塑造进入一种碎片化的过程,文化的建设者必须时刻关注并判断其未来趋势。 四是新媒体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感知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新媒体环境下,手机等媒体工具带来的便捷,使人们几乎可以 24 小时伴守在网络旁边,网络对人们活动的影响已经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程度,网络文化建设变成了 24 小时不间断、“白”+“黑”的作用过程,这让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变得更加贴近大学生,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和可感知。 五是新媒体深刻作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引起了用户
12、分化,它将目标受众按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专业程度等标准划分为一个个群体,形成一系列“亚文化”圈子。新媒体的无时不在和虚拟性的特征还使部分学生深深沉溺其中,出现虚拟和现实身份混淆甚至难以转化的问题,急需高校的教育者关注和破解。重塑网络精神文化 :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精神构成强化、冲击和衍生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新媒体对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提供了充分而生动的表达形式。 新媒体的即时性,较之传统网络,可以随时将“好声音”“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新媒体的接近性,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可以
13、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将网络文化建设同“服务育人”相结合,从不同层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起到文化熏陶效果。新媒体的交互性使网络文化的建设者同学生有了更充分的交流和理解,更能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新媒体的开放性带来高校师生的广泛参与,使每一部手机成为一个网络文化的传播点和发力点。 二是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精神构成冲击。 海量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的信息接收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带来价值认同的迷失。新媒体产品迎合大众的偏好和阅读习惯,追求流量和点击而带来文化传播的浅层化、空洞化、庸俗化、快餐化、娱乐化,使核心的校园文化被挤占,出现“劣币驱除良”的现象。过度追求个性化、差异化,使得
14、学生迷失主流思想,一定程度上带来反主流文化的思潮。网红、直播等网络行为,人为打造网络热点,渲染利益驱动,对学生的世界观构成威胁。网络信息的直观性、丰富性和传递的快捷性,易于导致大学生看得多,思考得少,对事物的认知肤浅化、感性化,带来大学生道德失范、政治鉴别力薄弱等突出问题。 三是新媒体的发展衍生出一些积极的精神文化。 例如:倡导平等观念,微信、APP 等媒体手段有助于使所有人平等地获得、占有和使用信息,消除“权威”,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反差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要求平等的观念,如尊重个性的观念,网络对个人意愿的尊重会强化大学生的个性观念。技术的进步不仅是一种工具的改进,而且还具有文化属性和功能,新媒
15、体的发展重塑着高校网络文化,但这一过程并未就此止步。唯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时刻把新媒体发展趋势,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才能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北京教育本文系 2015 年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 A类课题(项目编号:JGWXJCZX2015054)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 :1刑长敏.论新媒体定义的重构J.新闻爱好者,2009(20):8-9.2 胡思琪,张玉强,赵楠 . 网络强国背景下的网络行为文化创新研究 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6):61-65.( 作 者单 位 :北方工 业大学党 委宣传 部)责任编辑:于 洋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