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石油地质学考试总结终极笔记总结大全重点总结石油大学考研必备矿普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石油地质学考试总结终极笔记总结大全重点总结石油大学考研必备矿普必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勘探考试答案 sell=15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集合,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油气藏: 是油气在地壳中集合的基本单元,和油水界面;圈闭:能够阻挡油气连续运移,并适合于油气集合,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烃源岩:已经生 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集合的烃类的岩石;喉道:碎屑岩孔隙与孔隙间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和自然气的岩石;广义上,是指全部具有潜在生烃才能的岩石;从 石油地质勘探角度,主要是指已经生成并排出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集合的烃类的岩石;孔隙:广义上,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狭义上,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充填 物
2、内的间隙;反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反常压力系统;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干酪根: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地层压力:地下渗透性地层中所含流体承担的压力;测压面: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的连线称该层的测压面,是一个假想的平面;折算压力: 是指测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压力,高度所产生的在数值上等于由测压面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 :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有效渗透率;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阻挡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孔隙结构:指储集层的孔隙和喉道的几
3、何外形、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配置关系;初次运移: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排驱(替)压力: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小压力;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热解生油的速率随温度增加呈指数增加,只有当温度达到肯定值后,干酪根才开头大量转化为油气;油源对比: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定石油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固态气体水合物: 指在特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大晶格中,呈固态的结晶化合物;甲烷气体分子自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储集岩:具有肯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 地层称为储集层;总孔隙度:
4、岩样中全部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答应流体在其中流淌的孔隙体积之 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油气柱高度:含气部分的最高点到油气界面的高差;油气田:系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掌握的同一面积内的全部油藏、油气藏、气藏的总和;油气集合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集合条件相像的一系列油气田的 总和;: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统一的地质进展历史和油气生成、集合条件的沉积 含油气区 坳陷,称为含油气区;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进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 发觉油气田的沉积盆地;名师归纳总结 - - - -
5、- - -第 1 页,共 2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油气系统:在任含油气盆地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受了相像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行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渗透性:肯定压差下,岩石答应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肯定渗透率的比值即为相对渗透率;肯定渗透率: 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称为肯定渗透率;区域性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者坳陷中的大部分地区,定的盖层;对整个盆地或者坳陷油气集合起掌握用;
6、厚度大, 面积大,分布广而稳局部性盖层:在局部地区分布,只对某一局部地区的油气集合起掌握作用的盖层;临界凝析温度: 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力;分别称为临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外含油(气)边缘(含油边缘、含油水边缘): 油水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内含油(气)边界(含水边界): 油水界面与油层底面的交线;溢出点:油气布满圈闭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闭合高度:从圈闭中储层最高点到溢出点的高差;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封闭面积;储集层有效厚度:是依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性、物性标准 而剩余的厚度;油气集合:油气在圈闭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
7、层地温场:某一瞬时地温的空间分布,是地内热能通过导热率不同的岩石在地壳上的显示;地压场:地层压力在空间的变化;地温梯度:将深度每增加100m 所上升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以 /100m 表示;凝析气藏: 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以气态形式存在的烃类,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 低,反而凝聚为液态的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护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油气藏: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集合,称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是指沉积层由于纵向沉
8、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既与地层不整合 有关的圈闭;油气在其中集合就形成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藏;其中集合了油气就称为岩性油气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 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的油气集合称为水动力油气藏;油气运移:地壳中的石油和自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移动;反常孔隙压力: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毛细管封闭(物性封闭、薄膜封闭)依靠盖层岩石的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阻挡作用;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烃浓度封闭: 是指具有肯定的生烃才能的地层,超压封闭:依
9、靠盖层反常高压流体而封闭油气的机理称为流体压力封闭,简称超压封闭;布满系数: 为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一般情形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贫含油气区该系数低;名师归纳总结 油气差异集合: 当含油气盆地中存在多个水力学上相互连通的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第 2 页,共 2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源充分时, 油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集合,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集合;沿运移方向各圈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生储盖组合:地层剖面中紧密相临的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一套有规律的组合类型;临界点:气液两相界限消逝,气液两相内涵性质相同;
10、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储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其上方及四周被非渗透层所封闭而形成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集合称为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封闭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集合;断块油气藏:泛指靠封闭断层与不具备构造外形的倾斜储集层组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层与鼻状构造组成的断层遮挡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集合;裂缝型油气藏: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为主要裂缝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 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集合的基本单元;二级构造:
11、指受同一构造运动掌握的、形成条件相像的、位置相邻的一系列局部构造的组 合;三级四分法:把盆地划分为坳陷、隆起和斜坡,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三级构造,含油气盆地 的这种构造划分方法,称为三级四分法;有机质成熟度: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干酪根分类?I 型干酪根:高 H/C 原子比,低 O/C 原子比;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多环芳香烃及含 氧官能团很少;主要来自于藻类、细菌类等低等生物,生油潜能大;型:低H/C 原子比,低O/C 原子比,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很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它们来源于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
12、质;生油潜能中等;型:低H/C 原子比,高O/C 原子比,以含多环芳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对生油不利,又利于愤怒;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特点?( 1 )碎屑岩储集层特点: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为 原生粒间孔隙, 其次 为次生溶蚀孔隙 ; ( 2 )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较发育,以溶蚀间隙和裂缝孔隙为主,受岩石成分、结构,地下水的溶解才能等因素的影响;与碎屑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岩的主要特点;溢出型油气差异集合的必备条件储层空间发育的不均一性或突变性是碳酸盐( 1 )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岩相岩
13、性稳固、渗透性好;( 2 ) 相关的系列圈闭的溢出点依次增高; ( 3 )油气源充分,且来自储层下倾方向;( 4 )储层布满水且处于静水压力条件; ( 5 )石油和游离气是一起运移的;凝析气藏的形成必需具备两个条件1 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需赛过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相制造条件;2 地层埋藏较深, 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聚温度之间,应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发生显著的逆凝聚现象;烃源岩的特性?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所对暗色、 细粒、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见分散状原生黄铁矿或菱镁矿,有时可见原生 油苗;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8 页精选学
14、习资料 - - - - - - - - - 描述孔隙和喉道之间的关系喉道与孔隙的不同配置关系,可以使储集层出现不同的性质;以喉道较粗和孔隙直径较大为特点的储集层, 一般表现为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以喉道较粗,孔隙较上类偏小为特点的储集层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低中等,渗透率偏低中等;以喉道较上两类细小,孔隙粗大为特征的储集层, 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中等,一般孔隙度及渗透率均低;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渗透率低; 以喉道细小, 孔隙亦细小为特点的储集层,( 1 )碳酸盐的溶解度:石灰岩比白云岩更简洁产生溶蚀孔洞;碳酸盐岩的溶解度随粘度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颗粒变小, 溶解度降低; 一般在厚层至中间状碳酸盐
15、岩中孔洞发育好,薄层与非碳酸盐岩相组合的地层孔洞发育差;( 2 )地下水的溶解才能:随着二氧化碳溶解量的增加,溶液的PH 值降低,对碳酸盐岩的溶解才能大大增强;水流动性增加,溶解度增加;温度增加,溶解度增加;( 3 )地貌、气候和构造的影响:在地貌上,溶蚀带多在河谷和海、湖岸邻近地区较为发育在气候上,温度潮湿的地区,溶蚀作用较为活跃; 在构造角度观看,在不整合古风化壳地带,地表上沿断层、 裂缝渗入地下,产生大量溶孔; ( 4 )其他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白云岩化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大为增加重结晶作用:结果晶体变粗,孔径增大,有利于形成溶蚀孔隙去白云岩化作用;盖层封油气机理依据盖层阻挡油气运移的方
16、式可把盖层的封闭机理分为物性封闭、闭;反常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 1 )物性封闭:是指依靠盖层岩石的毛细管压力对油气运移的阻挡作用;油气要通过盖层进行运移第一排替其中的水,克服毛细管压力的阻力,才能进入其中,假如促使油气运移的浮力未能克服改毛细管压力的阻力,就油气就被遮挡于盖层下;( 2 )反常压力封闭:反常高流体压力是指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比其对应的静水压力高,这种依靠盖层反常高流体压力而封闭油气的机理称为流体压力封闭;( 3 )烃浓度封闭: 是指具有肯定的生烃才能的地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油气起作用;掌握盆地中油气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是什么?这种封闭主要是对以扩散方式向上运移
17、的( 1 )盆地内烃源岩层的沉积中心掌握油气田的分布(2 ) 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带掌握着 油气集合(3 )盆地内大型断层掌握着油气生成、运移和集合(4 )沉积体系、沉积相带 及储层特点掌握油气的富集程度,盆地内三角洲发育区是油气分布的有利地区(5 )盆地 内三级构造同其他因素协作掌握着油气集合 孔隙从大小上分为几类以及各类的界限和流淌特点?( 1 ) 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 0.5 mm, 裂缝宽度 0.25 mm, 在重力作用下流体 在其中可以自由流淌; ( 2 )毛细管孔隙:管形孔径 0.5-0.0002 mm 裂缝宽 0.25-0.0001mm, 只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时,流体才能在
18、其中流淌;( 3 )微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隙 直径 0.0002mm ,裂缝宽度 0.0001mm ,在通常温压条件下,流体在其中不能流淌,又称束缚孔隙;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通道、时期上的差异(1)初次运移A 相态 水溶相运移,游离相运移,油溶气、气溶油相运移;相态演化: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 有可能;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干 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B 动力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压实作用、 蒙脱石脱水作用、 有机质生烃作用、 流体热增压作用
19、、毛细管压力、扩散作用、碳酸盐岩固结和重结晶作用C 通道渗析作用、 构造应力作用、较大孔隙、微层理面、微裂缝与断层、微裂缝、缝合线、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D 时期 石油:有机质热演化成熟阶段;自然气:多期,大量愤怒之后;排烃门限:达到排烃所需的饱和度(2)二次运移A 相态 石油主要呈游离相,少量气溶相和水溶相;自然气主要呈游离相,少量水溶相和扩 散相B 动力:浮力、构造应力、水动力、扩散;阻力:毛细管力、吸附力、水动力、重力 C 通道 储集层的连通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 D 时期 开头时期:初次运移之后发生 主要运移时期:生油期后第一次大规模构造运动时期或主要生排烃期后构造相对活动时期(四)
20、论述 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因素有哪些?1 矿物成分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矿物颗粒的耐风化性,即性质坚硬程度和 遇水溶解及膨胀程度;其二,矿物颗粒与流体的吸附力大小,即憎油性和憎水性;一般性质 坚硬、遇水不溶解不膨胀、遇油不吸附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砂岩,储油物性好;反之就差;2 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抱负条件下孔隙度大小与粒度无关,但孔隙个体的大小与粒度明显相关,粒大孔大,K 大;粒小孔小,K 小;粒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粒度小,渗透率减小;岩石颗粒分选好,颗粒大小匀称,就孔隙、渗透性好;反之,分选差,颗粒大小混杂,就大颗粒构成的在孔隙会被小孔隙堵塞;3 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不规章
21、外形的颗粒易发生凹凸镶钳使孔渗性变差;立方体排列积累松散, 孔渗性大;菱面体排列积累紧密孔惨性小;碎屑颗粒磨圆度越好,碎屑岩储集物性好;4 胶结物的性质和多少 杂基含量多,孔渗性较低,岩石颗粒的粒度适中杂基含量少;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特点?(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以下四个阶段:A 、生物化学愤怒阶段 B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 、深部高温愤怒阶段各阶段特点如下:A 、生物化学愤怒阶段( 1 )埋深: 0 1000 以上;( 2 )温度: 10 60 ;( 3 )演化阶段:Ro 6000 7000m ( 2 )温度: 250 ,高温高压(3 )变生作用阶
22、段: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4 )作用因素:热变质(5 )作用特点及主要产物:湿气、凝析气、干酪根残渣在热变质和深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生成干气、石墨;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条件?(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理化条件)生物有机质的性质及其数量的多少,是油气生成的内在物质基础;要生成大量的油气仍要靠外部条件;一、地质条件要生成大量的油气,必需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储存、转化的地质环境必需要有:长期稳固下沉大地构造背景(V 沉积V 沉降);较快的沉积(积累)速度;足够数量和肯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低能、仍原性岩相古地理环境浅海封闭环境,半深深湖、前三角洲;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一)大地构造条件(二)岩相古地理条
23、件(三)古气候条件二、理化条件地质条件主要影响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转化为油气仍必需具备肯定的理化条件;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理化条件(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条件)主要有:细菌、催化剂、温度和时间、放射性、压力1. 温度和时间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是一个热降解过程,温度是最有效和最长久的作用因素;温度不足可用延长反应时间来补偿;1 、有机质热解生油的速率随温度增加呈指数增加;只有当温度达到肯定值后,干酪根才开始大量转化为油气生油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 生油门限深度;2 、有机质热解生油过程中 t 与 T 间有互补性: GT 高 有机质成熟所需时间短;GT 低 有机质成熟所需时间长;2 、细菌作用细菌是地球
24、上分布最广、繁殖最快, 对环境适应才能最强的一种生物;按其生活习性, 可分为三类:喜氧细菌、厌氧细菌、通性细菌;对油气生成来说,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3. 催化剂作用有机酵母:催化作用强,不耐高温;主要:成岩早期;无机盐类:最主要的是粘土矿物成岩中晚期蒙脱石型的粘土催化活力最强;4. 放射性放射性元素所造成的局部地温增高将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演化;体上放射性元素含量很低;非主要因素 5. 压力可产生游离氢; 沉积岩中: 总高压阻碍有机质成熟和成烃作用;短暂的降压有利于加速有机质的成熟;油气藏富集条件?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25、- - - - 1 充分的油气源条件;油源的丰富程度打算于生油岩的体积、有机质数量、 类型和成熟度, 以及生油岩排烃才能等综合因素; 生烃凹陷面积大、连续时间长,形成巨厚的多旋回生油层系及多生油期;有机质含量丰富、类型优越、热演化程度较高,排烃效率高,油源丰富;2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不用的生、 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的输导才能,油气的富集条件就不同;( 1 )生油层与储集层为互层状的组合型式,由于生油曾与储集层直接接触面积大,储集层上、 下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可以准时地向储集层输运,对油气生成和富集都最为有利;( 2 )生油层与储集层为指状交叉的组合型式,由于生油层与储集层
26、的接触局限于指状交叉地带, 在这一带的输导条件好,有利于排烃和集合,与互层相像; 而远离交叉地带的两侧要么缺少生油层要么缺少储集层,皆不利于生烃和储集中;3 有效的圈闭;( 1 )圈闭的大小圈闭有效容积大者,有效性高( 2 )圈闭所在位置距油源区近,在油气运移路线上者,有效性高;( 3 )圈闭形成时间在油气区域性运移以前或同 时形成的圈闭, 对油气的集合才有效; ( 4 )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相同水动力下对油集合有效的圈闭对气集合仍有效,反之不肯定;4 必要的储存;( 1 )地壳运动;A 导致地壳上升剥蚀,油气逸散;B 产生断层,供应油气运移通道或破坏油气藏;C 地层倾斜使溢出
27、点抬高,油气藏重新分布;( 2 )岩浆活动;A 高温岩浆流入圈闭,导致油气裂解;B 在油气藏形成以前,岩浆活动可供应热源,有利于有机质成熟演化;岩浆冷凝后,可成为良好的储集体或遮挡条件;( 3 )水动力环境;水动力强:A 将油气冲走;B 携带氧气,使石油氧化变质;C 水洗作用,使原油变稠变重;( 4 )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藏埋藏较浅:微生物有挑选性消耗某些烃类组分原油变稠变重;良好的油气藏储存条件:地壳运动不猛烈;水动力活动、岩浆活动弱;埋深不太浅;综上所述,油气富集的最基本条件是充分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 以及必要的储存条件等四个方面,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大型油气藏才能
28、够形成与储存;油气藏的储存、破坏与再形成?(一)油气藏的储存和破坏原先已形成的油气藏,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变化而使其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散失,或变成稠油沥青的过程;1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因素:地壳运动圈闭完整性破坏;断裂作用油气向上运移;构造抬升油气藏的盖层遭剥蚀破坏油藏埋深变浅石油的氧化和生物降解;水动力冲刷、水洗原油变稠变重;2. 影响油藏储存的破坏作用( 1 )地壳运动: 导致地壳上升剥蚀,油气逸散; 产生断层,供应油气运移通道 或破坏油气藏 导致溢出点抬高或地层倾斜方向变化,油气重新分布形成次生油气藏;( 2 )岩浆活动:大规模岩浆活动对油气藏的储存不利;高温岩浆侵入油气藏,油气遭
29、受 烘烤,油气藏遭破坏;在油气藏形成以前,岩浆活动可供应热源,有利于有机质成熟演化;岩浆冷凝后,可形成良好的储集体或遮挡条件;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3 )水动力环境:水动力强 将油气冲走 携带氧气,使石油氧化变质 水洗作用,使原油变稠变重;所以相对稳固、停滞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油气藏储存;( 4 )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藏埋深较浅:微生物有挑选性消耗某些烃类组分使原油变稠 变重;3. 良好的油气藏储存条件:地壳运动:不猛烈;水动力活动,岩浆活动:弱;埋深:不太 浅;(二)油气藏的再形成 1. 油气藏再形成
30、的模式: ( 1 ) 断裂破坏原圈闭,油气沿断裂运移,在浅层圈闭中形成次 生油气藏;( 2 )2. 地壳运动转变了原有圈闭的外形,油气部分向外溢出或全部转移,在新的圈闭中集合成 藏;3. 热变质作用:油藏石油高温裂解导致的油气再分布;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特点?( 1 )碎屑岩储集层特点: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主要为 原生粒间孔隙, 其次 为次生溶蚀孔隙 ; ( 2 )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较发育,以溶蚀间隙和裂缝孔隙为主,受岩石成分、结构,地下水的溶解才能等因素的影响;与碎屑岩储集层相比,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次生变化大,岩的主要特点;溢出型油气差异集合的必备条件
31、储层空间发育的不均一性或突变性是碳酸盐( 1 )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岩相岩性稳固、渗透性好;( 2 ) 相关的系列圈闭的溢出点依次增高; ( 3 )油气源充分,且来自储层下倾方向;( 4 )储层布满水且处于静水压力条件; ( 5 )石油和游离气是一起运移的;凝析气藏的形成必需具备两个条件1 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需赛过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相制造条件;2 地层埋藏较深, 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聚温度之间,应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发生显著的逆凝聚现象;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所对华夏土地. 矿产地质. 石油自然气地质. 石油地质考试必备1 石油地质考试必备1 石油
32、地质一、名词说明1. 石油 又称原油 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 岩石 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自然可燃有机 矿产;2.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仍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3. 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挑选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如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4.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 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 d420 表示;5.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耀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 10-7 秒的发光现象,称为
33、荧光性;6. 自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自然生成的气体;石油 地质 学中 讨论 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自然气;7 . 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自然气;名师归纳总结 8. 气藏气:单独集合的自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第 8 页,共 2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9. 凝析气 (凝析油): 当地下温度、 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依据逆凝聚规律而逆凝聚为轻质油即凝析油;10. 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邻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自然气分子和水分
34、子结合而 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11.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自然 气;12. 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自然气;13. 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自然气;15. 油田水矿化度 : 14. 油田水:是指油田范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 量来表示,单位 ml/l 、 g/l 或 ppm;二、 问答题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 为:84-87%,平均 84.5%;氢含量为: 1114%,平均 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
35、般占 9599%,平均为 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 14%,其中,氧: 0.14.5%,一般小于 0.5%;硫:小于 1%,平均 0.65%;氮:小于 0.1%;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点;石油中化合物包括烃类化合物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烃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碳数 有 C1C45,大部分正烷烃碳数C35;石油中多数占 15.5%(体积),轻质石油可达 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 15%;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和原油的成熟度;异构烷烃以 C10 为主,且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以植烷、 姥鲛烷的讨论和 应用 最多; 环烷烃 多为五员环
36、或六员环,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 50.5%;三环占环烷烃的 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 25%;芳香烃依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在石油的低沸点馏分中,芳香烃含量较少,且多为单环芳香烃;随沸点上升,芳香烃含量亦增多;非烃化合物 ,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尽管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只占石油元素组成的 2%左右, 但与其有关的化合物却占 1020%,甚至更多, 这些非烃组分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3. 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点分析中有哪些应用?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
37、烃分布特点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依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外形,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 、主峰小于 C15,且主峰区较窄,说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 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 C15C25 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亲密关系,因此这些特点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讨论石油的成熟度;4. 简述 T
38、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就及类型;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就 : 依据石油化合物组成的含量划分,即 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以饱和烃含量 50%为界把三角图分为两大部分,在饱和烃含量50%的 区域 内,再依据石蜡烃含量 50%、40%处建立次一级分类界线,将饱和烃50%区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石蜡型、环烷型和石蜡环烷型;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芳烃 N、S、O 化合物大于50%的区域内,以石蜡烃含量10%建立分类界线,
39、将石蜡烃含量 10%的区域作为芳香-中间型原油, 而石蜡烃 10%为重质降解原油; 在重质降解原油中,以环烷烃含量 25%处建立分类界线,将环烷烃含量25%的称芳香 -环烷型,而25%的称芳-香沥青型;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分;海相 陆相(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 25 70% ,芳烃占 25 60% ;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 60 90% ,芳烃占 10 20% ;含蜡量低含蜡量高含硫量高含硫量低 V/Ni1V/Ni-27 碳同位素 13 C 值 -29 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1 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
40、; 2 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 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 表示; 3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淌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4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耀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 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5 旋光性:石油能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肯定角度的才能; 6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畴是随 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 7 导电性: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7. 简述自然气依其分布特点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点;依自然气分布特点可分为集合型和分散型;1 集合型自然气 a.
4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自然气;b. 气藏气:单独集合的自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c.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 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依据逆凝聚规律而逆凝聚为轻质油即凝析油;2 分散型自然气 a. 油内溶解气:溶解于石油中的自然气;b. 水内溶解气:溶解于水中的自然气;c. 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自然气;d. 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邻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 分布在冻土、极地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点;依据苏林( Sulin)分类,其分类原就是依据HCO3- 、SO42- 、Cl-和 Ca2+、 Na+、 Mg2+6种阴、阳离子的相对含量,以 Na/Cl 、 Na-Cl/SO4 和Cl-Na/Mg 这三个成因系数,把自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