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doc

上传人:模** 文档编号:27776609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

2、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 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

3、mity)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

4、“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2.解释和规定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授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 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 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虽然与现实环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

5、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区分。 刻版印象(Stereotype)刻版印象(Stereotype) 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版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版印象,因而它也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麦克卢汉McLuhan的媒介三论 1、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从

6、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1)媒介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2)媒介改变着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2、媒介人的延伸Media as the extension of body 电子媒介之前的媒介是人的某个感观的延伸。这种延伸造就了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人。 电子媒介延伸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此种延伸使人整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热媒介”与“冷媒介” Cold media & Hot media “热媒介”是那些讯息鲜明度高,不需补充和想象的参与就可完成接受信息的活动。如广播、电影、清晰

7、的照片、印刷品、通俗歌曲等。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如手稿、电视、电话、演讲等。 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把关人” (gatekeeper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Liberalist Theory):又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念,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行业。 社会责任理论 (Theor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民主参与理论(Theory o

8、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主要观点 核心价值: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A.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B.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商而存在; C.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D.与大规模、单向、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一)传播权 现代社会的受众认识到了自己在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希望在接

9、受信息的同时传播信息,借助媒介来发表意见、表演节目、传递信息、展示作品、点播节目等。 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知晓权(知情权、获知权) 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的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 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对受众开放。三个方面:“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10、研究(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内容,这一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该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充分肯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枪弹论”阶段The Magic Bullet Theory核心观点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

11、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有限效果论阶段Limited Effect Theory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适度效果论阶段New theory of effect study 强大效果论阶段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Credibility包含两个要素:传播者的信誉reputation、专业权威性expertness。 (二)“休眠效果” sleep

12、er effect 即“睡眠者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呈上升趋势。 “休眠效果” sleeper effect “议程设置”理论(The Agenda-setting):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沉默的螺旋”理论( The Spiral of Slience):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

13、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媒介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具有公开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这种环境认知带来压力或安全感,会造成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螺旋式扩展舆论的诞生。 “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培养理论:周旋于“三个现实”之中 大众传播理论很多都论述或涉及了三个“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Social Reality) ,媒介再现的“象征性现实” (Symbolic Reality),以及受众主观理解和阐释的 “主观现实”(Perceived Reality)。 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 Analysis

14、,又译“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教化理论”)也是如此。 “新闻框架”理论(News Frame):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或利益关系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大众媒介流入社会系统的信息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快,从而造成这两群人在知识上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l “第三人效果” (The Third-person Effect)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及其主要流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