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心里学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心理发展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5、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6、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7、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8、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9、学习迁移的概述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 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0、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
3、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1、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11、促进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2、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13、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4、力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4、如何运用感知规律进行教学: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15、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 进行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17、如何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18、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19、我国心智技能形成段论: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1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5、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20、学习策略的特征: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 21、复述策略常用的方法: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22、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23、组织策略常用策略:列提纲 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24、元认知策略常用策略:计划策略
6、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25、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6、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有效的监控 个人自我效能感 2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 程序化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27、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 认知性序列性28、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29、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表征 已有
7、的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30、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31、怎样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32、怎样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3、怎样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3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35、
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 智力 个性36、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喜欢幻想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具有独立性37、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38、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39、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40、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9、头脑风暴训练4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42、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4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 认同 内化 4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45、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46、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的
10、有效知觉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4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48、评估性会谈技术: 倾听 鼓励 询问 反映 澄清 面质4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50、做好心理辅导应遵循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
11、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51、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指引学生学习52、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5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54、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的情绪状态54、影响课堂气氛的途径:接受 反馈 输入 输出55、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材的呈现 课堂练习 家庭作业的检
12、查 教学策略的运用56、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教育学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 全民化
13、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7、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8、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14、段10、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推进科学体制化 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11、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2、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13、学校
15、文化的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4、校园文化的构成: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各种亚文化 15、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16、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17、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提出“白板说)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2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
16、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
17、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1、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2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23、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
18、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2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5、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 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26、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27、教师职业专业
19、化的条件(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28、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29、教科书的主要作用: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各教学阶段做出统筹安排29、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按
20、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注重适用性 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30、教学包含哪些方面: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1、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2、教学的一般任务(普通学校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
21、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34、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6、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
22、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7、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38、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9、巩
23、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40、循序渐进原则: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41、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
24、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42、论联系实际原则: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43、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4、教师应如何备课: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
25、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4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46、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47、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48、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26、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49、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50、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 生活辅导 择业指导 5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3、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
27、材施教原则 54、导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55、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5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
28、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7、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58、德育的途径(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 59、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60、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
29、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61、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6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问题: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解决: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
30、力6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64、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65、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6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67、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6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与方法
31、:内容:了解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学生团队管理1、提高学生德育管理: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2、团队管理的特点: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位主要任务 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 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3、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 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 加强沟通
32、,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4、班级管理的特点:目的的教育性 内容的广泛性 对象的不成熟性5、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 是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保证6、共青团活动的意义: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 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 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 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7、学生会的职责: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 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8学生会的工作思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 建立引导性的工作方式 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9、
33、学生会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弹性结构原则 责权统一原则 民主监督原则10、学生会的制度建设:建立汇报工作制度 建立会议制度 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11、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积极: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 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 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 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 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消极: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 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 群体交往的匿名性12、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积极:
34、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 交往范围的扩展 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消极:信息混乱 网络成瘾 群体极化13、如何加强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同辈群体管理“易疏不宜堵” 同辈群体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 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教学方法导论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
35、势: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教学中学生智情智力的整合统一 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策略 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提供适当的练习机会 采取多种指导方法探究教
36、学法的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为学习探究提供“支架” 提高学生的探究素养 要重视总结交流教学组织特点:特殊的师生互动 特殊的时空安排 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组织的选择: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选择恰当时机灵活愚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合理的设计问题 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要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课堂倾听的要求: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
37、气氛 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 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形式灵活,布局合理 文字精当 书写规范 时机恰当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内容要精心选择 难易要适度 数量要适当 题目要有启发性 形式要灵活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批改作业要及时 批改方式要灵活 要尊重学生 批改态度要认真 批改符号要统一 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说课的基本要求:语言简明,重点突出 加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 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形式灵活,布局合理 文字精当 书写规范 时机恰当课
38、堂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职业道德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能体罚甚至侮辱学生)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不讽刺不挖苦学生。教师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关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
39、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思和建议;尊重学生家长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家长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教师应该变为由只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由课程的执教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开发者严谨治学,不断进取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诚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上课、备课。教育法规做法是错误的。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侵犯了当事学生的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
40、、财产权、身体健康权、生命健康权、人格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学校应该立刻停止这种错误做法,并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释道歉。学校相关责任人员应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民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行政与民事法律责任。作为学生要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收到相应批评和纪律处分。1、勤工俭学: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生命健康权。2、差生: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格权、名誉权。3、收费:教育法财产权。由教育部门责令退回。4、检查个人物品:教师法隐私权、财产权。5、出走:和教师不当教育有关。6、放假:受教育权7、教师旷工:教育法应履行教师义务,失职行为。侵犯学生受教育权。8、电视曝光: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赔偿精神损失。9、跳级:提起拿毕业证,视为完成义务教育。10:停课:受教育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