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重要材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777085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6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学重要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植物保护学重要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学重要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学重要材料.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 植物保护(plant protection)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2、 植物保护学范畴的有害生物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3、 植物保护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农药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第二章 植物病害1、“病害三角” “病害四角” 感病

2、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有利的环境条件(人为干预)2、症状(symptom):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植物病害的症状由病状和病征两部分构成。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3.病状类型: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颜色发生变化。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 解和破坏。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肿瘤、根瘤)。4. 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粉状物:

3、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索状物:患病植物的根部表面产生紫色或深色的菌丝索,即真菌的根状菌索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是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细菌病害5、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真菌病害 、 细菌病害、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6、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致使植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干扰,表现出各种病态现象。 影响因素有:1.温度不宜 4.氧供应不足 7.盐害

4、 2.水分失调 5.营养条件不适宜 8.农药施用不当 3.光照不足 6.环境污染 9.栽培措施不当7、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具传染性不具传染性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规律发病无规律、发生过程迅速(发病对象具有普遍性)有明显的病变过程有些能恢复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之间时常相互影响、相互促进。8. 病原生物类型: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9.毒力: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10.致病性: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11、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12、真菌(fungus):是一类通

5、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13. 真菌的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但有时高等真菌或有隔的菌丝的真菌可以密集地纠缠在一起形成疏丝组织或拟薄壁组织。真菌组织可以形成菌核、子座和菌索等。14、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能抵抗不良环境,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者繁殖体。15、子座: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也能度过不良环境。16、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17、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

6、个体。-自我繁殖真菌的无性孢子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1)游动孢子: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在水中能够游动。游动孢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动后休止,鞭毛收缩,转变为休止孢,产生细胞壁,有的具两游现象。(2)孢囊孢子:生于孢子囊内,由原生质割裂而成,孢囊孢子具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飘散(气传),静孢子。(3)分生孢子:产生于由菌丝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各种各样,单胞或多胞,有色或无色。有些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果内,球形具孔口的称分生孢子器,杯状或盘状的称分生孢子盘(4)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菌丝体中

7、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形成厚壁的、单细胞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产生在菌丝的顶端或菌丝中间,单生或数个连接在一起,可以脱离菌丝体;具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18、 真菌的有性生殖是性细胞或性器官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一般经历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过程。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真菌的有性孢子大多在侵染植物后期或经过休眠期后产生,具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 。19、 真菌有性孢子的种类卵孢子、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 、休眠孢子20、真菌的无性孢子主要有: 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再侵染 病害发展 厚垣孢子21、真菌的有性孢子主

8、要有: 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子孢子 初侵染 病害发生 休眠孢子22、病毒: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具有侵染性的寄生物。特征有:非细胞结构的分子寄生物,由核酸和衣壳蛋白组成。为专性寄生物,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23、稻瘟病的灰梨孢分生孢子梗多散生,少数束生或呈垫状,梗上着生分生孢子24、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红色)25、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的现象.25. 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这是简便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区分细菌病害或真菌

9、、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26.病原物的侵入过程: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27.不同植物病原菌的侵入方式:自然孔口、伤口28、病害循环: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29. 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称单循环病害。 该类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多为系统性病害,一般潜育期较长,如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消灭初侵染源30. 多循环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称多循环病害。 该类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侵染过程,多为局部性病害,潜育期短,如稻瘟病31. 传播: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或其它生

10、物 传播;人为因素传播。32. 染与再侵染: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34、气流传播 一些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如:小麦白粉病菌、稻瘟病菌 近程传播和远程传播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如水稻白叶枯病菌 产生分生孢子盘与分生孢子器的病原真菌 土壤中的病原物,如烟草黑胫病菌 35. 如稻瘟病38、柯赫氏法则:判定侵染性病害及病原物病原性。内容:l 感病植物上伴随有病原物l 在培养基上可分离培养 l 回接表现相同症状l 再分离培养到相同病原物用于: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物第三章 植物虫害1、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生有6足4翅的动物。2、体躯由一系列体节所组成,明显分成头、胸

11、和腹3个体段。(1). 头部着生有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1-3个单眼。是取食和感觉中心。(2). 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各节上着生有胸足1对,中、后胸一般 各有1对翅。是运动中心。(3). 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所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各种内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腹内。是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4). 昆虫的生长发过程中有变态现象。3、头式根据昆虫口器的不同朝向,昆虫的头部存在三种不同的型式:(1) 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下方,与身体的纵轴垂直,植食性昆虫,如蝗虫、蛾蝶类的幼虫等。(2) 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部的前方,与身体的纵轴成钝角或几乎平行,多见于捕食性和钻蛀

12、性昆虫,如步甲、虎甲、天牛幼虫等。(3) 后口式:口器向后倾斜,与身体的纵轴成锐角,不用时贴在身体的腹面,见于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蝉、蝽、蚜虫等。 4、昆虫的触角触角一般位于头部的前方。它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主要是嗅觉和触觉作用。其他功能,如仰泳蝽的触角起平衡作用、水龟虫用触角帮助呼吸、雄芫菁在交配时用触角来抱握雌体等。 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等3节组成。5、昆虫的眼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的小眼组成。小眼的数目因昆虫种类而异。善于飞翔的昆虫复眼往往比较发达。单眼的构造比较简单,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6、口器 咀嚼式 吸收式 刺吸式、虹吸式、舔吸

13、式、锉吸式(1) 咀嚼式口器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个部分组成。如直翅目的蝗虫和蟋蟀、鞘翅目的甲虫、膜翅目的叶蜂和茎蜂等。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如: 沿叶缘蚕食叶片成缺刻; 在叶片中间啮成大小不同的孔洞; 钻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蛀食叶肉,形成弯曲的虫道或白斑; 钻入植物茎秆、花蕾、铃果,造成作物断枝、落蕾、落铃; 在土中取食刚播下的种子或作物的地下部分,造成缺苗、断垄; 吐丝卷叶,躲在里面咬食叶片。(2) 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主要为同翅目、半翅目及一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如蝉、飞虱、叶蝉、蝽、蚊等。*危害植物后,呈现局部性的褪色、斑点、黄化、卷缩、虫瘿等;传播病毒病。 被害植物外表通常

14、不会残缺、破损,一时难以发现。 叶面形成变色斑点,主要是由于注入植物组织内的唾液酶,破坏叶绿素所致; 枝叶生长不平衡而卷缩扭曲; 因取食刺激形成瘿瘤;取食的同时传播病毒病(3) 锉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是蓟马类昆虫所特有,上颚不对称,右上颚高度退化或消失,口针由左上颚和2个下颚特化而成,食管由2个下颚形成,唾液管由舌与下唇的中唇舌形成。取食时,先用左上颚锉破植物表皮,再用短喙吸吮汁液。*锉吸式昆虫的危害 取食时以左上颚锉破植物组织表皮,然后吸取汁液。 被害植物常出现不规则的变色斑点、畸形或叶片皱缩卷曲等症状。(4) 虹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是鳞翅目成虫所特有*虹吸式口器的昆虫只有极少吸果夜蛾类能穿

15、破果皮吸食果汁,大部分蛾蝶类成虫不危害植物,仅通过虹吸式口器吸取花蜜。但蛾蝶类幼虫期为咀嚼式口器,很多种类是重要农业害虫。(5)舐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是双翅目蝇类所特有(6)幼虫的口器如 鳞翅目昆虫蛾、蝶类的幼虫,其口器也属于咀嚼式7、昆虫体壁的构造与特性 昆虫的体壁由内向外依次由底膜、皮细胞层(活细胞)和表皮层组成。8、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a. 体壁是昆虫的保护性屏障,对外来药剂的入侵有一定的阻碍作用。b. 体表多毛或硬厚者,药剂难以进入;c. 上表皮中含有蜡质,影响药剂与虫体的接触,在药剂中加入少量的洗衣粉或其它湿润剂可降低表面张力,增加湿润展布性能,从而提高杀虫效果;d. 由于上表皮的亲脂

16、疏水性,同一种药剂的不同的剂型杀虫效果不同,如油乳剂中的溶剂能穿透蜡层,使药剂易于进入;e. 外表皮和内表皮的性质与上表皮相反,呈亲水性,所以理想的触杀剂应既是脂溶性的非极性化合物,又必须有一定的亲水性;f. 昆虫体壁的厚度随虫龄增加而增厚,高龄幼虫抗药性较高,因此应在低龄阶段用药,防治效果较好;g. 近年开发了一批破坏昆虫体壁中几丁质合成的新药剂,如抑太保、卡死克,扑虱灵等。9、昆虫的内部器官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生殖、神经和激素调控系统。10、消化系统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防治害虫的药剂有些是通过害虫的消化道起作用,如胃毒剂和拒食剂。 胃毒剂的毒力与其在昆虫中肠内能否溶解或

17、溶解度大小有关。酸性胃毒剂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度大,因此对碱性中肠液的昆虫就容易杀死。对具碱性消化液的害虫施用Bt制剂效果也较好,原因是Bt的主要杀虫成分是伴孢晶体中的-内毒素,这类毒素在碱性消化液中易被溶解活化成毒性肽,从而破坏中肠,穿透肠壁,进入体腔,侵入神经,使昆虫中毒致死。 11、排泄系统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杀虫剂对马氏管的影响,主要是破坏其组织,使之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活动; 脂肪体对脂溶性杀虫剂有一定的贮存能力,从而降低杀虫剂的毒力。越冬昆虫对杀虫剂抵抗力强,雌虫比雄虫有更大的抗药性,这可能与大量积累脂肪有关。12、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当空气中混合有一定量的毒气时,随着昆虫的呼吸,毒

18、气通过气门进入虫体内,使其中毒而死,这就是使用熏蒸杀虫剂的基本原理。 毒气进入虫体与气孔关闭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愈活动,呼吸愈增强,气门开放也愈大,在单位时间内进入虫体的药量便相应地增加。 温度也影响熏蒸剂的理化性状,如蒸气压、扩散力、穿透力等等。 此外,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也会迫使昆虫呼吸加强,引起气门开放,毒气大量进入虫体,从而提高杀虫效果。 昆虫的气门是疏水性、亲油性的,油剂、油乳剂可大量的通过气门进入虫体或堵塞气门,使昆虫窒息而死。 13、杀虫剂进入虫体后,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将药剂送到各靶标组织才能发挥作用。14、神经系统与药剂防治的关系目前害虫的防治药剂大

19、部分属于神经毒剂,可从多方面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1)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导致突触部位积累大量的乙酰胆碱,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虫体颤抖、痉挛等,昆虫因疲劳而死,如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2) 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竞争性结合,这些药剂与受体结合后,阻塞神经冲动的传导,如烟碱、吡虫啉及沙蚕毒素类等 ;3) 作用于神经纤维膜,改变膜的离子通透性,特别是延迟Na+通道的关闭,使中毒昆虫高度兴奋或产生痉挛,并进入麻痹状态,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4)抑制g-氨基丁酸受体(GABA受体),导致神经系统兴奋和痉挛,如锐劲特、硫丹、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等。15、研究昆虫的生殖系统,对于害虫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20、。v 在测报工作中,常通过解剖雌成虫的内生殖器官,观察卵巢发育进度,作为预测害虫的产卵量、为害时期、发生量以及迁飞等的依据。v 利用不育技术防治害虫已在近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方法有射线不育、化学不育和激素不育等。16、昆虫激素的应用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性外激素和性诱剂,它们在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上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替代一部分化学农药。在国外有些已作为商品出售,我国对多种害虫的性外激素也做了人工合成工作,例如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金纹细蛾、梨大食心虫等。 害虫预测预报 掌握害虫发生期、危害范围和发生数量,指导适期施药,减少防治次数和施药范围,有利于天敌繁殖和减少环境污染。 直接防治害虫

21、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减少发生数量;或使田间弥漫人工合成性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识雌虫的方位,干扰其正常交配行为;或利用性诱剂与粘胶、农药、化学绝育剂、灯光等配合诱杀害虫;或将雄虫引向不适于它们生活的场所,使之死亡等等。17、不全变态: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18、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羽化后生殖腺尚未成熟,需要取食以获得卵巢发育所需的营养,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19、产卵前期 雌成虫从羽化到第1次产卵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卵前期。 昆虫对产卵场所具有一定选择性,一般选择对幼虫取食有利的地方。20、 性二型现象:有些种类在触角形状、身体大小、

22、颜色及其他特征方面有区别,称为第二性征,这种雌雄两性在形态上的差异称为性二型现象。21、 世代重叠:多化性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不集中,而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22、 昆虫的生活史又称生活周期,是指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研究害虫的生活年史,是揭示害虫发生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能找出害虫生活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23、 昆虫的生物学习性(1) 休眠: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常引起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休眠。(2) 滞育: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

23、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从滞育开始到终止的时间,称为滞育期。滞育是昆虫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遗传特性。(3) 假死性:假死性是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昆虫对外来刺激作用所作的一种运动反应。这种习性是一种避敌的适应性反应,使它们能逃避即将临头的危险。人们可以利用其假死性进行震落捕杀。(4) 趋性:昆虫对外界环境刺激所表现的趋向或避向的行为活动,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5) 多型现象:有些昆虫同一性别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这种现象称为多型现象。(6) 食性:昆虫由于种类繁多,通过自然选择,各自形成了特有的

24、取食习惯和范围,这种对食物的选择性称为食性。通常按取食的食物类别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7) 群集性: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8) 迁移性迁移是指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称为迁飞,这种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可以从空间上逃避不良环境条件,有助于种的延续和扩大地理分布。24、按刺激物的性质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趋色性25、(1)直翅目体型中型至大型 咀嚼式口器,下口式 触角丝状、鞭状或剑状 前胸发达 前翅革质,覆翅, 后翅膜质 多数种类后足跳跃足,有些种类前足为开掘足 雌虫腹部产卵器发达、具听器和发音器 不完全变态重要

25、科及其常见害虫:蝗虫、蟋蟀(2)半翅目 体小型至大型 触角丝状或棒状,3-5节口器刺吸式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为半鞘翅多数种类有臭腺不完全变态重要科及其常见害虫:蝽(3)同翅目 小型至中型昆虫,形态变化极大触角刚毛状或线状口器刺吸式翅2对,前翅膜质,或略加厚,或近似革质,但不成半鞘翅雌虫腹部末端通常有发达的产卵器不完全变态重点科及其常见害虫:蝉 、 飞虱、蚜虫(4).缨翅目 体微小 锉吸式口器触角6-9节,鞭节略呈念珠状翅狭长,翅脉退化最多只有2条,翅缘具密而长的缨状缘毛腹部末端呈圆锥状或细管状,有锯状产卵管或无产卵管。不完全变态重要科及其常见害虫: 蓟 马 (5) 鞘翅目 体型大小差异甚大

26、,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多样,10-11节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为角质硬化的鞘翅,后翅膜质幼虫为寡足型,少数为无足型等完全变态重要科及其常见害虫: 天牛、(6)、鳞翅目体、翅上密被鳞片和毛触角线状、梳状、羽状、球杆状和末端钩状等;口器虹吸式或退化,下唇须发达翅2对,鳞翅,膜质,翅面上常有很多花纹完全变态体圆锥形,柔软身体上常有很多纵行线纹称体线,有的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头部坚硬,两侧各有6个单眼口器咀嚼式3对胸足,2-5对腹足,腹足有趾钩重要科及其常见害虫: 蝴蝶、蛾(7)膜翅目 体躯微小至中等大 触角丝状、锤状或膝状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两对,膜质,少数种类无翅,前后翅

27、以翅钩列相连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称为并胸腹节;第2节缢缩成腰,称为腹柄全变态 重要科及其常见害虫: 蜂、蚁、(8)双翅目 体小型至中型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触角多样,线状、栉齿状、念珠状、环毛状和具芒状等仅有一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少数种类无翅幼虫无足,蛆形 全变态 重要科及其常见害虫 : 蚊、蝇26、吸收式害虫的种类刺吸式口器害虫: 蝽类、飞虱类、蚜虫、粉虱类等(半翅目和同翅目) 锉吸式口器害虫: 蓟马等(缨翅目) 虹吸式口器害虫: 吸果夜蛾类的嘴壶夜蛾、鸟嘴壶夜蛾等(鳞翅目) 刮吸式口器害虫: 蚊类和蝇类等(双翅目)27、取食时,口针不断刺入植物组织,首先对植物造成机械伤害,同时

28、分泌唾液和吸取植物汁液,使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造成病理或生理伤害。外表:最常见危害状被害部位出现斑点,初期黄色斑点,以后褐色或银白色;严重时细胞枯死,甚至出现部分器官或整株枯死。内部:生理性伤害是吸收式害虫最主要的危害,害虫取食大量消耗使植物营养失调;唾液使养分如蛋白质和淀粉分解,使其成分减少,而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明显增加。第四章 农田草害1、杂草是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某种植被状态的生境中不断延续其种族,并影响到人工植被状态的一类植物。2、杂草的适应性抗逆性、可塑性、生长势、杂合性、拟态性3.危害经济阈值:是防治后作物增收的效益与防除费用相等时的草害情况4、 当杂草存留造成的作

29、物产量损失和无草状态下作物产量增加量相等时的天数,即为杂草的竞争临界期,也即不造成作物产量明显损失的草、苗共存期。防除杂草的关键时期。5、化感作用u 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出特定的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u 具有化感作用的化合物称为化感作用化合物,如直接由植物体分泌或分解而来,则称为原生化感作用化合物,由其产生的化感作用称为真化感作用。u 植物经微生物等降解产生的化感作用化合物,间接来源于植物,称为次生化感作用化合物,其作用称为功能性化感作用。6. 化感作用的机理和意义机理:u 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u 抑制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u 抑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u 抑制酶活性u 影响水分

30、代谢和营养的吸收意义:u 利用化感作用,进行合理的轮作和套作,可抑制杂草的发生和危害u 利用化感作用可研制和开发新的除草剂品种u 利用化感作用,进行合理的作用轮作和套作,可抑制杂草的发生和危害。如黑麦、高粱、小麦和大麦的残体能有效抑制一些杂草的生长。利用化感作用可研制和开发新的除草剂品种,模拟植物的天然产物人工合成的激素类除草剂。如光敏除草剂,其活性成分为5-氨基酮戊酸,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卟啉的中间产物,在暗期与二乙烯基四吡咯结合,造成其后在光下单态氧与游离基过剩,对杂草造成毒害。7、杂草群落演替的结果,总是达到一种可以适应某种农业措施作用总和的动态稳定状态,即顶极杂草群落第六章 农业有害生物

31、的发生规律及预测1、植物病害流行学: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预测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l 农业有害生物:植物病原物、害虫、杂草和害鼠l 不同的有害生物的发生和流行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l 害虫和害鼠种群数量、食物和天敌l 病害寄主的感病状态、气候、菌源和传播途径l 杂草季节、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状况2、病害流行的概念植物病害流行: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 植物病理学上指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 定量流行学中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都泛称为流行。3、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最早记载的一次是公元857年麦角病

32、在欧洲莱茵河谷的流行,有数千人死于食物中毒。 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爆发,饿死100万人,逃亡200万人。 19421943年,水稻胡麻斑病在孟加拉大流行,引起孟加拉饥荒,饿死近200万人。4、学科历史和特点流行学作为植物病理学向宏观方向发展的一个分支,经历了经验定性描述;动态定量描述;理论综合等发展阶段。5、研究内容和任务研究对象侵染性病害(包括哪些?) 研究的内容: 不断探索流行规律和完善防治理论。 前者是基础,后者依据前者,运用合理的防治技术,服务于病害管理。6、流行规律方面的研究内容 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分析:寄主、病原、环境、人类活动-病害四角 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 病害

33、流行的时间动态 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模拟 有关研究方法和技术7、防治理论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 病害流行预测、病害损失预测、防治效果效益预测、预测因子及预测方法 防治理论、策略和决策方法,如合理利用品种抗病性,培育持久抗病品种、实现抗病持久化;确定防治指标;防治效益评估和综合防治体系以及方案优化等8、病害流行的类型 单循环病害病害循环过程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小的病害。 多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 水稻恶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全蚀病、棉花黄萎病等。 流行程度取决于初始菌量。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的增长幅度不大,但能够逐年积

34、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可能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又称为积年流行病害。如小麦散黑穗病,每年增长410倍。 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如稻瘟病、小麦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传播和雨水传播的病害。特征 大多数是局部浸染,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 病原物越冬率低,越冬后存活的菌量不高; 在有利的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完成菌量的积累,造成当年病害的严重流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例:马铃薯晚疫病,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增长10亿倍。

35、9、防治策略 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抗病育种、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 多循环病害: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10、植物病害流行因素1933年,林克(Link)提出著名的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鲁宾逊(Robinson,1976)把自然植被中的病害系统,称为自然病害系统;把作物群体中的病害系统,称为作物病害系统。对于后者,除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还须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形成病害四面体。(1)感病寄主植物 流行的基本前提:存在感病的寄主植物 小种专化抗病性(gene-for-gene) 小种专化抗病性经人为的不断选择而逐渐失去抗病性,沦

36、为感病品种。 品种抗性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互作:按照基因对基因关系,品种的抗病性和病菌的致病性都受品种与小种间的基因互作所控制。垂直抗病品种大面积单一种植,必将导致克服当前抗性基因的毒性小种种群向克服抗性、维护自身生存的方向做定向选择,引起病原小种群体结构的变异,当能够克服当前抗性的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或者产生新的小种并大量增殖时,当前的抗性品种就会面临抗性丧失的危险。 抗病性的流行效果 在人工选育品种过程中,某些垂直抗病基因得以获得和积累,同时却丧失水平抗性的保护。 育种家在选育抵抗某一种病原物的品种的同时消弱或丢失了对另一种病原物的抗性,从而导致病害种类的演替。 作物生育期及长势 感病品种植物

37、还包括特定生育期或栽培不当造成的敏感状况的寄主植物。如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必须有扬花期的小麦; 氮肥过多造成的嫩弱植物,抗病性降低,也是加重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大面积种植单一的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使感病性寄主大面积集中,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的增殖,常导致病害的大流行。(2)强致病性的病原物1)、病原物群体内部致病性分化明显,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系、毒株占据优势地位时就利于病害大流行。2)、种植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对抗病品种具有毒性的群体优先得到增殖并逐渐占据优势,从而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导致病害重新流行。3)、病原物的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都是病害流行的

38、重要因素。4)、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播介体数量也影响病害流行。如病毒病(?传播)(3)有利的环境因素 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 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1)气象因素 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 影响病原菌的繁殖、传播和侵入 影响植物的抗病性 影响寄主和病原菌a、影响病原菌水分对病害的影响 水分对病原菌的影响: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前者易流行,而对白粉病却有抑制作用。如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需要在有水滴和饱和湿度条件下才萌发

39、良好。温度对病害的影响l 不同病害发生最适温度不同l 如棉花黄萎病l 土温:20时开始发病,25-30为最适发病;33以上停止发病,有隐症现象l 如小麦条锈病l 旬均温超过22时,不能侵染,已侵染的也不能发病。b、环境通过影响寄主的生长而影响病害流行。在不适宜环境中,寄主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加重病害的流行。如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软衰弱,易感染穗茎瘟。C、同一环境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 如高湿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因为一方面高湿有利于孢子的大量产生、萌发和侵入,另一方面又因增大马铃薯叶片细胞的膨压而使之易感病。2)、土壤因素 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

40、。 土壤可以直接影响土壤中栖息的病原物,也可以通过对寄主植物健康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病害的流行。 土壤深度影响:如棉花黄萎病菌在2寸的土中的病残体内的病菌,可存活18个月,6寸深存活19个月。l 土壤的pH值的影响l 枯萎病菌适于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所以酸性土壤发生重,同时枯萎病菌有将酸性和碱性土壤转化为弱酸性的能力,所以偏碱性的土壤中枯萎病仍然发生重。l 黄萎病菌适于在中性和微碱性的土壤中生活,这类土壤黄萎病发生重。n 土壤因素常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3)、栽培因素 各种栽培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轮作和套作) 生产上通过适当的栽培措施改变各项流行因素,阻止或减少病害的流

41、行。(稻瘟病的生态控制)(4)流行主导因素分析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称为病害流行主导因素。 “主导”是相对概念。同一种病害,处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地点可能会有不同的主导因素,需要对具体的病害系统作具体分析。影响病害流行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有:(1)品种更换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对于小种专化性抗性的病原物所致病害。(2)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化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如1970年美国爆发的玉米小斑病,1970年新的T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造成损失10亿美元。(3)气象因素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赤霉病,扬花期的湿度和降雨次数。(4)种植制度的改变(5)

42、新病原物的引入(6)传毒介体数量和带毒率(7)种子带菌率 病害的大流行往往与某些流行因素的剧变有关。 在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双方发病条件具备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则成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第七章 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1、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是控制有害生物,避免或减轻生物灾害的技术。包括:防和治两种措施。按防治措施的性质来分,可分为: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 三、作物抗害品种的利用 四、生物防治 五、物理机械防治 六、化学防治(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是国家或地区政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

43、施强制实施的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1)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阻止带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农产品和植物繁殖材料的入境,阻止局部危害的有害生物的地区间传播和蔓延。 如爱尔兰饥馑 法国18801885年暴发的葡萄根瘤蚜,1860年该昆虫随苗木入侵法国,导致葡萄园大面积毁灭,酒厂倒闭 美国从亚洲引种将板栗疫病带入,使美国东部栗树几乎绝种 其次,通过植物检疫达到政治及国家间的贸易目的。 如1989年中国与日本植物检疫部门合作,解决了中国出口哈密瓜和鲜荔枝的检疫问题。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使各国农产品贸易加强,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常使用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阻止农产品进口,而携带危险性有害生物及农药残留

44、超标往往成为贸易最大的技术壁垒。 如大豆疫病 此外,通过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避免了生物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维护了人类的环境利益和生命安全。 如随木质包装箱进入我国江苏的松材线虫,导致江苏大量古松枯死,严重破坏了植被景观,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根除传入的危险性有害生物,人类使用大量农药或其他清除措施,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植物检疫的实施内容植物检疫依据进出境性质分为:对国家间货物流动实施的外检(口岸检疫)对国内地区间实施的内检 两者实施内容基本一致,包括:A.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quarantine pests) 是一个受威胁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未广,且正在进行积极防治的、对该国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传入可能性、定殖及扩散可能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