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分析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当然, 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
2、量来源、 表现形式、 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 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
3、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 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 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 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 是使学生们 “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
4、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内外力和表现形式,内外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且要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并且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
5、方法: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法;二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特征的理解;三是结合景观图片以及视频材料分析地貌的成因,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首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一个视频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通过这个三维模拟动画, 让学生看出: 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漫长时间,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促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在动态的感知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对调动学生非
6、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时,请学生阅读教材和案例,提出思考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这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看书看图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事实证明,效果确实不错。对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印度尼西亚地震引起海啸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显示印度尼西亚亚齐省海啸前后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卫星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
7、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第一个,根据测量,亚洲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学生可以总结出,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另外一个案例,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 这里的地壳运动应该属于垂直运动;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征。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
8、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然后教师总结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同时多媒体显示喜马拉雅山褶皱山系的图片),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同时多媒体显示东非裂谷带与大西洋的卫星图片)。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这里以东非裂谷带的形成为例说明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最后采用多媒体打出比较表,把地壳运动的这两种形式
9、进行一下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在介绍外力作用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分析思路,先是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介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借助视频文件来进行说明,看一看温度是如何使岩石风化的。学生观察之后,很容易可以理解,刚才观看的这个过程,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夜晚,当岩
10、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这样,就把原本非常抽象的内容很顺利的理解了。通过视频文件帮助突破难点。在介绍侵蚀作用的时候,重点说明流水的作用。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表变的崎岖。在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这里他们就可以讲出,下雨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雨水会把地表的泥沙带走,下切冲出一条条小的沟壑;如果雨水越积越多,就会沿着小的沟壑流走,带走的泥沙也就更多,慢慢的沟谷不断发育,不断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宽加深,小沟变大沟,就形成了崎岖的地表形态。接着,我就补充说明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多媒体显示瀑布、峡谷形成原理的图片说明) 。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地表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结果(同时多媒体显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长江三峡, 两岸峭壁林立, 可能大家会认为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其实也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流水不断下切侵蚀,使河床越来越低,就形成了三峡现在的地貌(多媒体显示长江三峡高山峡谷景观) 。像流水对于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这种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
12、水,风力、冰川、海浪也都有侵蚀作用。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风蚀蘑菇、冰斗或角峰、海蚀陡崖等地貌景观片。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这些常见的地表形态分别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最后介绍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这里要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的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 就是因为长江每年输送了大量泥沙过来,慢慢的堆积所形成。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是很清楚,并且课堂时间有限,而后面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还将详细说明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我直接简略讲解:平原河流的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三角洲和冲击平原。而在山区河流的出山口,河流由山区流入平原,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而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堆积地貌新月型沙
13、丘。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当风在搬运途中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这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另外,细小的粉沙尘土,被风携带到更远的地方才沉落,因而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常形成黄土堆积,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各种外力作用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介绍完之后, 启发提问学生: 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学生们讨论后,让他们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全的话, 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可以显示投影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总结:
14、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其中侵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和堆积作用是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作用形式。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各种地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对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外力通过风化、 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要注意说明的是,在地表形态的塑造
15、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此段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应以综合的观念看待地表形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见的地表形态,均是内、 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地表一直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内外力的比较表。让大家从对比的角度来更好的理解一下内外力作用,所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教师进行一个总结过渡:内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由此引入地壳物质循环的教学。先让学生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思考,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分别和哪些内、外
16、力作用有关?然后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且找出形成原因。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岩浆岩主要是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 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
17、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然后,指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既加深他们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风蚀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熔岩流地貌或火山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地壳物质循环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
18、考的问题。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的教学活动,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教学方式多样化;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借助视频的虚拟实境、图片等可视材料,帮学生突破时空阻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中大量视频、图片等可视材料的使用,可能使学生更关注声光、色彩,而忽略应学习的内容,应正确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要注重思维与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都由老师预设好问题;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受时间限制, 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不能深入展开,设计的反馈练习来不及完成。如果课时许可,将本节内容分在两节课上完成,可能教学效果更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