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问答题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星问答题分析.doc(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卫星问题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
2、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
3、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5、不能全面把握卫星问题的知识体系,以致于无法正确区分类近知识点的不同。如,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
4、律的不同;赤道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与同步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加速度的不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月球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的不同;卫星的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由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构成的三个等量关系式的不同;天体的自身半径与卫星的轨道半径的不同;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与某一天体的运行轨道半径的不同。只有明确的把握这些类近而相关的知识点的异同时才能正确的分析求解卫星问题。二、难点突破策略:(一)明确卫星的概念与适用的规律: 1、卫星的概念:由人类制作并发射到太空中、能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用于科研应用的无人或载人航天器,简
5、称人造卫星。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其抽象为一个能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2、适用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天体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规律、电磁感应规律。均适应于卫星问题。但必须注意到“天上”运行的卫星与“地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的根本区别。(二)认清卫星的分类: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无须知道各种卫星及其轨道形状的具体分类,只要认清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相对静止)与一般卫星(绕地球运转)的特点与区别即可。(1)、地球同步卫星:、同步卫星的概念: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球静止、处在特定高度的轨道上、具有特定速度且与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相同角速度的卫星的
6、一种。、同步卫星的特性:不快不慢-具有特定的运行线速度(V=3100m/s)、特定的角速度(=7.26x10-5 ra d/s )和特定的周期(T=24小时)。不高不低-具有特定的位置高度和轨道半径,高度H=3.58 x107m, 轨道半径r=4.22 x107m.不偏不倚-同步卫星的运行轨道平面必须处于地球赤道平面上,轨道中心与地心重合,只能静止在赤道上方的特定的点上。证明如下:如图4-1所示,假设卫星在轨道A上跟着地球的自转同步地匀速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的向心力来自地球对它的引力引,引中除用来作向心力的1外,还有另一分力2,由于2的作用将使卫星运行轨道靠向赤道,只有赤道上空,同步卫星才可能在
7、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图4-1由 得h=R-R地 是一个定值。(h是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因此,同步卫星一定具有特定的位置高度和轨道半径。、同步卫星的科学应用:同步卫星一般应用于通讯与气象预报,高中物理中出现的通讯卫星与气象卫星一般是指同步卫星。(2)、一般卫星:、定义:一般卫星指的是,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轨道平面、运行速度、运行周期各不相同的一些卫星。、卫星绕行速度与半径的关系:由 得:即 (r越大v越小)、卫星绕行角速度与半径的关系:由得:即;(r越大越小)、卫星绕行周期与半径的关系:由得:即(r越大越大),(3)双星问题两颗靠得很近的、质量可以相比的、相互绕着两者连线上某点做
8、匀速圆周运的星体,叫做双星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绕着旋转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由于引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是相等的,因两子星绕着连线上的一点做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运动周期是相等的,角速度也是相等的,线速度与两子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三)运用力学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思维基础: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 9.461012千米认为星球质量分布均匀,密度,球体体积,表面积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约365天,折合 8760 小时),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是一个月(约28天,折合672小时;实际是27.3天)围绕地球运行飞船内的物体
9、,受重力,但处于完全失重状态。B同步轨道地球A图4-2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由于地球周围存在稀薄的大气,卫星在运行过程中要受到空气阻力,动能要变小,速率要变小,轨道要降低,即半径变小。视天体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都是来自万有引力,即应用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天体质量、密度的估算:测出卫星围绕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由得:,(当卫星绕天体表面运动时,=3/GT2)发射同步通讯卫星一般都要采用变轨道发射的方法:点火,卫星进入停泊轨道(圆形轨道,高度200300km),当卫星穿过赤道平面时,点火,卫星进入转移轨道(椭圆轨道),当卫星达到远地点
10、时,点火,进入静止轨道(同步轨道)。如图4-2所示。明确三个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千米秒;(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11.2千米秒;(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16.7千米秒。(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人造卫星在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的,但是发射高度大的卫星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多,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远的轨道,在地面上的发射速度就越大。三、运用力学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基本要点1、必须区别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不同(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围绕太
11、阳运动的轨道均是椭圆,太阳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公共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之间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总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若用r表示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用T表示行星的公转周期,则有k=r3/T2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开普勒总结了第谷对天体精确观测的记录,经过辛勤地整理和计算,归纳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三条基本规律。开普勒定律只涉及运动学、几何学方面的内容。开普勒定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此三定律也是星球之间万有引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
12、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是:F=, (=6.6711牛顿米2千克2,叫作万有引力恒量)。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严格来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公式也近似适用,但此时它们间距离r应为两物体质心间距离。(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根据行星绕太阳(或恒星)运动的宇宙现象推知行星所需要的向心力必然是由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进而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推导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理
13、论基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轨道形状、运动速度、转动周期、轨道半径等方面描述、揭示了行星绕太阳(或恒星)运动的宇宙现象,表明了天体运动运动学特征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是从行星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来源与本质上揭示了行星与太阳(或恒星)以及宇宙万物间的引力关系,描述的是行星运动的动力学特征与规律。例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轨道的长轴比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短8000km,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是96.2min,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已知地球质量.X1024kg).【审题】本题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
14、球轨道的长轴与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均是待求量,仅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难以求解。因此可以假想有一颗近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关系求出引卫星的R3/T2,又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r3/T2值均相等,只要把假想卫星的R3/T2题中的二卫星的r3/T2值相比较即可求得结论。【解析】假想有一颗近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GMm/R2=m42 R /T2 解之得 K= R3/T2=GM/42,再设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轨道的长轴为a, 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为T,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 K =(a/2)3/T12 =(
15、a/2+4000)3/T22由以上二式得,a=1.47107m. T2=96.3 min.【总结】由于此题中有两个待求物理量,单纯地运用万有引定律或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难以求解,故而联立两个定律合并求解。同时,再假想有一颗近地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关系求出卫星的R3/T2,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知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r3/T2值均相等,找出等量关系即可求解。这种虚拟卫星的思路十分重要,也是此题求解的切入口。图4-3例2:如图4-3所示,在均匀球体中,紧贴球的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球形空穴后,对位于球心和空穴中心边线上、与球心相距d的质点m的引力是多大?【解析】 把整个球体对质
16、点的引力看成是挖去的小球体和剩余部分对质点的引力之和,即可求解完整的均质球体对球外质点m的引力此引力可以看成是挖去球穴后的剩余部分对质点的引力F1与半径为R/2的小球对近质点的引力F2之和,即F=F1+F2。因为半径为R/2的小球质量M=;则,所以挖去球穴后的剩余部分对球外质点m的引力为: 【总结】如果先设法求出挖去球穴后的重心位置,然后把剩余部分的质量集中于这个重心上,应用万有引力公式求解这是不正确的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但计算万有引力的简单公式却只能适应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的球体。挖去空穴后的剩余部分已不再是均质球了,故不能直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引力。2、必须区别开普勒第三行星定
17、律中的常量K与万有引力定律中常量G的不同(1)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 r3/T2,对于行星与太阳的天体系统而言,常量K仅与太阳的质量有关而与行星的质量无关。此规律对于其它的由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同样适用。常量K仅由中心天体的质量决定而与环绕天体的质量无关。中心天体相同的天体系统中的常量K相同,中心天体不同的天体系统的常量K也不同。“K= r3/T2=常量”的伟大意义在于启发牛顿总结、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 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是由万有引力定律F=变形求出的,G=F r2/m1m2,数值是G=6。6710-11Nm2/Kg2
18、.是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出的,适用于宇宙间的所有物体。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的测定不仅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体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研究中的巨大价值。(3)常量K与常量G的关系: 常量K与常量G有如下关系,K= GM/42,或者G=42/GM。K的值由中心天体的质量而定,而常量G则是一个与任何因素无关的普适常量。例3: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这些椭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近似视为圆周轨道,试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证明对所有绕太阳运转的行星,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的立方与运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为常量。论述此常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此结论是否也适用于地球与月球的系统? 【审题】 本题中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
19、道近似视为圆周轨道时,只要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即可证明得出结论。【解析】 因为行星绕太阳运转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太阳的万有引力提供,设太阳质量为M,行星的质量为m,行星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径为r,运行周期为T,则,GMm/r2=m42r/T2,故,r3/T2=GM/42,即,K= GM/42。图4-4显然,由于太阳质量一定,K的数值仅由太阳质量M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这一结论适用于地球与月球系统,也适用于其它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总结】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与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常量G的这种关系(K= GM/42,或者G=42/GM)可以用来方便的求解卫星类的问题,作为一种解题的
20、切入口应在解题过程中予以重视。3、必须区别地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以及向心力的不同(1)地球对地面物体的万有引力:地面上的物体所受地球引力的大小均由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决定,其方向总是指向地心。(2)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 处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因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其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下(绝不可以说为“垂直向下”和“指向地心”)。地面上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的重力是不同的。在地球的两极上最大,在地球赤道上最小,随着位置从赤道到两极的移动而逐渐增大-这种现象不是超重,应该与超重现象严格区别开来。以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为例,如图4-4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的引力为F=GMm/R2
21、,因此物体与地球一起转动,即以地心为圆心,以地球半径为半径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即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同,所需要的向心力为 F向=mR2 =mR42/T2.因地球自转周期较大,F向必然很小,通常可忽略,故物体在地球两极M或N上时其重力等于受到的万有引力。一般说来,同一物体的重力随所在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很小,有时可以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在任何星体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均是mg=,而物体在距星体表面高度为h处的重力为mg=Gm1m2/(r+h)2(3)地面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由于地球的自转,处于地球上的物体均随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22、大小是F向=m2r=mr42/T2(是地球自转角速度,r是物体与地轴间的距离,T是地球的自转周期),其方向是垂直并指向地轴。对于同一物体,这一向心力在赤道时最大,F大=m2R(R是地球半径);在两极时最小,F小=0。图4-5因地球自转,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也会随着一起绕地轴做圆周运动,这时物体受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和地面的支持力作用,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这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受力分析如图4-5所示实际上,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维持物体做圆周运动,另一个效果是对地面产生了压力的作用,所以可以将万有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如
23、图4-5所示这个重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在赤道上时这些力在一条直线上当在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时,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 律可得其动力学关系为,式中R、M、T分别为地球的半径、质量、自转角速度以及自转周期。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必须有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零,即N=0,这时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完全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由此可得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的条件是: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以上的分析对其它的自转天体也是同样适用的。(4)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三者间的关系:地面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F向=m2r=mr42/T由万有引力F引=GMm/R2
24、提供,F向是F引的一个分力,引力F引的另一个分力才是物体的重力mg,引力F引是向心力F向和重力mg的合力,三者符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大小关系是F引mgF向。例4: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地球质量M=5.981024Kg,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试求挂在赤道附近处弹簧秤下的质量m=1Kg的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多大?【审题】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4-6所示,弹簧秤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和地球对物体竖直向下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了物体随地球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图4-6【解析】在赤道附近处的质量m=1Kg的物体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为F=GMm/R2=6.6710-1
25、15.9810241/ (6.37106)2 N=9.830N此物体在赤道所需向心力为 F向=m2R=mR42/T2=1()26.37106 N=0.0337 N。此物体在赤道所受到的弹簧秤拉力为F拉=F-F向=(9.830-0.0337)N=9.796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为F拉=9.796N。亦即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也是9.796N。【总结】由计算可知,引力F=9.830N远大于向心力F向=0.0337 N,而物体所受重力9.796N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F=9.830N相差很小,因而一般情况下可认为重力的大小等于万有引力的大小。但应该切记两点:重力一般不等于万有引力,仅在地
26、球的两极时才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重力与万有引力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因为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要的向心力很小而混淆了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的本质区别。例5: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要使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则地球转动的角速度应为原来的( ) 倍A. B. C. D. 【审题】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的动力学本质为切入口,即可求出地球转动的角速度。【解析】设地球原来自转的角速度为,用F表示地球对赤道上的物体的万有引力, N表示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
27、以有 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只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此时地球转动的角速度为,有 联立、三式可得,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总结】当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时,是一种物体、地球之间接触与脱离的临界状态,地球对物体的支持力为零,只有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只要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列式求解即可。 例6: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火和地球质量地之比火地=p,火星的半径火和地球半径地之比火地=q,那么离火星表面火高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球表面地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等于多少?【审题】解题时要明确以下二点:一、因为已知火星的质量火和地球质量地之比火地=p以及火星的半径火和地球半径地之
28、比火地=q,故可以运用比例法进行求解。二、所求的是离火星表面火高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球表面地高处的重力加速度之比,而不是火星表面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解析】 物体的重力来自万有引力,所以离火星表面火高处:m=G火m/(火)2=。离地对表面地高处:m=G地m/(地)2,=/=P/q2【总结】 由于引力定律公式中只有乘法与除法,故可以运用比例法进行求解。对星球表面上空某处的重力加速度公式,也可以这样理解:g和星球质量成正比和该处到球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4、必须区别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不同对于天体质量的测量,常常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观测天体的运行周期T和轨道半径r(必须明确天体
29、的运行周期T和轨道半径r是研究卫星问题中的两个关键物理量),把天体或卫星的椭圆轨道运动近似视为匀速圆周运动,然后求解。但是必须区别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不同。所谓中心天体是指位于圆周轨道中心的天体,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大的天体;如,恒星、行星等等。所谓环绕天体是指绕着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者卫星以及人造卫星,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小的天体或卫星。此种方法只能用来测定中心天体的质量,而无法用来测定环绕天体的质量。这是解题时必须注意的。(1)根据天体表面上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由天体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和天体的半径求天体的质量,其公式推证过程是:由mg=G 得 .(式中M、g、R分
30、别表示天体的质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天体的半径)(2)根据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若已知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卫星的运行周期T、角速度或线速度v,可求得中心天体的质量为例7:已知引力常量G和以下各组数据,能够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A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B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和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C 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处绕行的速度与周期D 若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已知地球的半径与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审题】此题中的目的是求解地球的质量,其关键在于题中所给四个情景中“地球”
31、是否是一个中心天体若地球是一个中心天体,则可在题中所给的四个情景中找到以地球为中心天体、以月球或卫星为运环绕天体的系统,再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联合求解。此外,还要注意到每一个选项中给定的两个物理量能否用得上,只有做好这样的分析判断之后,解题才能事半功倍。解此题关键是要把式中各字母的含义弄清楚,要区分天体半径和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解析】 对A选项。此选项之中“地球绕太阳运转”,给定的条件是”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显然此处的”中心天体”是太阳而非地球,地球是一个”环绕天体”, 而已知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地球的轨道半径,只能求出太阳的质量,因此无
32、法计算出地球的质量。故A选项错误.对B选项。在此选项中,月球绕地球运转,月球是“环绕天体”,而地球是“中心天体”,且已知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T和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r,由万有引力定律与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可得,故有地球质量为M= ,显然,式中的各量均为已知量,即地球质量由此式可计算出来。故B选项正确。对C选项。在此项中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天体“,而地球则是中心天体,又已知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v和运动周期T,由万有引力定律与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可得 和,又因为此人造地球卫星是”近地“卫星,则hR,可视为h0,必有R+hR,则以上两式可分别化为- 和-,又由于v=,代入式(当然也可以代入式)可得,地球
33、的质量为M=。显然此式中的量均为已知。即可由此式计算出地球质量。故C选项正确。对D选项。可以运用虚拟物体法计算地球的质量。假设有一个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对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可得:,则M=。其中的g为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R为地球半径,均为已知,可以由此计算出地球质量。故D选项正确。【总结】 对于天体的质量是通过测量计算得到的,而不是通过称量获得。首先要明确,这种方法只能用来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而不能计算“环绕天体”的质量。其次还必须明确利用题中所给的天文数据能否计算出被测天体的质量。只有满足这两方面面的要求,才可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计算求得天体的质量。5、必须区别卫星的运行
34、速度与发射速度的不同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由可得v=,这个速度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稳定运行的速度。其大小仅随轨道半径r的增大而减小,与卫星的质量、形状等因素无关。只要卫星能运行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其运行的速度就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 v=,此式是人造地球卫星稳定运行速度的决定公式。人造地球卫星在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过程中必须克服地球引力做功,从而增大了卫星的引力势能,故要将卫星发射到距地球越远的轨道,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就越多,在地面上需要的发射速度就要越大。其发射速度的具体数值由预定轨道的高度决定,在第一宇宙速度(7.9 km/s)和第二宇宙速度
35、(11. 2 km/s)之间取值。要明确三个宇宙速度均指发射速度。而第一宇宙速度(7.9 km/s)既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又是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人造地球卫星的三个发射速度分别是: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7.9千米秒;(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11.2千米秒;(卫星挣脱地球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16.7千米秒。(卫星挣脱太阳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例8:1999年5月10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箭双星”,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验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离地面高870km的轨道。这颗卫星的运行速度为( )A、7.9km/s B、11
36、.2 km/sC、7.4 km/s D、3.1 km/s【审题】 题目中叙述的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与“运行”,考查的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物理意义。此题给出的四个速度中有三个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只要明确这三个特殊速度的物理意义,此题求解也就十分容易。此题可有两种不同的解法,一是,根据题中的三个特殊速度而作出判断;二是根据题中给出的卫星高度h870km和其他的常量计算出此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即可选出正确答案。【解析】(方法一)判断选定法对选项A,v7.9km/s的速度是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速度。以此速度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会以v7.9km/s的速度环绕地球低轨道运行
37、。其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即rR地,不会处在h=870km的轨道上。故A选项错误。对选项B,v=11.2km/s是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是发射速度,以此速度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范围,飞到距地球的“无限远处”(在理论上此卫星的轨道半径r=,其绕地球运行速度v=0),不会稳定运行在h =870km的轨道上,故B选项错误。对选项C,v=7.4km/s7.9km/s(第一宇宙速度),则肯定是卫星的运行速度。但是否以此速度运行的卫星就一定处在h=870km的轨道上?还要计算判定。然而,由于又在“D选项中”有v=3.1km/s是地球同步卫星运行速度,而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是36000km而不
38、是870km。故运用排除法即可得知C选项正确。对选项D,v=3.1km/s必然是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而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是距地球赤道地面36000km ,而不是870km。故D选项错误。(方法二)计算选定法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提供了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力,故得,则有v=,代入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地球质量M=5.981024Kg,地球半径R=6400km和卫星的轨道高度h870km。可得v=7.4km/s,即此卫星的运行速度为7.4km/s。故C选项正确。【总结】 以上两种方法相比,显然是前一种“判断选定法”更为简捷方便,但是要熟知题中给的各个速度的含义,只要排除不合理的
39、答案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如果要运用计算选定法,则需要进行繁杂的数值计算,稍有不慎不仅会影响解题速度甚至还会导致错误。故而注重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十分重要。6、必须区别由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构成的三个等量关系式的不同针对天体(行星,卫星)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问题(包括线速度、周期、高度 ),可以看作匀速圆周运动,从而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这类“天上”的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仅由万有引力提供。对于地面物体,其重力由万有引力产生,若忽略随地球自转的影响,则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 “天上”的物体(如行星、卫星)与地面上的物体虽然遵守相同的牛顿力学定律,但也有本质的区别,通常在解决卫星问题时要特别注重以下
40、三个等量关系:若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GMm/r2 =ma向 若重力提供向心力, 则有 mg= ma向 若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则有 GMm/r2 =mg 以上三式不仅表现形式有异,而且其物理意义更是各有不同,必须注意区别辨析。同时因向心加速度a向又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如a向 =v2/r =2r= 42 r/T2 则可以得以下几组公式:(1)由 GMm/r2 =ma向得GMm/r2ma向a向GM/r2a向r2。GMm/r2 =m v2/rv =v/GMm/r2 =m2r=/GMm/r2=m4T 2 r/T2T=2 T对于以上各式,“中心天体”(如地球)一定,则其质量M是一定的。因此“环绕天体
41、”(卫星)绕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向、运行速度v、运行角速度、运行周期T仅与距离r有关。即以上各量仅由距离r即可得出,故以上各式可称之为 “决定式”。这组决定式适应于用 “G、M、r”表示待求物理量的题目。(2)由 mg= ma向可得mg= ma向a向gmg= m v2/rv=vmg= m2r=/mg= m42 r/T2 T=2T以上各式之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如卫星)的运行速度v、角速度 、周期T由距离r和重力加速度g共同决定。其中的“g“也是一个随距离r而变化的变量,而不能认为是一个恒量。这组公式是由GMm/r2 =mg的代换关系得到的,一般适应于已知“g、r”而不知“G、M”
42、的题目。(3)由GMm/r2 =mg 得,对于地面上的物体可由r=Ro (Ro为地球半径),g=go(go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若忽略地球自转,则有GMm/ R2o =m go。即GM= go R2o此即所谓的“黄金代换”,可用来作为“G、M”与“go 、Ro”之间的等量代换。-这一关系在解题中经常用到。例9:(200年五市区联考)设有两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之比为m1:m2 :,其运行轨道半径之比为: :,试求此两颗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之比,角速度之比,周期之比,向心加速度之比。【审题】根据此题要求求解的四个“比”值,其给定的已知条件中的“m1:m2 :”是无用的“干扰项”,只须运用已知条件“
43、: :”即可求解,但是必须注意所用公式。因为只是已知两颗卫星的轨道半径的比例关系,故而求解时也只能选用上面(1)中的“决定式”,而不能选用(2)中的公式。【解析】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等于地球的万有引力,由引向可得,GMm/r2 =m v2/r,则v =所以,。如果此处运用了v=,而认为v,则可得到,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对于这两颗卫星而言其公式v=中的“g”是不同的。因为GMm/r2 =m2r,有=,故,;如果此处运用公式=而认为/,则可得,显然也是错误的。其原因仍是忘掉了式中“g” 的不同。因为GMm/r2 =m42 r/T2,则,T=2,故有。如果此处运用了T=2而认为
44、T,则得,显然也是错误的。其原因仍是忘掉了式中“g” 的不同。图GMm/r2ma向,则a向GM/r2故有,。如果此处运用了a向g而认为a向轨道半径无关,则得,必然错误,其原因仍是忘掉了式中“g”的不同。【总结】在求解天体(如,行星、卫星等)的圆周运动时,由于圆周运动的特点以及“黄金代换”关系(GMgo R2o)的存在,会使得圆周运动中的同一个物理量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式。如,对于线速度就有v =、v=、r、2r等多种形式。在解题时除了要明确这些公式的不同意义和不同条件之外,还必须依据题意有针对性的选取运用,同时还必须牢记“黄金代换”关系式GMgo R2o的重要性。7、必须区别赤道轨道卫星、极地
45、轨道卫星与一般轨道卫星的不同人造地球卫星从轨道取向上一般分为三类:赤道轨道、极地轨道和一般轨道。所谓赤道轨道卫星,是指这种卫星的轨道处在地球赤道的平面之内,卫星距赤道地面具有特定的高度,其运行速度由公式 v =可求得。而在实际当中只有处在36000km高空的赤道轨道上,且只有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的卫星才能与地球相对静止,称之为“同步卫星”,如图4-7所示。如果其转向与地球自转反向,则就不能称之为“同步卫星”了。另外,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为了节省能量,其发射地点应尽量靠近赤道,以借助地球的自转线速度。地球同步卫星具有“轨道不偏不倚”、“高度不高不低”、 “速度不快不慢”的六不特性。如图4-7所示
46、。所谓极地轨道卫星,是指卫星的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其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接近90度。卫星可在极地附近通过,故又称为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如图4-7所示.这种卫星由于与地球之间有相对运动,可以观测,拍摄地球上任一部位的空中,地面的资料。1999年5月10日我国”一箭双星”发射的”风云一号”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的”风云一号”就是这种极地轨道卫星。 所谓一般轨道卫星是指轨道平面不与某一经线平面重合(赤道平面除外)的人造地球卫星。 以上三种轨道卫星共同特点是轨道中心必须与地心重合,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同心圆”.,没有与地球经线圈共面的轨道(赤道平面除外)。例10: (2000年全国春季高考)可以发射一颗这样的人造地球卫星,使其圆轨道( ) A 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纬度线(赤道除外)是共面的同心圆 B 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经度线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