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微波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76503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5.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邮电大学微波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京邮电大学微波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邮电大学微波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邮电大学微波实验报告.doc(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微波仿真实验报告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日 期: 2013年6月9日 *.目录实验二 分支线匹配器3一、实验目的3二、实验原理3三、实验内容3四、实验步骤3l单枝节匹配器3l双枝节匹配器9五、实验结果分析14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4实验三 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15一、实验目的15二、实验原理15三、实验内容17四、实验步骤18五、实验结果分析29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1实验六 功率分配器32一、实验目的32二、实验原理32三、实验内容33四、实验步骤34五、实验结果分析41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41实验心得与体会43实验二 分支线匹配

2、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支节匹配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微带线的基本概念和元件模型。3掌握微带分支线匹配器的设计与仿真。二、实验原理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jB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个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

3、达到匹配(但是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三、实验内容已知:输入阻抗 =75 负载阻抗 =(64+j35) 特性阻抗 =75 介质基片 =2.55,H=1mm,导体厚度T远小于介质基片厚度H。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值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四、实验步骤l 单枝节匹配器1建立新项目,确定项目中心频率为2GHz。根据实验内容中的要求计算出各参量,写入OUTPUT EQUATION。如下图所示。

4、其中参数说明如下:zl:负载阻抗z0:特征阻抗z1:归一化负载阻抗T1:负载处的反射系数(在圆图上即为负载阻抗)zin:输入阻抗zin1:归一化输入阻抗Tin:输入阻抗对应的反射系数(在圆图上即为输入阻抗)Rj:大圆Rp:1+jx圆R:负载阻抗处等反射系数圆2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Y-Smith导纳圆图上。如上图所示,Tin为归一化输入阻抗(圆心匹配点),T1为负载阻抗(图中最上方的点)。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以及分支线的长度l所对应的电长度,根据d和l的电长度、介质基片的、H、特性阻抗、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此处应该注意

5、电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360对应二分之一波长)。如图,先从负载阻抗处沿等反射系数圆顺时针旋转至1+jx圆上。转过的电长度:93.31-(-104.8)/360*0.5=0.275 d/=0.275然后由1+jx圆上沿电导圆旋转至阻抗匹配点,这时应读出电纳的变化值,如下图所示:可见电纳变化为0.528041。找出圆图上b=-0.528041的点,由圆图上的最左点(短路点)沿等反射系数圆顺时针旋转至该点,读出旋转的角度。如图,转过的电长度:(180-55.7)/360*0.5=0.173 l/=0.173根据转过的角度和介质基片的、H、特性阻抗、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如图所

6、示: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注意微带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其中,MLSC代表单短截线,MLIN中ID=TL2者代表单短截线距负载的距离。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调谐之前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7调谐分支线的长度l以及与负载的距离d。只调节长度,范围为,调谐后使输入端口的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2GHz处最低。调谐之后的原理图和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l 双枝节匹

7、配器1建立新项目,确定项目中心频率为2GHz。根据实验内容中的要求计算出各参量,写入OUTPUT EQUATION。如下图所示。其中参数说明如下:参数说明:zl:负载阻抗z0:特征阻抗z1:归一化负载阻抗T1:负载处的反射系数(在圆图上即为负载阻抗)Tl:负载阻抗沿等反射系数圆顺时针旋转电长度后得到的阻抗zin:输入阻抗zin1:归一化输入阻抗Tin:输入阻抗对应的反射系数(在圆图上即为输入阻抗)Rj:大圆Rp:1+jx圆R:负载阻抗处等反射系数圆Rf:旋转/8后的辅助圆Rd:过负载阻抗的电阻圆2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Y-Smith导纳圆图上。如下图所示,归一化负载阻抗为T

8、1,将其沿等反射系数圆顺时针旋转电长度后得到的阻抗为Tl。归一化输入阻抗等于0,位于圆图中心匹配点。3设计双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的长度、所对应的电长度,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如图,先从Tl处(此Tl已是归一化负载阻抗T1沿等反射系数圆顺时针旋转电长度后得到的阻抗)沿等电导圆旋转至由1+jx圆逆时针旋转/8后得到的辅助圆上。电导的变化值:Y1=1.98747-0.463125=1.524再将辅助圆以及圆上的该点顺时针旋转/8,回到1+jx圆上。再从该点(图中最上方点)沿电导圆旋转到圆心阻抗匹配点。电导的变化值:Y2=0-(-2.17245)= 2.17245将Y1和Y

9、2对应的电导圆与大圆的交点在圆图上标出。从开路点沿等反射系数圆顺时针旋转至此二点,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看出转过的角度分别为:113.4、130.6。根据转过的角度和介质基片的、H、特性阻抗、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如图所示: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注意微带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其中,MLEF代表开路线,MLIN中ID=TL2者代表单短截线距负载的距离。双支节网络分支线

10、与负载的距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调谐之前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7调谐分支线的长度、。只调节长度,范围为,调谐后使输入端口的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2GHz处最低。调谐之后的原理图和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五、实验结果分析从实验中可以看出,调谐是电路设计的一个重要步骤。在调谐之前,由于在Smith圆图上标点时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等原因,中心频率可能会有所偏移,双枝节匹配时偏移比较明显。调谐的原因在于:理论和实际可能存在差距。在调谐过后,中心频率达到理想值,在实际中会有比较好的性能。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这个实验包括单枝节和双枝节匹配

11、两部分,设计方法和我们在做微波习题时所用方法相似。但是用的是导纳圆图。由于对期中以前的知识遗忘较多,而且本来对导纳圆图和阻抗原图之间的关系等等不熟悉,刚开始时花费了很多时间研读实验教材、回想以前做题的步骤。而且由于疏忽,误以为圆图最左方点为开路点,第一次得出的图不正确。后来改正了错误(将开路线改为了短截线),得到了正确的结果。2、对于如何在圆图上画出负载阻抗点、输入阻抗点,开始时我直接画Rl、Rin,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史密斯圆图上的坐标是反射系数,要标阻抗点需要将其先转化成对应的反射系数。这样才正确地画出了各点。关于如何画反射系数圆、电阻圆等,也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不过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12、我们逐渐熟悉了Microwave Office的使用及微波电路设计方法。实验三 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节和多节四分之一波长变阻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单节和多节变阻器工作带宽与反射系数的关系。3掌握单节和多节四分之一波长变阻器的设计与仿真。二、实验原理1、单节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是一种阻抗变换元件,它可用于负载阻抗或信号源内阻与传输线的匹配,以保证最大功率的传输;此外,在微带电路中,将两不同特性阻抗的微带线连接在一起时为了避免线间反射,也应在两者之间加四分之一波长变阻器。(1)负载阻抗为纯电阻假设主传输线特性阻抗为,但是,则可以在与主传输线之间接入一段特

13、性阻抗为的四分之一波长的传输线,使得该线段输入参考面的输入阻抗与主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这样就实现了匹配。根据传输线理论得:。由于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均为实数,所以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一般用来匹配电阻性负载。显然,线段只能对频率得到理想匹配。当频率变化时,匹配将被破坏,主传输线上的反射系数将增大。当时,主传输线在任意频率下反射系数的模为: (*)定义下列公式为变阻器的中心频率和相对带宽: 式中,和分别为频带的上下边界, 为中心频率,为相对带宽。假设为可容许的最大反射系数幅值,当时,代入式*中得: (*)由于*式中的响应在中心频率处是对称的,变阻器的相对带宽近似变为:再将式*代入上式得: 另外对

14、应于频率(对应)的相位为:,因此也可表示为:=(2)负载阻抗为复数我们知道实现匹配之前线上会存在驻波。在电压波腹和波节位置的输入阻抗为纯电阻,他们分别是,其中为驻波比。这时可以把电压波节处的输入阻抗作为等效负载阻抗,即:而将变换器接在电压波节位置(离负载处),也可把电压波腹的输入阻抗作为等效负载阻抗,求得而将变换器接在电压波腹处(离负载处)。2、多节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单节四分之一波长变阻器是一种简单而有用的电路,其缺点是频带太窄。为了获得较宽的频带,可以采用双节或多节阻抗变换器。如下图所示,图中显示了N节阻抗变换器,为各节的特性阻抗,为负载阻抗,并假设,每节点长度均为,l为在中心频率处四分

15、之一波长。设计多节四分之一波长变阻器时,通常采用二项式(最平坦)相应和切比雪夫(等波纹)响应。两种设计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二项式阻抗变换器具有最平坦的通带特性,而工作带宽较切比雪夫变换器窄;与二项式阻抗变换器相比,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是以通带内的波纹为代价而得到最佳带宽的。(1)二项式多节阻抗变换器二项式多节阻抗变换器的近似设计公式: 式中,下面讨论二项式变阻器的带宽:(2)切比雪夫多节阻抗变换器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的设计方法是:使它的反射系数的模随按切比雪夫多项式变化。附录6中给出了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的设计表格,其中R为阻抗比,n为节数。注意表中给出的是驻波比,带内最大驻波比与反射系数的模的关

16、系为:。当阻抗比和相对带宽一定时,节数越多,带内最大的驻波比越小;同理当阻抗比R和带内最大的驻波比一定时,变阻器的带宽越宽,所需节数越多。三、实验内容(1)已知:负载阻抗为纯电阻=150,中心频率=3,主传输线特性阻抗=50,介质基片=4.6,厚度H=1mm,最大反射系数模不应超过0.1,设计1、2、3节二项式变阻器以及3节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在给定的反射系数条件下比较它们的工作带宽,要求用微带线形式实现。(2)已知负载阻抗为复数:=(85-j45),中心频率=3,主传输线特性阻抗=50,在电压驻波波腹或波节处利用单节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设计微带线变阻器,微带线介质参数同上。四、实验步骤(

17、1)对于纯电阻负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单节和多节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及相对带宽。特性阻抗:单节:二节: 解得: 三节: 解得: 相对带宽:单节:二节: 三节:(2)根据各节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每段变阻器的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在中心频率),即,为对应频率处微带线的等效波长。计算结果如下:一节:Z0=50 Z1=86.61Z L W50 13.25 1.89986.61 13.83 0.6279150 14.31 0.1029二节:Z0=50 Z1=65.8 Z2=113.96 Z3=150Z L W50 13.25 1.89965.8 13.55 1.153

18、113.96 14.1 0.287150 14.31 0.1029三节:Z0=50 Z1=57.36 Z2=86.60 Z3=130.75 Z4=150Z L W50 13.254 1.896857.36 13.4 1.494686.60 13.83 0.628130.75 14.216 0.17822150 14.314 0.10292(3)对于复数负载,根据负载阻抗、特性阻抗,计算归一化负载阻抗和反射系数,将负载反射系数标在Smith圆图上,从负载点沿等驻波系数圆向源方向旋转,与Smith圆图左半实轴交点,即电压驻波波节处,旋转过的电长度为,计算变换器的特性阻抗;向源方向旋转与Smith圆

19、图右半实轴交点,即电压驻波波节处,旋转过的电长度为,计算变换器的特性阻抗。在OUTPUT EQUATION中输入以下公式:其中TL为负载反射系数,T为过此点的等反射系数圆。标在圆图上如下图所示。分别从负载处沿等反射系数圆旋转到电压波节和波腹点,即圆图最左和最右方的两个点。转过的电长度和对应的角度分别为:180-33.69=146.31、360-33.69=326.31。然后可以从下图中读出二者的归一化阻抗值(即实轴上两点的归一化阻抗),即我们现在要匹配的负载:反归一化得:=0.427*50=21.35 =2.3368*50=116.84。利用R和,代入单节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的公式中,可得: (

20、4)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以及对应电长度为、的微带线长度。如上图所示,对于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将算出的特性阻抗、和90度的电长度输入TXLINE中进行计算。对于电长度为、的微带线,将电长度、和50的特性阻抗输入TXLINE中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下:电压驻波波节处的一组解:Z deg W L50 90 1.8986 13.25432.67 90 3.637 12.8350 73.155 1.8986 10.773电压驻波波腹点处的一组解:Z deg W L50 90 1.8986 13.25476.43 90 0.84186 13.70650 163.

21、155 1.8986 24.027(第一行为第一节微带线,只是为了提供与的接口;第二行为四分之一波长变换器,其电长度为90度,特性阻抗是根据公式计算所得;第三行为第三节微带线,目的是将复数负载转化为实数负载,因此电长度为在Smith圆图上转过的电长度,特性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同。)(5)在Microwave Office下完成单节变阻器、二项式多节变阻器原理图,要考虑微带线的不均匀性,选择适当的模型,如微带线阻抗跳变点处。如图所示,分别为单节、二项式二节、二项式三节变阻器、复数负载时的单节变阻器原理图:单节:二节二项式:三节二项式:单节复数负载:(6)在Proj下添加图,测量反射系数。分别

22、测量结果如下(调谐前):单节:二项式二节:二项式三节:单节复数负载:(7)调谐各微带线的长度。只调节长度,范围为,调谐后使输入端口的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3GHz处最低。调谐之后的原理图和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单节:二节二项式:三节二项式:复数负载:dB图:幅度图:(8)对于纯电阻负载,上述指标不变,采用3节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重新设计上述阻抗变换器,利用求出带内容许的最大驻波比,查阅附录6,确定其相对带宽和特性阻抗。计算得阻抗比=3,=1.22。查带内驻波比和R与的关系表,得相对带宽为1。又根据与R查各节归一化特性阻抗表,得,=2.400。反归一化得:,。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利用TXLINE计算

23、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得到的结果如下:Z W L50 1.8986 13.25462.494 1.2742 13.49286.6 0.62807 13.83120 0.24181 14.147150 0.10292 14.314画出原理图如下:其中中间三段分别为、。测量得反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如下:调谐各微带线的长度。只调节长度,范围为,调谐后使输入端口的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3GHz处最低。调谐之后的原理图和测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五、实验结果分析在做完整个试验后,将原理图移到同一个工程中,并仿真,以便进行对比。所得结果如下图所示:原理图:测量结果(幅度图):由图中可见,随着变阻器节数的增加,处

24、带宽逐渐增加,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同。比较二项式变阻器与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的通带特性可发现,二项式阻抗变换器具有最平坦的通带特性,而工作带宽较切比雪夫变换器窄;与二项式阻抗变换器相比,切比雪夫阻抗变换器是以通带内的波纹为代价而得到最佳带宽的,因此带内平坦度不如二项式变阻器。测量结果dB图如下: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这个实验包括的内容较多,做起来也有一点难度。例如负载为复数时的二项式变阻器,需要先将复数负载利用一段传输线转化为实数负载,刚开始时我就没有太明白。后来仔细看书、与同学讨论后才理解了原理,在此基础上很快做出来了。2、第一次做时我分别建了多个工程,实现单节、二三节二项式、三节

25、切比雪夫变阻器。后来发现这样做不利于比较变阻器的带宽以及平坦特性等,因此将它们都挪到了一个原理图中,测量结果画在同一张图里。这样能够比较清楚地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实验六 功率分配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功率分配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2掌握微带线功率分配器的设计与仿真。二、实验原理功分器是一种功率分配元件,它是将输入功率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几路功率,当然也可以将几路功率合成,而成为功率合成元件。在电路中常用到微带功分器。图中为两路微带线功分器。对功分器的要求是:两端口的功率按一定比例分配,并且两端口之间互相隔离。当两个输出端口接匹配负载时,输入端口无反射。功分器的技术指标为:功分比、插入损耗和隔离度

26、。如图所示,当1端口输入功率时,2端口和3端口的输出功率分别为和,如果功分比为,则(或);当1端口接匹配负载时,2端口到3端口(或3端口到2端口)的传输系数表示功分器的隔离度;当3端口(或2端口)接匹配负载时,1端口到2端口(或3端口)的传输系数为功分器的插入损耗。在图中,功率从1端口输入,分为两路,经过一段四分之一波长的微带线传输后,到达2端口和3端口。1端口的特性阻抗为,1到2端口、1到3端口的微带线特性阻抗分别为、,线长为。、分别为从2端口、3端口向负载看过去的阻抗。R为2端口、3端口之间的隔离电阻。下面确定、的计算式。如图所示,1端口的输入功率为,2端口、3端口的输出功率分别为和,对应

27、的电压为和。根据对功分器的要求,则有:为了使在正常工作时,隔离电阻R上不流过电流,则,于是得。若取,则。因为两路微带线长为,故在1端口处的输入阻抗为 为使1端口无反射,两路微带线在1端口处的总输入阻抗应等于1端口的特性阻抗,即若电路无损耗,则式中,为1端口处的电压。所以下面确定隔离电阻R的计算式。跨接在2端口和3端口之间的电阻R,是为了得到2端口与3端口之间互相隔离的作用。当信号从1端口输入,2端口、3端口接负载电阻、时,2、3两端口等电位,故电阻R没有电流流过相当于R不起作用;而当2端口或3端口的外接负载不等于或时负载有反射,这是为使2、3两端口彼此隔离,R必须有确定的值,经计算:如图所示,

28、微带线功分器输出端的特性阻抗与输入端相同,因此2端口、3端口的特性阻抗都是。为了匹配需要,在2端口与之间加一段特性阻抗为,电长度为的阻抗变换段,在3端口与之间加一段特性阻抗为,电长度为的阻抗变换段,、分别为 图中两路微带线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取24带条宽度。这样可使跨接在两微带线之间的电阻R的寄生效应尽量减小。三、实验内容设计仿真一个两路微带线功分器。已知:端口特性阻抗,功分比,介质基片为:=4.6,H=1mm。指标如下:当中心频率2GHz,相对带宽20%时,(1)两输出端口的功分比()为1.4951.505;(2)两输出端口的隔离度(20lg|)不小于25dB。四、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

29、条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的值。将公式输入到OUTPUT EQUATION中进行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2)利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建立一个新项目,选择单位和项目频率1.82.2GHz。如图,将上一步算得的特性阻抗输入到TXLINE中,进行计算。电长度为90度,中心频率2GHz。计算结果如下:Z L WZ0 50 19.972 1.8825Z02 87.49 20.83 0.60619Z03 58.33 20.213 1.437Z04 55.33 20.13 1.5806Z05 45.18 19.818 2.2223R 102.1 21.034 0.40021设Y是Z02和Z0

30、3的长度,X1、X2分别为Z02、Z03连接线的长度,则有X1+Y=20.83,X2+Y=20.213。又设A和B是连接隔离电阻的微带线长度。假设电阻长为3mm,则A取(X1+X2-3)/2,且有A+B+3=X1+X2(电阻的长度R加两段微带线的总长度与、两路微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这些约束关系需写到GLOBAL DEFINATION中。如下图所示。(3)输入原理图。用两段微带线与电阻R的两端相连接,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R一致,及其宽度由R确定,长度可以调整。上述约束关系也需写到原理图中,便于调谐时使用。原理图如下:(4)添加测量,测量输入端口到两个输出端口的传输系数(|,|)以及隔离度|。

31、(5)仿真分析,观察端口S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调谐前测量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明显不满足要求。实验要求中心频率在2GHz,在1.82.2GHz时满足隔离度不小于25dB,功分比为1.4951.505(换算成dB后有:20lg|-20lg|为1.7461.775)。但此时中心频率偏离了2GHz,且1.8GHz时明显小于25dB。上面的两条横线之间的距离,即20lg|-20lg|=-2.288-(-4.078)=1.791.775,也不满足要求。(6)调谐电路元件参数,选择调谐变量,调整变量的数值,在图上观察功分比和隔离度的变化,选择最佳值。如图所示,将电阻的长度R加两段微带线的总长度与、两路微带

32、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即A+B+3=X1+X2等约束关系写到原理图中。调节Y、A、的值。图中所示为调谐之后的结果。这时测量得出的反射系数dB图如下:可见此时中心频率在2GHz,在1.82.2GHz频率范围内隔离度大约在25dB以上。上面的两条横线之间的距离,即20lg|-20lg|=-2.339-(-4.111)=1.772,因此功分比也满足要求。(7)当功分比=1时,上述功分器变为等分功分器,它将输入功率分为相等的两路,两个输出端口的功率理论上相等,重新设计上述实验。在OUTPUT EQUATION中,将k改为1,其余不变,计算结果如下图:由计算结果可见,Z04和Z05特征阻抗为50,与端口

33、的阻抗值相同,这时不再需要用来与端口匹配的两条微带线。用TXLINE计算相应微带线的长度及宽度,如下:Z L WZ0 50 19.972 1.8825Z02 70.71 20.515 0.98629Z03 70.71 20.515 0.98629Z04 50 19.972 1.8825Z05 50 19.972 1.8825R 100 21.007 0.42472在GLOBAL EQUATION中输入约束条件,如下图所示:输入原理图。由之前的分析可知,不需要最右边的两条微带线,其余结构与第一个功分器相同。将计算出的长度和宽度输到对应位置。如下图所示:添加测量,测量输入端口到两个输出端口的传输系

34、数(|,|)以及隔离度|。仿真分析,观察端口S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下图所示,可见虽然功分比满足,但中心频率偏离了2GHz,且1.8GHz时明显小于25dB。调谐电路元件参数,选择调谐变量,调整变量的数值,在图上观察功分比和隔离度的变化,选择最佳值。如图,仍要求电阻的长度R加两段微带线的总长度与、两路微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即A+B+3=X1+X2。调节Y、A、的值。图中所示为调谐之后的结果。这时测量得出的反射系数dB图如下:可见此时中心频率在2GHz,在1.82.2GHz频率范围内隔离度大约在25dB以上。上面的两条横线距离较小,因此功分比也基本满足要求。五、实验结果分析调谐前后电路性能

35、指标变化较大。调谐前中心频率、隔离度、带宽、功分比等不满足性能要求,但经过调谐后基本满足性能指标。调谐过程中Y的变化对中心频率和隔离度的影响较大,而、的长度值会分别影响端口2、3的反射系数,从而影响功分比。A(即连接电阻的两端微带线的长度)的变化对隔离度和功分比影响都不大。=1.5时和=1时根据公式算出的元件参数值是不同的。在=1时,、的值相等,、的值相等且等于50。因此在电路结构上,这时不再需要用来与端口匹配的两条微带线,其余结构都是类似的。性能指标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功分比上。对=1.5来讲,两输出端口的功分比大约为1.5;而等分功分器中两端口输出功率几乎相等。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

36、、这个实验更加灵活一些。由于做实验时还没学过功分器,对原理不甚了解,所以画原理图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需要自己设定Y值等,刚开始时都不是很理解,通过向做过的同学请教,最后还是画出了原理图,得到了基本正确的结果。2、这个实验的调谐比较困难。调节Y值可以比较容易地调整中心频率,但是、的长度值对端口2、3的反射系数影响并不大。在=1.5的情况下,一开始功分比就太大,不满足要求,调节、的长度值后仍然偏大。我不得不扩大了调谐的范围,并且结合Y和A进行调整,才勉强使功分比进入了允许的范围。但是这时隔离度有下降,几乎不到25dB了。而在=1.5的情况下,本来功分比是1,但在调节Y后功分比不再是1了,之后

37、再调节、的长度才勉强使其回到1,可能是因为调谐后使两路不对称了。调谐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经验,不懂得如何协调各个参数,也进一步说明理论设计的电路与实际可能是有区别的。实验心得与体会这次微波实验虽然只有3个小实验,时间也很短暂,但是我得到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刚开始做实验时,对于期中考试之前所学的知识大部分已经记不清了,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回想起了阻抗匹配的各种方法、步骤,对微波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同时我们将理论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加深了对各种匹配方法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2、 在实验中我们掌握了各种微波器件的设计方法,并且在仿真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Microwave Office这一仿真软件的运用,这对于我们今后更深入地学习有关知识或从事微波设计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3、 在仿真和设计的过程中,调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使我认识到理论和实际是有差别的,并不是算出来的长度、宽度就可以直接应用,而是需要仿真、调谐,才能最后确定最佳值,应用到实际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