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单元限时集训(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周天子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天子此举有利于()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 D加强文化认同D本题考查西周借助神秘色彩强化文化认同。通过题干可知经过周天子改造之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说明周天子在弱化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述及的是周天子对商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没有提及尊卑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经过周天子改造之后的“
2、神”成为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反映出周天子此举的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各个部族对周天子的认同,故D项正确。2西周建立以后分封诸侯,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诸侯国国君谥号都称“公”甚至称“王”。这一现象反映出()A政治分封制度等级森严B社会嫡庶差异明显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D“礼崩乐坏”有助于社会转型D本题考查分封制瓦解的影响。题干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诸侯国国君谥号称“公”甚至称“王”的现象,这显然破坏了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并非完全按嫡庶标准划分,且材料未涉及嫡庶差异,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
3、秦朝,故C项错误;“礼崩乐坏”意味着西周政治制度遭到破坏,这促进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3战国中期,诸侯国的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的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频繁的变革阻碍了社会发展B经济发展推动了官僚制度改革C专制集权制度已出现雏形D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专制集权制度雏形的出现。材料“诸侯国的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说明分封制趋于瓦解,材料“诸侯国的国君已普遍用玺、符
4、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表明君主集权加强,专制集权制度雏形出现,故C项正确。4汉惠帝时期,中央政府在全国各郡和地方封国设置监御史,规定其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王侯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封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本题考查西汉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御史的主要职责是对地方行使监察权,而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对中央官员行使监察权,故A、B两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由材料“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王侯勾结,还要每两
5、年轮换一次”可知,中央通过监御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5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姓名本官身份卫长君外戚卫青建章监、太中大夫、大将军外戚、功臣霍去病骠骑将军外戚、功臣霍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外戚、重臣金日磾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功臣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C本题考查西汉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中“部分侍中”不足以反映大臣间权力制衡,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亲信近臣,
6、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官职,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6(2019德州期中)唐代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二省宰相参加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作出决策。但皇帝经常给一些较低职位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等官衔,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推进决策民主C平抑宰相权力 D平衡二省关系C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国古代的决策本质是一种皇权专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皇帝经常给一些较低职位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等官衔,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
7、了分割二省相权,而非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不是平衡二省关系,而是抑制相权,故D项错误。7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阙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是()A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C本题考查宋代冗官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冗官问题,一职多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但这并不是由五代十国遗留的历史问题导致的,故A项错误;宋代冗官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举取
8、士的进一步扩大,但这仅仅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源,故B项错误;宋代冗官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希望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未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故D项错误。8(2019宁波十校联考)“(元代)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指出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的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 D行省制与御史台B本题考查元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
9、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朝中央官制相似,因此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的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元朝创设的,故排除A、D两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故排除C项。9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发生了科举制建立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的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的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朝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D本题考查明朝科举制度的僵化。题干反映的是生员对科举制及其政治前途的不满,未体现
10、出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科举制的非公正性,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大批的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的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可知,在野派势力处于从属地位,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充当各衙门官员的幕僚”可知,生员对其政治前途感到不满,反映出明朝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D项正确。10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C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
11、制度的强化。根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和“采纳内阁票拟”可知,内阁只具备建议权而不具备决策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相权,故D项错误。11(2019嘉兴一中适应考)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指挥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加强中央对
12、地方的垂直管理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解决废除宰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A本题考查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由材料“地方行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可知,三司分治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以牺牲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代价的,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学决策,且三司分治也并不能确保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故排除C项;废除宰相制度是就中央官制而言的,地方行政并不能解决废除宰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故排除D项。12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13、。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D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事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D项;清朝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说明内阁权力衰落而非加强,故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而非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故排除B项;明初宰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清朝也没有设置宰相职位,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其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
14、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汉114712117唐朝6349672144272010两宋208284821981514明朝792841571961012材料二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西汉咸阳(4)、沛县(7)唐朝长安(38)、咸阳(7)、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两宋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明朝晋江(6)、余姚(3)、湖州(3)注:材料一、二
15、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戚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李俊中国宰相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5分)(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表格信息可
16、以得出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中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宰相籍贯主要分布在咸阳、沛县,唐朝以长安、咸阳、洛阳居多,两宋以开封居多,明朝晋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重心的转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的特殊条件等角度回答。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如:相权不断削弱;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即可。答案(1)特点: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
17、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特权垄断,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为士人的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在政治中心的分布尤为密集。(2)观点一:相权不断削弱。论证:秦朝三公九卿制中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逐渐转到尚书台。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相权弱化。北宋设三司使、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观点二: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论证:汉承秦制,宰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为了抑制丞
18、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位时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康熙帝设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构以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创设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14(2019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
19、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
20、,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答案示例: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开始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