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高中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四单元检测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语文高中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四单元检测 .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单元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共4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功效。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现今在中国大学里学建筑的学
2、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的指标,
3、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广州市近年新建的建筑,有新电视塔,广州人昵称为“小蛮腰”,有大剧院被称为“大磐石”,还有个高层大楼叫“水桶哥”。这些建筑的造
4、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这些高楼铜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可以。从前广州的建筑是以岭南特色而著称的,广东的骑楼、岭南派的花园庭院广东的老建筑有开敞的平面、通透的空间、轻巧的造型以及高天窗、趟栊门、广式廊檐、门楣,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也出现了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兰圃的深廊和白云山庄,从化温泉的内外庭园的结合,这些都是当时广州人引为骄傲而引领了中国的建筑新潮流的,而现在没有人提起了。据说广州还要建十几幢摩天大楼,更多的城市还在攀比着建筑的多、高、大、洋,比着新奇、怪异,殊不知要烧多少钱,要产生多少碳!而从深层次上说,这就是根本不管
5、城市文化了。(选自阮仪三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环境,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B.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无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和天井等,讲究有天有地。C.中国建筑很早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一直倡导的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D.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传统技术和艺术精彩不该被遗忘,中国建筑中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回归。思路解析:C项,“一直”错误,原文中说“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答案:C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6、的一项是()A.中国木结构房屋能抵御地震灾害,与中国人造房子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具有减震功能密切相关。B.从中国的传统民居来看,中国人讲究个人的安居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不同于西方人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C.本文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主要是因为现代中国建筑既缺少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又有被西方文化迷失了方向的可能。D.如今中国各地建造的新公房、居民小区、别墅群等虽然很先进、很科学,但是失去了传统的融洽的邻里关系。思路解析:D项,“虽然很先进、很科学”表肯定语气,与原文中的“似乎很先进、很科学”不符。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建筑要有城市文化,广州改革开
7、放初期和近年的建筑就充分凸显了这一理念。B.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厅堂和上海的石库门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C.中国现在的许多建筑讲究新奇、怪异,却很少研究和运用木结构的技术。D.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建筑不仅要有个性特色,还要有传统风格或地方特点。思路解析:A项,“广州”“近年的建筑就充分凸显了这一理念”错误,原文中说“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自然就忽视了城市文化。答案:A二、课内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
8、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
9、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
10、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4.下列对文章第1段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画线句是对选文第1段首句中“多个单独的动物”的对应解说。B.“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表现了科普文形象的语言风格。C.“保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黏菌的细胞起初彼此疏远,互不接触。D.画线句是对“黏菌做着这样的事”中“这样”的完整诠释。思路解析:D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黏菌做着这样的事”中的“这样”应代指“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本项错在“完整”。答案:D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选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例如,黏菌与鲱鱼的比较、人类与蜜蜂的比较
11、。B.“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等描写,体现了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C.作者在文中赞成群体之间的融合,批判过分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人类的警示。D.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作者在文中的见解不是想当然的空论,而是蕴含了科学思想。思路解析:B项不符合文意。“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采用了拟人的方法,不属于“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应为“生动、幽默”。答案:B6.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因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作者于是对于人类的前进持悲观的态度。B.从列举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C.选文以黏菌、鲱鱼以及飞鸟为例,说明了群体在
12、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D.引用齐曼的话,是为了说明人类应该要像其他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思路解析:A项曲解文意。第3段在指出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后,用“然而”一转,以“电路”为喻,说明“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而并非“对于人类的前进持悲观的态度”。答案:A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木德参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华北地区,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说的是华北比较有名的几处名胜。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谣中说的这些文物。20世纪30年代,有
13、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梁思成听到这首歌谣后,对传说中的“应州塔”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他急于知道塔的情况,每天把它挂在嘴上。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系统的建筑史学,中国古代建筑也没有系统的名录,甚至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都还是一个谜。那时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还一个都没有发现,而存世的宋代营造法式还有许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如果真的可以找到一座唐宋之间的辽代木建筑,那会帮助人们抓住中国建筑史中许多重要的关键。看到木塔实物照片后,梁思成更坚定了前往观看木塔的决心。1933年9月4日,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同事刘敦桢、莫宗江及一名仆役,由北京起身来到山西
14、大同。他们的任务是考察大同的善化寺、华严寺、城内钟楼以及东西南三座城楼,然后去应县考察木塔。下了火车后,他们又坐了6个小时的驴车,才到达应县。在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那就是应县木塔。在一篇文章里,梁思成写道:“当我们到达离城大约还有5英里的一个地方的时候,我蓦地看到在我前方山路差不多尽头处,在暗紫色的背景上有一颗闪光的宝石那是在附近的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当我们到达这座有城墙的城市时天已黑了,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城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
15、俯视着城市。”他们不禁叫绝。在后来的文章中,梁思成谈到木塔,还情不自禁地写道:“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一行人在应县住了7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对木塔高度进行了实测。在测量塔刹高度时,梁思成和绘图员莫宗江从顶层南天门爬到塔外。攀上塔顶,他们站在60多米高的塔上,四面空旷,呼呼的大风吹得人心里发毛。塔尖有十几米高,联系
16、塔尖的是8根数百年前造就的铁索。要是站在地面去攀爬塔尖,恐怕常人也感到畏惧,梁思成凭着在学校时练就的臂力,握着铁索,两腿悬空,倒替着双手往塔尖攀去。在测绘过程中,梁思成发现,应县木塔的价值比他想象的大得多。应县木塔建于辽代,高67.13米,约有20层楼高。它那雄伟的身影给梁思成以深深的震撼。1942年至1944年,梁思成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在中国建筑史中收有他们绘制的释迦塔断面图和立面图,塔尖也有了准确高度。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就这样进入了一个建筑史学家的视野之中,确立了它在中国建筑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通过中国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介绍给整个建筑学界。梁思成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
17、这样写道:“佛宫寺释迦木塔在山西应县城内,塔立于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辽清宁二年(1056)建,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山西应县的辽代木塔,说来容易,听来似乎也平淡无奇,值不得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但是从1056年到现在,算起来是整整的877年。古代完全木构的建筑物高到285尺,在中国也就剩下这一座,独一无二的应县佛宫寺塔了。”(节选自长三角,有删改)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从听到民谣到看见实物照片,梁思成愈加坚定前往观看木塔的决心,终于在1933年实地考察了这座辽代建筑。B.从外观上看,应县木塔为红、白、黄三色,远远望去
18、,在群山环抱中,如同暗紫色背景上的一颗闪光的宝石。C.经过对应县木塔实地考察和精细测量,梁思成终于在1944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D.梁思成在测绘过程中,发现应县木塔的价值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这也确立了应县木塔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E.本文通过对梁思成等去山西应县考察木塔的记述,表现了一位著名建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思路解析:B项,“红、白、黄三色”不准确,塔为“红白相间”。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应县木塔因其价值大被梁思成收入中国建筑史一书,从此确立了它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答案:AE8.本文以一首民谣开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思路解析:文章的第1段
19、,作者采用一首民谣,点明了下文写作的重点是梁思成发现辽代木塔,暗示木塔在中国建筑史上的作用,为写梁思成做铺垫。符合这个意思即可。参考答案:交代应县木塔的声名在华北民间广为流传,暗示它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大价值;有助于突出梁思成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深厚的科学素养;为下文写梁思成关注木塔并实地考察做铺垫。9.文中大量引用梁思成自己著作中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思路解析:这是一篇评传,作者要表现传主的思想,写其对中国建筑的热爱,介绍辽代木塔的特点等,都用传主自己著作中的第一手材料,真实而有感染力。参考答案:交代木塔的位置、特点、高度、历史等相关情况,强调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表达梁
20、思成对木塔及其建造者的敬佩之情,突出梁思成对古建筑以及建筑事业的热爱;有助于增强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10.从梁思成身上,可以获得有关科学研究的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回答。(不少于四点)(8分)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答题时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事迹,注意分析的角度。答案:要点(1)关注细节,养成敏锐的科学洞察力;(2)为了科学研究,不怕困难,不畏艰险;(3)求真务实,亲临实地考察;(4)善于著书立说,总结、推介科研成果,为后人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分析略)表达题(共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迁徙
21、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
22、问题,科学家仍在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的故事出现。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思路解析: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文段中指动物规模宏大的迁徙,应该用“波澜壮阔”。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含贬义。随遇而安:能顺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段中说动物是为了环境而迁徙的,在这里应该选用与环境有关的“随遇而安”。宵衣
23、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这里形容科学家的探究,应选用“全力以赴”。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文段中用来修饰故事,应选用“引人入胜”。答案:B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思路解析:“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句式杂糅
24、,可以改为“通过海岸线等参照物”或者“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排除A、D两项。“方向”应用“辨别”,排除C项。答案:B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思路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及语意的提示。上文“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最后的词语是“迁徙”,为了表达连贯,下文开头应有“迁徙”的字眼,后面的字眼要与下文“它们”相关,排除B、D两项。A项,“被遗传给”说法不当。答案:C14.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
25、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思路解析: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先提取句子主干作为一个独立的短句,然后再把其修饰成分转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分句,使原来的长句成为围绕主干的一组句群。参考答案: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它可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补偿和帮助。15.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
26、一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6分)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仿句:,;。思路解析:示例是个比喻句,用扣扣子来比喻人生,强调人生第一步的重要性。在仿写时,也要寻找类似的喻体,并采用“就像一样,如果,剩余的;人生的”的句式。参考答案:就像下棋对弈一样如果某一步走错了剩余的棋子都会难行人生的棋子每一步都不可掉以轻心五、写作(6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要求选好角
27、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作提示从试题形式上来说,采用名言作为材料,属于观点列举型的材料,即题目中提供的材料由对某现象的评论或观点组成。该类型的材料作文,每个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写作角度,如本题就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立意:第一句,第二句,第一、二句的辩证关系。不过,材料中的萧伯纳用了个“却”字,就鲜明地体现了萧伯纳的态度重在第二个观点。尽管命题要求“选好角度”,写第一个虽然也没有“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不是最切合材料的立意,其最佳立意应该是第二个方面。如果用关键词来概
28、括,可以确定为“勇于创新,敢于梦想,成就精彩人生”,因此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立意:(1)面对已然事物,我们应该由果溯因,由现象探索原因,由已知探究未知,从而懂得生活中的道理。(2)面对未然事物,要驰骋想象,敢于大胆假设,勇于带上梦想出发,在寻梦过程中找到通往远方的那条路,让梦想变成现实。(3)科学研究的两个方向:既要脚踏实地,研究现实问题,又要仰望星空,驰骋想象,探索未知领域。例文用梦铺开远方的路 安徽考生前方是一片迷蒙,云雾遮蔽了视线,尘埃隐匿了方向,忘了带上梦踏上征途,只能在昏暗中窥视罅隙中隐约的光明。路,又在何方?梦想是通往远方的铺路石,沿着清晰的方向蜿蜒而去,跨过未来与现实之间的那
29、道阴影,在晦暗中劈开一道亮光,指引迷惘的人踏上漫漫征途。人无志而不立,只有用梦铺开自己人生道路的人才不会迷失自我,才不会任迷雾摆布。萧伯纳梦想从未发生的事情,用梦铺开了一条未来之路。他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达了同行们望尘莫及的远方,只不过是带上了梦的铺路石,因此才有了如今的名垂后世。萧伯纳是智慧的,他不会在沼泽中迷失方向,他为自己的人生铺就了一条大路,梦想就是他的铺路石。这些小小的石子,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当踏着梦的人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还在沼泽中深陷的人们才领悟到铺路石的重要,只是为时已晚,再也追赶不上踏着梦的人。 雪莱说过,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当你在现实的无奈中不断解
30、决眼前的麻烦,不断承受面前的苦痛,焦头烂额、寸步难行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自己脚下,踩的是荆棘蔓生的荒土,还是铺好石子的通途?视线里是漫无天地的黯淡,还是清晰明澈的方向?检查一下背后的行囊,梦,你带上了吗?即使荆棘已经将你的脚刺得千疮百孔,现在找到那叫梦的铺路石,也尚可为你拨开阴霾,铺开一条通向远方的路。总有人说,动机与行动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太多人过于强调行动,忽视了动机才是本原。居里夫人这样说:“我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清晰的先后关系不言而喻,没有梦的铺路,即使目的地再近,又怎么穿过那一步之遥的迷障?路,从来都只是在脚下,决不会等你走过了再出现。用梦一点一点铺开前方的路,才能一步一步不偏不倚地穿过迷障,到达明媚的远方。这是梦的铺路石,背在行囊里虽有些重,可是没了它,即使带上所有的勇气与热情,怀揣所有的力量与生机,也不过是冲进黑暗的冲动莽撞的年轻人,即使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岩浆,也熔化不了这满地的螫针,冲不散那堆积的烟尘。迷雾永远都在弥漫,荆棘也永远都在疯长,但只要带上梦这坚实的铺路石,就算大地永远是末世灾荒般可怖,也大可铺开通往远方的路,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