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配套习题:11 师说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配套习题:11 师说 .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师说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师襄(xing)嗟乎(ji)或不焉(b)B.郯子(tn)句读(du)阿谀(y)C.老聃(dn)谄媚(xin)经传(chun)D.李蟠(fn)苌弘(chn)贻误(y)思路解析:A项,“不”通“否”,故其音应读“fu”;C项,“谄”应读“ch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应读“zhun”;D项,“蟠”应读“pn”。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思路解析:A项,“无”的意思是
2、“不论,不分”。答案:A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童子之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师道之不复,可知矣A.和相同。B.和相同。C.和相同。D.和相同。思路解析: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其中和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当于“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和是指示代词,这些。答案:C4.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
3、陈言之务去”。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思路解析:B项中的“白居易”应为“柳宗元”。答案:B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份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语句是:“,。”(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
4、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答案:(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5、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身:自己。D.吾未见其明也明:清楚。思路解析:D项,“明”的意思是“明智,高明”。答案:D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不耻相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A.B.C.D.思路解析:做此题可用排除法,是今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作者并没有批评指责。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做法,是作者赞同的做法。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A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
7、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并不奇怪。思路解析:B项,“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提及“先天的条件”。答案:B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参考答案:(1)圣人圣明的缘故,愚人愚昧的缘故,大概是从这里产生的吧?(2)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学校明黄宗羲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
8、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
9、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注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讯馘
10、: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阎之细闾阎:民间。B.则群擿以为非擿:指摘。C.不隐豪强隐:隐蔽。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咎:责备。思路解析:C项,“隐”的意思是“避开,躲避”。答案:C11.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有的功能与职责的一项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危言深论,不隐豪强A.B.C.D.思路解析:在
11、这篇文章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应该是养士的地方,要具有独立的评议是非的权利,不应受朝廷的干预。汉代、宋代还具有这种特点。基于此观点,可以采用排除法,是当时人们对学校的错误认识。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B.在文章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
12、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思路解析:B项,分析理解是错误的,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答案:B13.断句与翻译。(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参考答案:(1)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
13、其名而立之/何与?(2)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只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在辟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
14、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表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竞争,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的地方,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根本就没有什么
15、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
16、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人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其实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从而破坏了学校所致,怎么反而责怪学校中人呢!三、表达交流14.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勉励李翊在治学作文上下功夫,希望他能达到古人立言的境地。治学作文要像种植果树,施肥养根,等待它结果;像
17、点油灯,加上油,期望它发光;像,。他说树根深厚的,果实才能丰美;灯油充足的,发光才能明亮;,。答案:示例养母鸡喂它食物期望它生蛋食物充足的鸡蛋才会更好养花卉施肥浇水期望它开花水肥充足的花朵才会美丽种庄稼浇水施肥盼望它打粮水肥充足的粮食才会丰收15.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现实?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思路解析:此题解答的重点在于概括古今教育的不同,用简明的语言指出今天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只要能采用对比的手法说出古今教育的不同点,并指出漫画讽刺的现象即可。参考答案:儒家教育,以修身为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学习内容比较单纯。现在的教育功利性比较强,学习内容繁杂,读书人多以赚钱发财为目的。现在一些读书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常采取逃避现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