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材料大纲.doc

举报
资源描述
* 《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 4、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 5、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 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6、形声字 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 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 ◆ 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二、汉字的性质(P10—P20) (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 先弄清楚下面两个概念: 1、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也必然既有音也有义。就这一点而言,各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都是有音也有义。如: 马ma pen代表“钢笔”的意思 2、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 只有根据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才能将不同民族的文字体系区分开来。 英文——表音文字,线性 汉字——表音兼表义,方块体汉字 Pen[pen] 马 如“花”,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代表的是汉语言里的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 从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来看,它是由“艸”和“化”构成 (二)文字字符的分类 1、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如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他们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联系。 意符的分类:1作为象形符号使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刃 日 2)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如:忐忑 歪 泪 2、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汉语里,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借音符) 假借字——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 人们在假借某个字来表示一个跟它同音或音近的词时,通常并不要求它们原来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都是纯粹作为音符来起作用。 被假借的字跟借它来表示的词不但音同或音近,而且在意义上也有某种联系现象。(无意) 形声字 音符 意符 形声字的声符分为两类:1、单纯借来表音,如“花、晴、格” 2、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如:珥 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如:“日”已经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从表意字变成了记号 由于记号字仍然代表着它们原来所代表的词,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来表示其他词的时候,仍然能起到意符或音符的作用。如“清” 假借字也可能变成记号字。如“其”(箕)变成了一个硬性规定的记号。又如“我” 据此将汉字分为: 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 2) 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 思考 分析下列汉字:表意符、音符、记号、还是意符兼音符? • 明、一、二、三、东、令、长、莫、请、好、睛、日、阳 (三)语素音节文字说 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又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人”这个字记录了rn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人”(一种高级动物)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thing(东西)这个词,th、i、ng分别代表[θ]、[i]和[η]这三个音位,thing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是从它的构形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对应来说的。汉字构成以后,每个汉字并不一定都记录一个语素,例如,在“布加勒斯特”这个译音词中,五个汉字才记录一个语素。 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联系情况来划分类别的。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 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一)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 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 现有的相关资料: 古汉字资料: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刻画符号 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b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民族学立场 认为只能看作符号而不能看作文字-------与古汉字中象具体之形的符号的比较 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 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 ◆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 认为不能看作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 作者观点: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 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 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 ◆不会早于夏代 ◆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 论证:‧不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前期的零散资料 ※其它几何型符号 ‧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后期的汉字 特点1=距离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 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 (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结构上。 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由繁到简 1、字体方面:1、分为两个阶段: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 2、字体方面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A、象形变为不象形,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线条化”“笔画化”) B、字形简化 C、字形繁化: a、纯粹外形上的繁化 目的: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如“上、下”“玉、王” b、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方法:增加偏旁 ) 结论: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是简化。繁化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但是其影响跟简化不能相提并论。 汉字字数问题 汉字的总数不断增加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字典:共收9353字 结构上的变化 (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 (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意符内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 A、“形符”——形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古汉字“人”“日”等, 几何形符号如果不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的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的符号,也是用他们的形象来表意的。 古汉字里的独体字,基本上都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的表意字。 B、 “义符”——有的意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这种意符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 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和“正”二子构成,它的意思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它们的字义起作用的意符。 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本身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 在有必要区分这两种意符的时候,可以把前一种称为形符,后一种称为义符。 区别: 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义符一般由现成的文字充当 但其界限也并非总是很明确,如“林” 在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基本上就不使用了。 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 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化,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无多大影响,所以,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 (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如,头、鸡、之 四、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一)商代文字 1、数量最多的是甲骨文,即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金文几乎都是铸在铜器上的。 (二)商代文字形体上的特点 1、甲骨文和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 金文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甲骨文因为是刻写,所以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甲骨文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金文见不到这种简化。 学者们认为,金文应该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字。甲骨文和金文各自的字形,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历来统治者都轻视俗体字。 2、商代文字的排列方式 汉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 自右而左的排列方式。 (二)西周春秋文字 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 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1)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如天、古、王、火的例子。 这种方法也是甲骨文改造早期金文正体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周中期以后又被金文正体字所使用。 2)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如 隹、马、贝、自的例子。 2、美术化倾向明显 例如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永、乍、月”。 (笔画故作宛曲之态,跟笔画因象形而显得曲折是两回事。这种作风反而会降低文字的象形程度。) 主要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鸟篆,也称鸟书。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流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3、籀文的时代问题 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后人称为大篆。 (三)六国文字 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但是文字的变化速度是不均衡的。我们分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两个部分加以介绍。 1、六国文字形体特点 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 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例如: 简体流行是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的反映。六国文字的笔道通常比春秋以前的文字平直,这也是一种简化。另一方面,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例如: 平防 萦(縈) 后(後) 当然,比起简化来,这种现象是次要的。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 2)另一个特点,就是各国文字异形。 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上面举的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部只见於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了。 不但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差别(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 2、正体和俗体的关系 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把原来的正体字排挤掉了,如上面举过的齐国文字里从厂的安。这种俗体也可以认为已经转变成了正体。 有的俗体字则仍与正体字并存。青铜礼器(如陈侯午敦)上的文字往往保存着庄重的风格,而其他器物材料上的文字,就比较草率,从而形成正俗并存的局面。 各国的正体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比较多。不过在我们看到的六国文字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一种没有受到俗体的明显影响的资料。 (四)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 秦系文字的正体:秦系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的形成过程。 秦系文字的形体的变化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上 小篆的特点:1小篆的字形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2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 (五)隶书的形成 1、隶书的产生时代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叙》都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此外,从汉代以来,还广泛流传著程邈造隶书之说。从目前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虽然秦国文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2、秦文俗体与隶书关系 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 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 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 新隶体——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 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行书。 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 经过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1、石刻和墓志文字 2、简牍文字 3、帛纸文字 4、其他 (二)汉代隶书的发展 从字形的构造和书体两方面来说明汉代隶书的发展。 1、字形构造的变化 A、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了 B、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 隶定——后人把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为“隶定”。 隶书的发展 隶书在战国中晚期已经出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熟。后人把秦统一前的称为秦隶,汉以后的称为汉隶。 1、字形构造的变化 指字形结构和笔划多少方面的变化。 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里,明显接近篆文的字形仍然很多;而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以后汉简上的隶书里,这种字形就大大减少了。 2、书体上的变化P78 指书写风格笔形笔势方面的变化。 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的隶字,形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向左下方的斜笔(撇),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 。书家用来形容隶书书法特点的“挑法、波势、波磔”等,即指这些笔法而言。这种特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般把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也称古隶。要注意的是古隶这个词有歧义。它也可以用作跟楷书的别名——“今隶”相对的名称。这种用法的“古隶”跟一般所说的隶书同义。 (三)汉隶的别名 汉隶也称八分。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当时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也称作新隶体),其面貌跟标准的隶书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所以有必要为标准的隶书另起一个名字。直到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 关于八分得名的缘由,古人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以“字方八分”为大小的标准;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字形较扁,笔画向两旁伸展,势“若‘八’字分散”;还有人假托蔡文姬之名,说这种书体“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以上各说,究竟哪一说符合或最接近八分命名者的原意,现在已经难以确定了。还有分书、分隶的称法,是由八分派生出来的。 此外,隶书也称佐书。《说文叙》说王莽时有六书(指六种字体,),“四曰佐书,即秦隶书”。 当与“令隶人佐书”之说类有关。 (四)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解散篆体 ,改曲为直 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象形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詘”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例如:隶书改篆文的 为日,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五笔或│、┐、—、—四笔;改篆文的 为女( ),把象跪著的身体的弯曲线条改为直笔,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法 2、省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几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省并通常同时起改曲为直的作用。 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 雷    香  3、省略 隶书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如:雷 4、偏旁变形(偏旁分化) 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很普遍。 如:人字用作左旁时作亻,犬字用作左旁时作犭,邑字用作右边的形旁时作阝,阜字用作左旁时也作阝,水变作氵,艸变作艹等。 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水而不作氵,如沓、浆。其他例子如心、火。 5、偏旁混同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如:敦、淳、醇、鹑等字的偏旁 和郭的偏旁 ,都被改成享。 省并、偏旁分化,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 偏旁变形造成的偏旁混同的例子:在左的肉旁、一部分在下的肉旁、朕、服等字的舟旁和青字的丹旁,都跟月旁混了起来。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詘”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 (五)汉代的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已经介绍过,是隶书的快写,今草则是楷书的草写。 今草是从章草发展来的,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并且又字字独立发展到字字相连;另一方面又尽去章草的波折,变章草的横式为纵势,使草书由隶书的体势转变到楷书的范畴。 草书改造隶书的方法:1、省去字形的一部分, 2、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 3、改造笔法,如改隶书较长的撇为尖撇,草书转弯很快,把有些转折后较短的弯笔简化成了带钩的笔画,有些字甚至用一笔写成。 补充 一、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这是其利。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偏旁部首的变化:在隶变的时候,为了取得方块汉字外形的结构平衡,常常作出某些变化,如“水”这个部首,单独写成“水”,在某些字中则写成“氵”,如:江河湖海汪洋,而在有的地方则写在汉字的下方,如:泰浆荥汞泉銾淼。 (2)形体的合并与分化:隶变中,对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调整,最主要的是有的在篆书中原本不同的形体,在隶书中写得完全相同,有的本为相同的形体,而到了隶书中又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如:“服、脍、朔”三个字今天看起来都有一个“月”,但实际上“服”字从舟,“脍”字从从肉,“朔”字才从月。 (3)形体的简省或讹变:为了外形的平衡或便于书写,隶变中往往采用省略的办法,一些字的形体省略了一部分,一些字则发生了讹变。如:“雷”字和“累”字都是畾声,隶变中声符都省略成了田。又如: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总而言之,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变化。经过隶变,汉字经历了可称为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汉字学上,一般把隶变看作分水岭,把隶变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把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使汉字由繁杂变得相对简单,又书写不便变为书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由形象到符号的最后转变,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边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看到隶书破话了一部分汉字的结果,就认为由篆变隶是一件坏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二、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1)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大致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的小篆。今文字阶段的汉字从两汉时期至今。 (2)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以及小篆。 (3)今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的汉字,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4)在整个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隶变,即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隶变以前的古文字象形程度高,笔画繁复,随体颉诎;隶变以后的汉字改变了古文字的写法,通过解散篆体、改曲为直、省并、省略、偏旁变形、偏旁混同等方式,使汉字演变为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体系。 (5)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主要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三、六书中的假借和古音通假有何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 (1)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借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表示另一个词。 (2)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不得已的借用。而古音通假则是有本字不用,而借用另一个音近音同的字。②假借是长期、稳定的借用,例如“我”,本为一种兵器,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借而不还;而通假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借用。 六、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 (一)六书说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五曰六书”。 但《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 郑众: 象形、处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班固: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本于刘歆。.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 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 一是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 二是各书次第不同。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从许慎六书之名称而遵班固六书之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家之说,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二)六书释例 1.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二字就是这种字。 2.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可分三类 (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如:上、下。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3.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排比字类,合成新意,来体现造字的旨意,武信两个字就是这样. 比并几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他解释会意字的条例一般是:“x,x也。从x从x。”“x,x也。从xx。”“x,x也。从x……。”例如:“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堅,土刚也。从臤土。”“戍,守边也。从人持戈。”“杲,明也。从日在木上。” 会:1)、会合二字(形)。 2)、体会出新义。 意:1)、意思比事更抽象。 2)、新意。 4、 形声 象形、指事、会意都建立在象形基础上,都没有表音成分,是纯表意字,而形声则是带表音符号的表意字。 许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就是用与该字义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字作形符, 取比拟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合成的新字,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5、 假借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段注:“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 假借字是本来没有造出那个字来,要记录时就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令字、长字就是这样的。 我 本义为武器,假借为自身代词。 亦 本义为腋下,假借为副词。 来 本义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 叔 本义为拾取,假借为叔父之叔。 骄 本义为马高六尺,假借为骄傲。 汝 本义为水名,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自 本义为鼻子,假借为自己。 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 2. 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如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虚词,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字来代替。 假借的作用 1. 使得一些无形可象的虚詞有了依托。 2. 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 3. 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 6、 转注 《说文解字》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 转注就是用一个部首来统帅部内的字,意义相同的字之间可以互相解释。如考部的考字和老字就是这样。 7、“四体二用说” • “四体二用说”由清代戴震提出。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清代学者戴震分析汉字“六书”的观点,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三)“三书说” “三书说”是唐兰1935年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先提出来的。 三书:象形、象意、形声 唐兰:“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1、唐兰的“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3、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三书说理论,对于破除对《说文》的迷信、更新文字学内容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四体二用说”、三书说虽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改造六书说,但始终没有摆脱六书的模式。 三书说仅仅着眼于如何范围汉字可以避免界限不清,结果把界限不易划清的两项甚至三项合并一项,这只是回避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我们认为不是正确的方向。 (四)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 1、记号字,如:五、六、七、八 2、半记号字 3、变体表音字(有时候人们稍为改变一下某个字的字形,造出新字来表示跟那个字的本来读音相近的音。)如:由“刀”分化出来的“刁” 4、合音字——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5、两声字——由都是音符的两个偏旁组成的字。如:啎 第七章 表意字 一 表意字的定义 按照作者的观点,三书应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类。其中,表意文字是唐兰先生所指的三书中“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的总和,可看作一切只用意符参与造字的汉字。表意字的构造方法多种多样,作者将其分为以下六类。 二 表意字分类及举例 1.抽象字:指用抽象的形符造成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指事字) 典型例字:一、二、三、四、上、下、方、圆、回、小、凹、凸、丫 特点:数量不多,大多出现较早 2.象物字:字形象某种实物,代表所象之物名称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 典型例字:它、疋、壶、广、行、酉、矢、网 象物字的变例 A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 B 复杂象物字,连带表示有关事物,如“州”、“果”、“瓜” 特点:出现很早,数量相对多些,后起的有“闩”、“伞”等 3.指示字: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示意的表意字(与六书中的象形字同) 典型例字:本、末、刃、亦 特点:数量很少;指示符号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意符,所以指示字可以看作是准合体字,与复杂象物字有些接近,如“面” 4.象物字式的象事字:表示事物属性、状态和行动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又、矢 特点:数量少,出现早,有些字兼有象物、象事二职,如“月/夕”和“大/夫” 5.会意字 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会合两个或以上意符 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意义都不相同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 形符和义符的区别:形符靠形象表义,如“明”中的“日”和“月” 义符靠字义表义,如“歪”中的“不”和“正” 这里讲到的会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义符(由于有较多两可情况) 会意字情况复杂,包括六个小类: A.图形式会意字 ──用两个或以上的象形成分组合来共同组成字义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宿、卿、共、伐、毓、至 B.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 ──按照图形表示字义的原则组合,偏旁之间的位置在表示字义上有重要作用。 (与上一小类的区别在于字形的图画以为比较淡薄,使用象征手法或把义符当作形符使用) ──典型例字:正、之、出、各、逐、突、原(后起的有嬲、尖和灭) ──这类会意字和图形式会意字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C.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 ──由象人或动物的字与象器官的字或形符配合表意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见、监、欠、饮、企(后起的有鸣、吠、咩) D.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会意字 ◎ 大多数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字是这类字,如珏、林、磊、淼 其中有的也同时利用偏旁位置之间的关系,如矗、棘 ◎ 少数重复同一偏旁的表意字不是会意字(丝)或不属于本小类(从) E.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由两个或以上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就是或间接说明字义 ──例如:凭=任几;劣=少力;扁=户册;楞=木四方 (《说文》里还举出个别四字成语的字,作者进行批驳) F.其它 在会意字中,也有个别不能归入上面四类的字(举例如删、扫、擤、掰、笔) 6.变体字 A、增减笔画 丬取的是木得一半 B、改变方向 丬反写片字 第八章 形声字 一、产生途径: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羞: 3、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1)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 狮: “师”字本为“师众”义而造,汉代假借它表示一种猛兽,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来表示这个假借义。前后《汉书》只有“师子”,《玉篇》、《广韵》已有“狮子”了。 又如:戚—慼 、舍—捨 2)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取:本表示“获取”,后来引申而有“娶妻”义,为了区别,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表示这个引申义。 士:本义是男子、君子,因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做官,故引申而有“做官”义,后加注“人”旁分出“仕”来表示此引申义。 又如:昏—婚、朱—株 3)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 “征”的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 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在甲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征”为后起区别字。由于“正”借用作“正月”之“正”,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