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北京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 .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第1页,共 5 页北京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北京高考文综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明确的能力要求。本文简要的、 主要是从我们练习过的大题的角度解析一下这四种能力要求如何在试卷上体现。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这项能力其实就是审题,包括审材料、也包括审设问,还有就是同学们较易遗漏的大题的“帽子”,也就是最开始的那句话,有些题目,这句话对整个题是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的。这项能力是基础能力,练习的很多,不再赘述了,只是再强调一下模考中的常见失误。1、“根据材料”就是大部分分数在材料之中,需要将材料的信息利用全面,逻辑分析完整;
2、“结合所学”就是大部分分数在记忆的知识中,材料只是提供一个知识指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是两者兼容。2、注意种种限定条件例:西城二模39 题“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结合所学”、 “近代”、 “历史条件” ,三个关键信息,偏离这个方向答当代的浦东开发或地理条件,就没有分数。上面两项可以说是达到80 分基本要求, 必须达到; 要想达到更完美,追求拿满分的审题水平,还需要做到下面两点:3、 准确例:朝阳二模,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4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渭河流域曾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中心。据商君书记载,在公元前4 世纪的早期, “秦之地, 谷土不能处什二,田数
3、不满百万, , 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 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依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说明其影响。(8 分)颇有一部分同学为了保险起见,答题时将“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等等几乎所有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全答了。在你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这样乱枪打鸟无可厚非,但在你要求追求最高分数的时候,这样做既是在浪费时间,也是给判卷老师一个“这孩子脑子不清楚,写了也是蒙上的”不好印象,不太可能给满分。此题材料内只涉及“重农”和“什伍”这两项商鞅变法内容,其他的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写多了都有可能反而得
4、不到高分,甚至还有同学是“二十等爵制造成秦军事力量增强,促成统一“这样写有可能军事力量强和促成统一这种正确的分点也不给分了。也顺便提醒,不是明确要求的话,对应某一知识写后果或影响,如不敢肯定的话,没必要逐一写,反而容易出问题。4、隐性信息提取例一:海淀一模,1915 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因此对于巴拿马世博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这次世博会上,中国展品所获奖牌计1211 枚,在 31 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届博览会也成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届博览会。 中国获奖产品主要分布在传统手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如茅台酒、 张裕葡萄酒等产品获得金奖。近代工业产品,
5、则少有奖项。在这届世界博览会上, 中国的获奖情况如何?依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8 分)其他分数不难拿,关键是由 “近代工业产品少有奖项”得出中国近代工业也有所发展这一分颇难拿到。例二:西城一模, 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又名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开幕。在世博会的场馆水晶宫的入口,放着一块重达24吨的煤块, 使人一进门就感受到工业文明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 北京
6、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第2页,共 5 页巨大威力。在 14000个展位中,英国占了一大半,其展品有自动纺纱机、织布机、700匹马力蒸汽机、 31吨的火车头、 1144吨的水压机和机床等。结合所学,分析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得以成功举办的历史条件。(8 分)由“英国占大半”得出其他国家也有的隐性信息,所以有一个分点是“工业革命扩展到其他国家”。二、调用和运用知识能力这一能力也属于基础能力,而且是与审题密不可分的能力。没有知识自然无法调用,不审题就不知道答题方向,写而无分。具备了这一能力,选择题才能准确的找到考点,无疑能极大的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在分数较多的大题中,调用经常更是复合性的调用,也就
7、是你必须按题目的要求设定把自己记忆中的知识重新组合。这类题型, 是北京市高考喜爱考察的题型,要背书,但同时不能硬记,需要随机应变的组合自己的知识。例一:西城二模,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结合 19 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 分)甲午和庚子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材料中将其称为“福音”,设问问的是“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明显应该从近代化的角度调用两次战争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
8、相关史实,但颇有一部分同学是详细的回答了两次战争和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写这些完全是浪费时间。例二:海淀一模,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 ,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 ,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 4分)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4分)表面看来,解答本题需要调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相关知识。但是,本题是站在顾炎武的角度, 而且材料中体现出顾炎武的
9、观点是认为分封制更优,这与我们教材对这两种制度的评价是不一致的, 因为出发点根本就不同,教材推崇郡县制是从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阐述的。最终,经过分析后,确定本题应调用的知识是明清之际的反专制思想。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无论你的审题如何清晰,知识如何全面,最终必须还是落实到试卷上,最简单来说,这种能力就是把你的知识写出来的能力。请注意一下几点:1、字写的不好不要紧,一定按格式写,写清楚。例如“影响:” 、 “作用:” (1) 、 (2)等等,而且要注意换行和首行留两字的空格。高考判卷任务极繁重,对着电脑电子化判卷极伤眼睛。 你写的乱七八糟一片,人家没看到就是没看到,你没地方说理去,甚至就
10、不可能知道你的分丢了是因为人家没看到。字写的太好, 但过草和经常闷头写,最后写错位置来个题号乾坤大挪移的也要注意,成为冤魂的几率不低。2、注意历史答题的准确性。如“短暂春天”、 “新思潮”属于特定历史事件的词汇,不可乱用, 说宋商品经济发展可以,带上一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史实性错误;如说明清的西学东渐加深国人了西方的认识毫无问题,但说”为未来中国的近代化奠定基础“绝对不行,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 - - 北京高
11、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第3页,共 5 页程度过深; 同理说徐光启引入的数学知识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无问题,说“使中国数学有了系统体系” 、 “奠定中国学习西方文化基础”就是错误。 历史语言不是语文作文,不可做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夸张。 (上述三例错答均来源于朝阳二模37 题)3、规整答题结构例一:西城二模,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结合 19 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16 分)
12、不少同学纠结于是按政治(甲午、庚子)、经济(甲午、庚子)还是甲午(政治、经济)、庚子(政治、经济)的结构答题,其实并不是关键,实际两种结构答题的均有高分。此题的结构的关键有二: 一是史实要覆盖全面,而这种全面即来自于知识掌握,也来自于考场上清晰的思路,我们再三强调,先“写全”是第一位的要求,要将设问时期内的多个政治派别的政治实践和多种经济现象写全;二是要注意“戴帽子” , “国民觉醒” 、 “近代化进入到政治民主化” 这两个分点只能来自于对材料(有战争促进觉醒的含义)和试题(题干提到了政治近代化)的分析。例二:朝阳二模37题,材料二独立宣言中指出:我们认为这一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13、并由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才在人们当中设立政府,而政府的合法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无论何种形式的政府,如若无视这个目的,则人民就有权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新的政府。引自美国独立宣言(1776 年)材料中“政府的合法权力”的来源体现了启蒙学说的哪些理念?独立后的美国是如何实践这些理念的?(12 分)首先, 必须对启蒙运动一系列的理念有准确的辨析,在这段材料中涉及到的是“造物主赋予不可转让的权利”=天赋人权,“人民有权改变”=主权在民,最多加上一个“政府的合法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社会契约。其次,需要调用美国的相关知识说
14、明这一观点,而且所有的调用知识在语言阐述上都是应该为论点服务的。如“民选总统和议员保证民主权力” , “制定宪法修正案,保护人权”等等,联邦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就与此题无关。还有很多同学写了三权分立,此题这里没分, 即使是写也应该这么写“三权分立保证政府获得的权力不会过度膨胀,危害人民权力”,也就是必须思路清晰的知道,你写的这些美国的具体史实,都应该是为上一论点服务的。4、仿写这种表述能力是北京高考常见考察方式,模拟题也练习了很多次。关键就是要仔细按照示例的层次决定你自己的答题结构。例:西城二模,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观点: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反对失去人心的政府。论
15、据:在18 世纪的美国,以杰佛逊为代表的北美独立战争领导人借鉴启蒙时代中的天赋人权等思想,制定独立宣言,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论点不用说了,需要寻找一个自己掌握论据最充分的来书写,这种有选择范围的,一定要回避自己不甚清楚的地方。示例是以一个美国革命的史实来说的,所以你不需要举一堆例子,只需要把一个例子写好;示例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借鉴的内容或引用的思想、发生的事情、 反对的事物等一系列层次,所以你的答案绝对不是随便写写就有分,也不是乱堆砌史实,而是尽量层次清晰的表述,标答是严格按照多个层次给分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16、-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 北京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第4页,共 5 页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这个能力是历史学科最后得出成果的必备能力,但可能因难度比较高,近年北京卷基本没有考察过,模考中也就没有出现过。但是,新课程改革中,外地多次见到这一题型,如果今年出题人比较激进的话,出这类题也存在一定可能性。结合上海卷一道这类题型,介绍一下,同学们没时间,也没必要做特殊复习,这类题型实际也无法复习,只需要知道有这类题型,做好心理准备,有最核心的应付这类题的方法就可以了。例一: (上海高考历史卷2009第
17、37 题)1906 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
18、严和权力的法院。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衰,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 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摘自 1906 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 分) 例二: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该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
19、中兴”的解释。问题:(1)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6 分) 这类题型实际就是一个历史小论文了,首先应根据材料或者知识背景决定你的论点,论点本身是什么, 不会有太严格的限定,一般给你一个较宽泛的空间,考察你的历史积累和史学思维; 其次就是你要利用自己的知识或者材料给予你的信息作为论据;第三是你的论据与论点必须匹配。例如例二,你认为是“明治革命”,就必须解释革命这一概念为一种社会的剧烈变化,然后以明治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为论据;你认为是“维新”,就要将其定性为改革,论据要偏重它没有彻底摧毁旧的日本的天皇制度和武士道文化;认为是 “中兴” 就要以
20、将被西方侵略而衰败的日本,在明治中重新崛起,并成为世界大国为论证出发点。最后将例一的评分最高的标准和当年的一个优秀答题范例给大家: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 文明观的问题, 文明与野蛮, 文明( 西方 ) ,野蛮 ( 清朝 )两分法的问题; 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论述:论述充分;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21、-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 北京高考重点考察能力解析及示例,第5页,共 5 页述较充分。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2009 年上海高考第37 题优秀学生答题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行使司法管辖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但其主要目的显然是非正义的,侵略主权国家,而迫使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方民主的法律制度取代封建的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特点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既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长期发展。律师制、诉讼制、陪审制与公开审判的传入, 使中华法系渐渐衰落,并
22、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其他民主化、法制化的制度也唤醒了要求改革的国内有识之士。西方民主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英国终审法院、美国法院等的成立有助于断案的公正性,客观上稳定社会秩序,并成为日后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借鉴模式。但是,西方国家在中国行使司法制度的过程与目的都是非正义的。西方列强取得司法权的过程不合法。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侵犯中国主权, 违反了国际法。并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1842南京条约 、1844望厦条约 、1876烟台条约 ,并于 1868 年成立会审公廨,使中国丧失领事裁判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并成为外国政府的工具。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并不符合
23、其民主、平等的原则。外国人在中国犯法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 而西方领事馆的司法官员却对之姑息,使得外国人于中国境内为所欲为,干扰司法公正。 这与西方社会的平等原则相悖。且外国领事对中国司法官员职权的干扰,加之其“观审权”从租界地扩大到所有地区,是对中国司法的不公正、不平等体现。西方国家建立司法制度主要目的在殖民。西方国家对中国推行法律制度并不在于维护中国司法公正, 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度的同化一步步实现殖民、扩张势力范围的目的,以便发展本国生产力,并争夺市场。综合多方面来看,西方在中国推行的法律制度是积极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他推行的方式却是消极的、侵略性质的,并且弊大于利。文明的交流应在基于主权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之上。同时,也表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通过自强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