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p.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节选p.ppt(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大学节选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亲民民,在,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1 1、宗旨,原则。、宗旨,原则。2 2、彰明美德。、彰明美德。3 3、使天下人去旧更新。、使天下人去旧更新。4 4、达到善的最高境界。、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自己自己他人他人共同共同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译文:译文:知止知
2、止而后有而后有定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虑而后能;虑而后能得得。物。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矣。 w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然后就有了志向,有了志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然后就有了志向,有了志向然后才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处,向然后才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处,安处然后才能精思熟虑,精思熟虑然后才能有安处然后才能精思熟虑,精思熟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本有末,事情都有始有终,所收获。万物都有本有末,事情都有始有终,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那就接近到正确思想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那就接近到正
3、确思想了。了。知止: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目标所在。定:定:目标,志向。目标,志向。虑:虑:思虑。思虑。得:得:收获。收获。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目标,志向目标,志向道道静心静心安处安处思虑思虑收获收获本本末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欲齐其家者,先先修其身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致知在;致知在格物格物。齐其家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管理好自己
4、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w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先治理好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先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先管理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先管理好他的家;想要管理好家的人,先修养好好他的家;想要管理好家的人,先修养好他的品行;想要修养好品行,先端正他的他的品行;想要修养好品行,先端正他的心性;想要端正心性,先让他的心意虔诚;心性;想要端正心性,先让他的心意虔诚
5、;想要心意虔诚,先求得知识。求得知识,想要心意虔诚,先求得知识。求得知识,在于探求事物的原理。在于探求事物的原理。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知致知格物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以至于庶人庶人,壹是壹是皆以修身为皆以修身为本本。其本乱。其本乱而而末末治者,治者, 否矣。其否矣。其所厚者薄所厚者薄,而,而其所其所薄者厚薄者厚,未之有也未之有也! 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
6、百姓。壹是:壹是:一切、一律、都是。一切、一律、都是。 本:本:根本。根本。末: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知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知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然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然后了,然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然后品行就修养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品行就修养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家管好了,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能管好
7、;家管好了,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 ;国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一律都把修身做为根本。那根本乱了,平民,一律都把修身做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末节还能治理好( (的看法的看法) ),是不对的。那所,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反而厚待了他,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反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知致知格物格物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修修身身 这里所展示的,是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求。 所谓三纲,是指所谓三纲,是指明
8、德、新民、止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于至善。它既是。它既是大学大学的纲领旨趣,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也是儒学“垂世立教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它既是为达到是为达到“三纲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八目八目:“格物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
9、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到诚实、不自欺。“正心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修身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八条目条目”的中枢地位。的中枢地位。“齐家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治国”和和“平天下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
10、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大门的钥匙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内修”和和“外治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是“内修内修”;后面三纲后面三纲“齐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是“外治外治”。而其
11、中间的而其中间的“修修身身”一环,则是连结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内修”和和“外治外治”两方两方面的面的枢纽枢纽,它与前面的,它与前面的 “内修内修”项目连在一项目连在一起,是起,是“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它与后面的“外治外治”项项目连在一起,是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知致知格物格物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修修身身内修内修外治外治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达则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
12、把生),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
13、,左右着你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所谓所谓诚其意诚其意者者,毋毋自欺也自欺也。如。如恶恶臭恶恶臭,如如好好色好好色,此之谓自,此之谓自谦谦。故君子必。故君子必慎其独慎其独也也。小人。小人闲居闲居为不善为不
14、善,无所不至;见君子,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而后厌然厌然,掩掩其不善其不善而而著著其善其善。人之视。人之视己,己,如如见其肺肝见其肺肝然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第二段分析:第二段分析:【注释【注释】 诚其意:诚其意:使意念真诚。意:意念,意志。使意念真诚。意:意念,意志。 毋:毋:不要。不要。 恶恶(w)恶恶()臭臭(xi):前一个):前一个“恶恶”字用作字用作动词,厌恶。后一个动词,厌恶。后一个“恶恶”字是形容词,不好。臭,字是形容词,不好。臭,气味。恶臭,不好的气味。气味。恶臭,不好的气味。 好(好(ho)好()好
15、(ho)色)色:前一个:前一个“好好”字字用作动词,喜爱。后一个用作动词,喜爱。后一个“好好”字为形容词,字为形容词,美好。好色,美好。美好。好色,美好。 谦(谦(qi):同:同“慊慊”,满足、满意。,满足、满意。 慎其独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独,指独处。独,指独处。 闲居闲居:独自呆着的时候。:独自呆着的时候。 厌然厌然:躲躲闪闪的神态。:躲躲闪闪的神态。 掩掩:掩盖。:掩盖。 著著:显明,这里是使显明,标榜的意思。:显明,这里是使显明,标榜的意思。 如如然然:好像:好像一样。一样。 中中:心中。:心中。 外外:指外表。:指外表。 w所谓使他的心意
16、诚恳,(就是)不能自欺,所谓使他的心意诚恳,(就是)不能自欺,像厌恶臭气,喜好彩色,这就叫自我满足。像厌恶臭气,喜好彩色,这就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会使自己的行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会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独处的时候做些不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独处的时候做些不道德的事,没什么做不出来,看到了君子后,道德的事,没什么做不出来,看到了君子后,遮遮掩掩,想掩盖他的不道德行为,又要显遮遮掩掩,想掩盖他的不道德行为,又要显露他的善行。别人看待你,就像看见自己的露他的善行。别人看待你,就像看见自己的肝肺一样,(你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肝肺一样,(你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
17、就是说内心要诚恳,与外部的言行表现一这就是说内心要诚恳,与外部的言行表现一致,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使言行谨慎,致,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使言行谨慎,一丝不苟。一丝不苟。【解读】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慎独慎独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反而论述)(反而论述)【读解【读解】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要做到真诚,最重
18、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一课便是“慎其独慎其独” ”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思想改造”,外加于,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要人不知,除
19、非己莫为。”自欺欺人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好了歌唱得好: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所以,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
20、你自己 ,修养,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真诚做人,立身之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身有所有所忿懥忿懥,则不得其,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第三段分析:【注释注释】身:程颐认为应为】身:程颐
21、认为应为“心心” 忿懥(忿懥(zhzh):愤怒):愤怒。w所谓修养品行在于端正心性,(说的是)心存愤所谓修养品行在于端正心性,(说的是)心存愤怒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恐惧就不能端正心性;怒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恐惧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忧患就不能端心存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忧患就不能端正心性。用心不在这些事上,(对这些事)视而正心性。用心不在这些事上,(对这些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什么都不在乎味道(就能端不见,听而不闻,吃什么都不在乎味道(就能端正心性了)。这就是修养品行在于端正他的心性正心性了)。这就是修养品行在于端正他的心性(的正确做法)了。(的正确做法)了。【
22、读解【读解】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所以,在“诚其意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正其心”,也就是要,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
23、意不是绝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
24、外乎是要心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神秘感了罢。正心是修身的前提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恭肃,是修身之大忌心严正恭肃,是修身之大忌内心不在乎这些,视而不见,听内心不在乎这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味,则可正心。而不闻,食而不味,则可正心。反面论述反面论述正面论述正面论述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 而辟焉。故好而知其
25、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四段分析第四段分析:【注释【注释】之之:即:即“于于”,对于。,对于。 辟辟:偏颇,偏向。:偏颇,偏向。哀矜哀矜:同情,怜悯。:同情,怜悯。 敖敖,骄傲。,骄傲。惰惰:怠慢。:怠慢。硕硕:大,肥壮。:大,肥壮。【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认为怠慢失礼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
26、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修身是齐家的前提修身是齐家的前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莫知其苗之硕”。反面论述反面论述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引用论证引用论证【读解【读解】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学的进修阶梯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由内向外展开,这里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是中间过渡的一
27、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
28、私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的问题。中国人常说: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美国人说,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乐园。”德国人说: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便是最幸 福的人。福的人。”法国人说得更好: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伏尔泰语)语)家是永恒的话题。家是永恒的话题。但是,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如果你不排除偏私
29、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场。”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所以事君也;悌悌(1)者,所以事长也;者,所以事长也;慈慈(2)者,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
30、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机(3)如此。如此。此谓一言此谓一言偾偾(4)事,一人定国。事,一人定国。尧、舜尧、舜(5)帅帅(6)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7)帅天下以暴,而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子有诸诸(7)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所藏乎身不恕恕(8),而能,而能喻喻(9)诸人者,未之有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也。故治国在齐其家。第五段分析:【注释【注释】悌(悌
31、(t):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慈:指父母爱子女。慈:指父母爱子女。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偾(偾(fn):败,坏,。):败,坏,。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帅:同帅:同“率率”,率领,统帅。,率领,统帅。桀(桀(ji):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
32、的代表。诸:诸:”之于之于”的合音。的合音。恕:即恕道。孔子说: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喻:使别人明白。喻:使别人明白。【译文【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
33、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可以用于侍奉官长;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它的犯上作乱。它的作用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句话就会坏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
34、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管理好
35、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齐家是治国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前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正面论述正面论述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正反事例正反事例正反结合论述正反结合论述【读解】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
36、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治国必先齐其家家”。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
37、允许实行家长制,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的现象也不是“无之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官员的公子以
38、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看,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大学的这一章反复的这一章反复强调强调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要求,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些思想却并不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官的
39、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恕道”原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上老老而民兴孝;而民兴孝;上长长上长长 而民兴弟;上而民兴弟;上恤恤孤孤而民不而民不倍倍。是以君子有。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此有人,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用,德者,本也;
40、财者,末也。 第六段分析:【注释【注释】老老: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尊敬老人。前一个“老老”字作动词,意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长长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尊重长辈。前一个“长长”字作动词,意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恤: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丧失父亲的人。倍:倍:通通“背背”,背弃。,背弃。絜(絜(xixi)矩之道)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
41、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此:此:乃,才乃,才 。【译文【译文】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所以,品德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这就是说,
42、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 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慎乎德,即在
43、道德上谨小慎微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为什么要慎德为什么要慎德 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道理论证层层递进【读解【读解】这是这是大学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
44、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所强调的“恕道恕道”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如果说,“恕道恕道”重点强调的重点强调的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絜矩之道之道”则是重在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的示范作用方面。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道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道理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
45、历史,却往往理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末”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正心在诚其意正心在诚其意诚其意即不自欺诚其意即不自欺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慎独君子慎独无论达到哪一层次,其无论达到哪一层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正心修身根本都在诚意正心修身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