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诗歌阅读.DOC.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7141334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诗歌阅读.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诗歌阅读.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诗歌阅读.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诗歌阅读.DOC.doc(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诗歌阅读.DOC.精品文档.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1(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阮 郎 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

2、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

3、词中人物的情绪。答题步骤: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2(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11分)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 渔 家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4、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

5、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感情。通过上一道题的分析,知道韦庄在“灯前”回想江南好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郭诗的意思是: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参考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3(201

6、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鹊 桥 仙 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

7、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

8、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4(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11分)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抒写重点是梅花,但作者却从“雪”“日落”“寒鸦”等环境描写及“惆怅”“恨”等情感的表达入手,可见这首诗并没

9、有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主要采用了烘托和渲染的间接描写手法。明确了手法之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的丰富意蕴。景物描写“日落寒鸦”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可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感,而从“沉吟”“却望”“独自回”等词语

10、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落寞而又惆怅的。明确了这些,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一下即可。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思 远 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

11、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 解析: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

12、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参考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统计如下:内容高考试卷体裁题材题干设问涉及考点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宋词阮郎归写景抒情词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唐诗含山店梦觉作宋诗宿渔家羁旅思乡诗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13、请简要分析。(5分)思想感情表达技巧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宋词鹊桥仙山水田园词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宋诗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咏物言志诗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宋词思远人离别思人词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14、5分)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1.分析高考所选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近几年虽未涉及曲的考查,但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从题材上看,写景诗、咏物诗、羁旅诗、送别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2.分析高考题目涉及的考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涉及的考点看,近几年都直接考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和语言的考查往往融合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3.从命题的形式分析,有何特点?多采用传统的命题方式,

15、2014年全国卷首次采用了比较鉴赏的形式,这种命题方式较以往增加了难度,应当引起重视。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我们采用步骤导引、分条列举、层次分析的方法,为考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提供方法。抓标题(一)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奠定作品的

16、感情基调;揭示作品的线索;表明诗歌的题材;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卷别诗题重要信息2014年四川卷秋暮吟望点明了时间(秋暮);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2014年广东卷望江怨送别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怨)。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思远人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表明诗歌题材(怀人诗)。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点明了诗歌题材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1阅读下面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1)咏素蝶诗答: 参考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题材

17、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征人怨答: 参考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3)春日秦国怀古答: 参考答案: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 参考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二)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

18、园值月上为例: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读标题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

19、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乌 夜 啼陆游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2)题目引起的猜想是: 参考答案:作者为什么夜里不睡?心情如何?(3)读诗引起的猜想是: 参考答案:“素月”与标题中的“夜”对应,诗人此时在干什么?原来在“弄笔”写作。(4)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起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拿着笔胡乱写着字,喝醉了放下

20、帘子闲适地小睡一会儿。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蝉鸣。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诗词(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如:诗 歌层次及内容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21、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苦 寒 行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帏箔:帐幔和帘子。(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苦寒行是乐府旧题,多写军中兵士在雪天寒夜难以忍受的苦楚。(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

22、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 参考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二)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

23、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节奏感也不强;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

24、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片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这起首二句不仅点明了行

25、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考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将其精

26、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4句子的反常组合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首联便是句

27、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会翻译古诗歌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应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

28、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明诗意,明题意。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南湖早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地点(南湖)和时间(早春),暗示了事件是诗人在早春赏景的活动,奠定感情基调。(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风将乌云散开,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返照在湖面上形成倒影,复有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而湖面之水,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草坪。由于

29、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连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年年身心的忧愁减少了心情。(3)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4)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作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的茂盛。(三)抓关键词句品情态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

30、,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方法举例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行穿落叶

31、,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交代了地点(原州城),点明了对象(张贲从事),揭示了事件(登原州城有感)。(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身在异乡哪儿最能牵动乡愁?就是一个人登上边塞城池的城楼时。(这儿)傍晚时从北边来的只有大雁,周围一片天寒地冻,从这儿向西去就再没有大宋的州县了。从远处传来的塞角声凄厉高亢,城外的泾河也冻住了不再流淌。你是一个穷

32、官,我来你这儿做客,我们两个的乡愁都浓郁得没法收拾。(3)诗中体现情态的关键词句是: 参考答案: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4)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四)抓住景、事、情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

33、、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我们从景、事、情三方面对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景空荡荡的台,千古自流的江水,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事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

34、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情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景浮云、太阳。“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事诗人望长安而不见。情愁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35、。(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地点(军城),交代了时间(早秋),暗示了诗歌的题材(边塞诗)。(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昨夜秋风又吹入了汉关,浓重的寒云和一弯清冷的月亮把西山上的天空占满。更要派出飞速的精壮骑兵去追逐骄横的残寇,在沙场上连敌人的一匹马都不能让它活着回去。(3)这首诗描写的景、事、情是: 参考答案:景:秋风吹入汉关,寒云飘拂,冷月照亮西山;事:沙场将士在夜晚奋勇追击残寇;情:守边将士,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 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

36、局势的紧张。挖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一)作者信息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2010年山东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要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魏晋时期,司马氏独专朝政,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

37、,于是便采取放浪佯狂、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所以借助阮籍生活的时代特点理解诗歌就容易多了。(二)注释信息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深层原因有关示例:诗歌借助注释理解写作意图赠 花 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

38、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刺。“此曲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于长久。(三)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淳

39、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独游西岩”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3)作者暗示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