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吴 帆【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初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
2、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本文在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重点论述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环保引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联和国于1972年6月5日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共同探讨了当代环境问题,并深入研究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问题。大会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并定下来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可见,环境污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学生又是21世纪国家的栋
3、梁。在各学科中,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又最为密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谈一下我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的一些观点和尝试:一、从环境问题看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
4、重的化学烟雾;长江以北的地区已看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许多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我国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并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 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二课堂环境教育 在地理课上进行环保教育必须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利害关系讲清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所教学科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环境保护问题。(一)
5、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这里之所以用“挖掘”这个词,在于环境教育材料在地理教材中不是现成可得的,但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又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精选典型、生动、有趣的教育素材,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力求使地理课堂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富有说明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二)列举典型案例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选用适当的案例做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讲解中国的土地资源污染严重时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
6、事: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时,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可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对旧电池带回到德国。这个故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通过教师讲解同学们认识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电池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却是如此之大,而我们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更没有采取什么完善的措施。这时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想改善我国土地资源污染严重的现状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课后同学们自发的组织了校园内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同时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得到了及时的控制,使环保之风开遍整个校园。(三)多媒体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
7、、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讲授地震知识时,先通过影像资料再现汶川地震时的情景,再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的成因、过程及防震减灾的措施等,并不失时机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台风时,由于我们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台风的危害,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利用播放光盘、上网搜集资料来教学,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在学习沙尘暴天气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几次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学生看了之后都非常震惊,不但了解了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而且
8、意识到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生动的课堂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树立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三课外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地理课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环保实践中学到知识,切身体验环境以及环境污染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的影响,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提高环保意识。(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每年的3月12日
9、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如走上街头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举办环保专题讲座、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等,通过这些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开设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如可以结合当地水泥厂多、环境污染严重等的特点,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附近水泥
10、厂参观,针对如何改善污染严重的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努力改善自己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考察水污染状况,了解到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水泥厂污染及周围居民向河中排放生活废水、丢弃固体垃圾所致,并积极组织学生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状。诸如此类的户外参观和考察,使学生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否则必然受到惩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思考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必定会对环境多一些关心。比如,在超市购买物品时可能会选用环保袋;在家庭购买冰箱时,他们可能会劝说父母购买无氟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车时,他们就不会把快餐盒随手扔出车窗外;他们会选择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
11、文具;他们会节约利用纸张,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造纸污染等。如果学生们都能像这样,一切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如何保护周围的小环境,创造优美、洁净的学习场所开始,逐渐加强对社会大环境的保护意识。(三)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在课堂上由地理老师主讲未免有些老生常谈,学生也未必感兴趣,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就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邀请有关专家或环境管理人员做有关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及资源如何利用、环境如何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报告。还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组织开展一些专题讨论会或辩论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以举办“绿化校园与环保的和谐统一”的校园规划设计大赛,如对方便美观的垃
12、圾桶的设计,对校园图书角的绿化设计,对绿地面积的大小与节水灌溉的设计,甚至利用生物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设计该种什么树和什么花等,并根据各自的设计方案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最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措施。通过以上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家园的意识和紧迫感,树立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责任心。结论: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而环境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是将来社会的主人,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环境行为决定着一个时代
13、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中学教师,应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共同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参考文献:【1】 刘恭祥,王丽华 “从综合科目谈地理教学改革” 福建地理2000年第3期第15卷【2】 徐颐 “中学地理课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地理教育2001年第6期【3】 郑建红 “努力读书学习塑造新型教育教师形象”地理教育2001年第6期【4】 张志鹤,袁中超 “浅谈地理教学中国防教育的渗透”地理教育2001年第6期【5】 吕博 “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负效应”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3期【6】 杨士弘 “评介环境地理学导论” 地理科学2007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