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共28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7103070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共2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市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共2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共2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共28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 前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的经济发展堪称飞速,但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也正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危害,例如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等,当人们调查原因的时候发现,这些危害正是由于诸多产业在运作中能源浪费造成的,在此背景下,节能减排对人类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从国际方面看,这将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可能这个项目前期付出的成本是高昂的,但长远来看,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经济利益。对于中国,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十二五规划的进行,节能减排更是迫切且必要的。本篇论文将会对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课题进行深层次的的挖掘与剖析,我们将从该项目的原因入手将北京节能

2、减排的具体政策,成功案例,对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方面的影响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完善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有机的结合起来,其中,我们将在分析影响和提出建议的部分阐释出些许不成熟的创新点,并且我们会在影响中留出一定的篇幅对社会总体福利受节能减排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进行解释,在结语部分我们将对前面部分的阐述做一个整体性的概括与总结,并就我们对节能减排这一课题在北京产业结构的今后调整中的发展方向给出个人性的预测,我们深信节能减排的明天是美好的,它将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助推器。2.节能减排的含义及我国现状2.1节能减排的定义首先,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

3、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定义,节能减排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我国政府在2006年年初提出:希望到2010年,比2005年降低两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一成。这两个指标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节能减排”。2.2 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原因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其中2006年要下降

4、4;同时,2006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下降2。尽管2006年中央连续出台了若干政策,希望控制住污染物的增长,但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每年削减2”的任务,各地并未完成:化学需氧量(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比2005年增长1.2,二氧化硫增长1.8。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污染物总量减排是所有国民经济指标中唯一一个没有完成的。因此说过去的“十一五”中,我国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均不降反升,减排任务任务依然没有完成。分析当前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2.1认识尚未完全到位。由于我国规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

5、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加之现行财税体制方面的问题,唯GDP观念依旧严重,部分干部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特别是一些地级市和县对此并不重视,甚至没有制订节能减排总体性方案,责任不够明确,措施不具体。少数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行公开不配合。2.2.2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除淘汰小火电工作按计划进行,淘汰落后钢铁、有色、水泥产能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外,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起步晚,进展迟缓。淘汰不彻底,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落后产能容易死灰复燃。此外,淘汰落后产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年产1万吨以下、环保

6、不达标的再生纸厂要实行强行淘汰。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关闭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的土纸厂,但有关善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大量的相关工作还有待地方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去处理,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多的困难。2.2.3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滞后。2007年按计划现有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投运3500万千瓦、设市城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吨日(不含原有污水处理厂增加处理水量),但2007年的上半年分别仅完成31、25。 2.2.4激励政策不完善。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2.2.5相关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

7、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普遍偏低,如煤炭价格、居民用电价格、供水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补偿和环境成本。2.2.6监管不到位。覆盖各省(区、市)的节能监察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滞后,法规政策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弱,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有的地方政府保护环境违法企业,干扰环境执法。2.2.7基础工作薄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

8、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3.北京市节能减排的经典政策及成功案例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北京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部署安排,结合北京市实际,制定了相关方案。3.1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3.1.1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监察约束的作用;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集中推进一批

9、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狠抓落实,强化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1.2主要目标到2010年,实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比“十五”末期分别下降20;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和15左右,分别控制在15.2万吨和9.9万吨以下;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远郊区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3.2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10年,服

10、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左右,其中现代服务业比重超过50。全面实施服务业“四三三”战略,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四大优势服务业,着力培育科技研发、商务服务、体育休闲等三大新兴服务业,规范提升交通物流、商贸服务、房地产等三大基础服务业。积极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为各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3促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以软件产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同时,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利用高技

11、术改造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3.4坚决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除保留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的基础性产业外,基本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加快淘汰高污染、低效益的产品和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书,“十一五”期间首钢分阶段关停钢铁生产能力800万吨,2010年底石景山地区冶炼、热轧项目全部停产。2007年,完成压缩4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按计划推进东方石化公司所属化二股份公司、有机化工厂实施停产搬迁;制定本市小火电机组关停实施方案,加快淘汰10万千瓦以下燃煤火电机组;淘汰水泥立波尔窑、中空窑生产线,关停或搬迁五环路以内混凝土搅拌站和水泥制

12、品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关闭16种小煤矿。3.5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力度。到2010年,优质能源比重达到70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力争达到2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加大替代煤力度,适度发展燃气热电厂。2007年,完成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热电厂建设;完成中心城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改造;实施老城区平房“煤改电”工程;适当增加工业用气和夏季空调制冷用气,开展天然气梯级利用,推进分布式能源系统。3.6政府机构率先节能。到2010年,力争完成市级政府机关的节能诊断改造,市级和区县政府机关单位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提出区县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建立政府机构节能管理的长效机制。2

13、007年,全面完成54家政府机构计量改造;启动20至30家政府机构的节能改造试点;逐步开展办公楼围护结构、空调、采暖、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办公设备节能,办公区域逐步推行绿色照明,开展区县政府机关能耗调查。 3.7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到2010年,初步建立了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扩大节能环保型车辆的应用比例,基本淘汰高排放机动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科学规划公共交通行驶路线,建设有利于节能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积极推广应用各种燃油节约、替代技术和清洁燃料汽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淘汰能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辆。2007年,轨道交通在建规模达到206公里、建成27.6

14、公里,组织淘汰更新老旧公交车2580辆、出租汽车5000辆,开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黄标车”淘汰和治理。3.8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控制煤烟型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控制扬尘污染,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2007年,制定北京奥运会前和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实施高井、华能、京能、国华等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推进全市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烟气脱硫除尘设施及自动监测设备;加快建设新城集中供热工程并配套建设烟气脱硫除尘设施;推进加油站、油罐车、部分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强施工工地管理和裸露农田扬尘治理,市区城市车行道路机扫率和洒水率均达到95,郊区城市车行道路机扫率达到6

15、0。继续开展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控制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和远距离传输。3.9健全法规政策体系。修订完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北京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出台公共建筑能耗定额指导意见、北京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组织编制本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研究供热管理办法,制定供热价格改革与调整方案;研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生活垃圾收费办法。4 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福利的影响 4.1 节能减排对就业的影响 以能源消耗反映特定行业对能源投入的需求水平,能源强度作为体现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指标,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可以测算中国主要行业的能源强度、能源消耗与就业变动的内在联系。选择

16、8个主要行业进行计量分析,其中有4个行业的计量模型通过了有效性检验(分析过程从略)。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行业的就业对该部门能源消耗的弹性为1.2,即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每增加1%,就业人数会相应增加1.2%左右,这说明工业部门能源投入与劳动力要素可能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 建筑行业就业的能源弹性为-0.17,即能源消耗水平每增加1%,就业会相应减少0.17%;建筑行业具有某些生产型服务业的特点,技术进步和能效提高使得该行业能够更多利用技术设备与能源投入,并可能替代部分就业。交通运输行业的就业与能源强度具有负向的关联,弹性为-0.62,表现为行业就业随着能源强度的下降而有所增

17、加,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同时行业成本降低导致的收入效应使得就业也随之增加。其他服务业的就业与能源消耗量呈现正向变动关系,能源弹性为0.89,即能源消费每增加1%,其他服务业的就业增加0.89%。作为终端消费部门,能源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及能效提高,一方面意味着服务业的能源成本降低,产出效率提高,推动行业发展,并增加就业规模;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效应,其他行业扩大生产规模与增加就业带来的收入效应,能够大大促进对生产型与消费型服务业的需求,从而刺激其他服务业中的技术咨询、金融保险、科教、文化、出版、娱乐等产业的需求增加和就业扩大。 节能减排对于工业行业造成的直接就业影响更为显著和直接,

18、而其他行业在趋势分析中表现出不同的能源就业弹性,其内在的就业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基于上述分析,拟以工业行业为例,初步测算2005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后,工业行业总计损失的就业数目。基于权威机构对于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长情景的预测,计算2009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各行业增加值,如表2所示参考国家信息中心和世界银行等预测,将2009年和2010年中国 GDP增长率均定为8%。三次产业结构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对低碳发展情景的预测。根据历史数据的分析可知,19852002年,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年平均下降水平为1.91个百分点,可将此作为未采取节能减排政策之前的正常技术进步水平。则工业行

19、业实现节能减排20%的目标,意味着与未实现节能减排措施的基准情景相比,每年需要使能源强度多下降2.49个百分点。假设基准情景与节能减排实现情景在目标年的行业增加值不变,则相当于使2010年的能耗总量与2005年相比应当总计下降12.45%,相当于节约19857万吨标煤。基于工业行业的能源就业弹性为1.2%推算,则可得到20052010年,工业行业总计损失的就业数约为153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306.8万人。与金融危机给中国进出口部门造成的就业影响相比,这一数字不到前者的1/2郭菊娥等在2009年研究测算了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因出口下降而导致2008年中国直接就业人数约减少 792.7万人。

20、可见,金融危机导致的进出口变动与节能减排政策对于中国的就业影响效应都较为显著。从短期来看,节能减排增加了工业部门和传统能源部门的投资与就业压力。然而,从长期来看,通过采用先进的能效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能够从整体上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例为证 日前,中国社科院专家撰写的研究报告称:低碳经济总体上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据悉,全国平均每关停1万千瓦小火电机组,需要重新安置62人;据此计算,20032020年,火电行业预计受到就业影响的人数约60.7万人。如果未来进一步提高关停机组的装机容量,例如将关停容量扩大到12.5万千瓦或

21、20万千瓦,则这一总数还会增加。不过,按政策规定,关闭小机组后可以新建机组,一般都是30万千瓦以上的大机组。如果把新建机组带动的就业人数除去,20032020年,“上大压小”政策将造成火电行业就业减少约人。除关闭小机组,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对就业影响比较大的政策,还有上脱硫设施。对此,专家们也测算出了数据,即中国电力行业20032020年因新增脱硫设施而新增的就业岗位总数约31800人。最终来看,20032020年间,火电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后导致就业岗位净减少41.3万个。但是,尽管火电行业因为节能减排导致就业减少,从整体经济看,低碳经济却能够促进未来就业增加。例如:20052010年,交通运输

22、行业受到节能减排政策的综合影响,大约可增加就业741.4万人;建筑业总计可增加1256.2万人。将这两个行业与工业行业的就业效应相加总,得到净增加就业463.3万人。由此可以推断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实施节能减排对于整个经济的就业总效应为正向。4.2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影响产业结构的有三大方面因素,下面我们就这三大方面中节能减排所起到的的作用进行讨论。一,从一国的需求结构看1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例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两个名词作出解释:1中间需求:各生产部门对一次将其本身的全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如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生产资料叫做中间产品。2最终需求:个人消

23、费,设备投资,增加库存等构成的总需求,满足最终需求的产品即最终产品。决定一国这两种需求的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个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例如原料利用率,能源利用率等等,都会影响上述比例,而节能减排恰恰可以重点解决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2个人消费结构 个人消费结构强烈的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的构成,个人消费结构的形成和变化首先取决于一国人均收入水平,节能减排的政策的实施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增加国民总收入,从而在此基础上,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因此影响产业结构调整。3投资结构投资不仅是构成现实最终需求的一大要素,而且投资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投资在各生产业部门的分布是改变已

24、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北京市的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同时也向投资者透露政府的侧重方向,从而使他们了解到当前较具潜力的产业继而规划自己的投资方向。二,从资源供给结构看生产技术体系整个国民经济各项寒夜部门所采用的技术工艺的种类和水平,决定了资源在各产业的分布状态。比如,加工工业的技术,工艺水平相对落后,原材料,能源利用率较低,则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不能不相对于加工工业有较大的规模。在任何产业部门,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都可能给整个产业结构带来新的变化,因此,生产及体系的变革拾音器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无疑对生产技术体系的改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不可

25、忽视的影响。三,从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看进出口贸易当今世界上国际贸易已成普遍趋势,将国内需求延伸到世界市场的需求,国外商品的进口可与弥补本国生产没种商品的产业发展之不足,而且,进口某些国外新产品具有介意开头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条件的作用。同时,某些进口还可能产生压制本国某些产业发展的作用。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企业会采用高水平,高效率的设备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最终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编辑报酬递增,因而产生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经济是

26、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根据上述传导机制可知由节能减排产生的规模经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继而又影响到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接下来让我们研究一下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我们认为节能减排在三大产业中主要集中作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前例所述,在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节约下来的劳动力资源的去向成为一至关重要的问题,除了可以在原有产业因为需要设立新部门来容纳剩余劳动力意外,第三产业将成为前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新型服务业,因为此类行业需求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并具有吸纳就业能

27、力强等显著特点,属于高技术、高盈利、高效益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与其它产业相结合,能够提升其竞争力。因而是许多发达国支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产业,是获取竞争优势之根源,其产出通常都达到GDP的60%以上,美日更是超过80%。服务型经济符合两型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最佳选择。因此,由节能减排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将有很大的可能性流向第三产业,这种转移我个人认为可能会通过下岗再就业或者员工自愿选择的间歇性失业的方式,但最终将有利于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第二产业的合理规划。另外节能减排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专家指出,石化、水泥、钢铁、有色等高能耗行业将直接感受到节能减排的

28、压力,其中,中小型企业将面临生存寒流,从而加速行业内优胜劣汰,而对于节能环保行业的企业来说,则将继续感受政策“暖风”。总体来看,高耗能行业都将面临节能减排带来的压力,有关环保支出的成本也会逐步增加。不过,专家指出,就行业内部来讲,节能减排的推进和落实将带来高耗能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具体来讲,行业龙头公司受到的影响不会很大,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企业将受到较大冲击。以煤炭为例目前国内煤炭消费量占到国内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七成以上,从这一点看,煤炭行业会受到较大影响。就上市公司来讲,煤炭的需求会受到一定抑制,但抑制程度不会很大。另一方面,规模小、回采率低、污染重、安全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型煤炭企业将最容

29、易受到冲击,其生存空间将进一步恶化,因此节能减排反而会促使煤炭资源的整合,使资源向大企业集中。从煤炭行业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节能减排对产业内部的调整明显的起到了一种筛选作用,从这一角度看,节能减排促使资源的整合,对资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第二乃至第三产业结构的内部同样进行了有效的调整。4.3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节能减排对社会福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前一节我们讨论到节能减排分别影响了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而这两点正好是市场上需求与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供给与需求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供给与需求间的函数关系:需求是变量,供给是因变量,当需求变量发生变化时,供给因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市

30、场供求总量趋于平衡,或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需求变量占据主导地位不时地制约着供给的变动及其变动的内容和方式,并制约着供给产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对于供给因变量来说,当需求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供给必须具有较强的弹性反应,不断变动自身结构以与需求变动相适应。供给与需求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较多地突出了需求对供给的引导、拉动及其制约的地位与作用,但也强调了供给对需求变动的弹性反应。“弹性”是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这一物理学名词引入经济学中,是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反应程度。中国的经济成长过程,常为短缺与过剩所困扰,因此,以往供给的弹性反应常常表现为

31、一种“缩长线、拉短线”的填平补齐式的平衡,其结果是实现了供求总量的平衡,抑制了通货膨胀,降低了物价涨幅。虽然,宏观的总量平衡有利于经济发展进度在回落中保持稳定增长,然而长期注重供求总量平衡,供求结构均衡问题就会被忽视。当前市场结构性矛盾便是长期忽视供求结构均衡的累积效应。因而也可以说,对供求总量平衡的倾斜制约了供给自身弹性反应能力的提高。从宏观角度看,供给弹性反应能力是指产业结构的关联水平、关联规模程度、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程度;从微观角度看,供给弹性反应能力是指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程度。解决供求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提高供给的弹性反应能力而不是单纯刺激需求。 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刺激了高新技术的研

32、发与应用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对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发展方向。以图为例(以一般商品为例)供给需求曲线原先交于E点,由于节能减排的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设备的应用,长期来看,厂商可加以利用上述前提来形成规模经济,致使产品价格降低,且供给增大,因为价格低廉,消费者的购买人数也在有所增加,这样就会导致供求曲线都向右移动,并形成了新的均衡点,由图可看出新均衡点所对应的产量较原先有所增加,再来看社会福利,原先的情况下,福利等于A+B,但在节能减排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过后,福利变为A+B+C+D,由此可看出社会福利是增加的,此外,上节所讨论的节能

33、减排对就业的正效应也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说明福利水平的增加。另外,经过我们大胆的推测,并不否认上述的福利水平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政府来说,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的进一步行动创造良好环境;对于企业来说,除了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战略角度思考气候变化问题,并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对政府的建议制定更加明确的国家战略 国家需要制定明确的气候变化战略,设置节能减排目标,从宏观层面为企业节能减排发展提出明确目标。这种明确的政策方向可以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

34、据。 目前,中国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战略仍旧不是很清晰,长期发展规划还没有出台,使得企业在如何制定企业相应战略方面还不够确定。1. 完善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机制对于新出台的与企业相关的政策,应该与该行业代表进行充分的交流,让企业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并逐步建立完备的效果反馈体系。3. 建立相应惩罚和激励机制,并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减排排放核算标准体系虽然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法规,如高税收,但在量化核算方面,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节能减排核算体系,急需制订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减排核算标准体系。例如,在调查的5家提供具体信息的公司中,1家公司表示其温室气体的排放管理是通过一家能源咨询

35、公司,其他4家公司均通过自身的管理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信息进行搜集。在这4家公司中,1家公司表示已经采用了SANGEA能源与排放评估系统(SANGEA Energy and Emission Assessment System)1家公司表示通过参与中国公司节能减排管理项目(China Corpora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GHG Management Program)促进自身温室气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事实上,节能减排包括直接意义上的节能减排还有间接方面的节能减排,通常间接方面的污染被忽视,所以科学的国家对节能减排发展领先企业要有鼓励措施,要在投资、资金、税收、宣传等

36、方面给予支持。这有利于发挥先进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提高企业响应气候变化的积极性。5. 对于初步市场化阶段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要予以政策扶持。目前国家已经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技术给予了多种政策支持,包括技术免税、补贴、定价机制等,这些政策很好地支持了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对于其它的节能减排技术,政府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扶持措施。在先进技术研发方面,国家研究机构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对于接近成熟的技术,政府应协助营造积极的市场环境,推动相关技术进入市场普及阶段。 6. 建立区域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合作与转移平台通过我们的调查走访,得到此数据图企业关于中国企业在二十一

37、世纪提高竞争力关键因素的观点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合作和转让平台,加强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并促进技术,在行业间、企业间的推广和扩散。同时,密切跟踪国际间技术转让谈判进程,有效利用相关的国际资金,并逐步探索引入市场融资机制,为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资金支持。7. 在全社会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支持企业的节能减排发展,推动各个产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政府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和完善相关机制外,还应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发展观念,引导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为企业实践节能减排发展理念创造良好发展环境8.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储量丰

38、富,足以满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能源需求。但中国在这一领域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研发实力偏弱,二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产能出口,三是电网建设滞后。因此,在这三方面加以弥补,是使中国成为新能源大国的必由之路。9,成立政府能效担保基金或碳中和银行,打造绿色金融平台,完善金融产业,从而传到其他产业。由于节能与新能源相关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能源服务企业难以获取足够的融资,中国的节能服务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因为,从2004年到2009年,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计划(贷款担保计划)。这一计划在其五年多的运营期内被证明是行

39、之有效的:1.5亿元左右的政策性资金带动了超过8亿元的社会资本投资于节能产业,达到了约6倍的杠杆比例,并且担保本金基本没有损失;同时,这一计划在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方面均成绩斐然。最后,为了能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还需要:1)大力完善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因为市场失灵与产权紧密相联,效果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分配与界定。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交易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有效率的污染控制手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基于产权理论的排污权交易有助于消除环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2)提倡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的低碳

40、经济政策工具。为了克服能源节约与碳减排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委托代理问题,依据激励相容机制理论设计的政策工具,包括自愿协议、标签计划等具体措施,用以激励厂商和消费者主动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自愿协议主要指发达国家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的企业,通过自愿承诺减少碳排放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实现减少政府管制的目的。标签计划、ISO14000认证等均属于激励信息公开的政策工具。企业通过这些认证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自身“碳中性”和“碳生态足迹为零”的良好“低碳”形象。3)发展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自从李嘉图之后在经济学理论的构建上遇到了两难选择,即经济分析只有排除不确定性和变动性才

41、能进行,而经济政策只有仔细考察到不确定和变动性才能实行。凯恩斯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不确定性牢牢地置于经济各阶段的中心。不确定性的预期在消费、投资及货币政策三大规律中起着决定作用。在低碳经济政策工具研究上,对于不确定性碳排放和企业责任测度,成为低碳政策工具的重要内容。例如,由于非点源污染无法测度个体责任,点源污染只能承担有限责任,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投资具有投资大而收益不明显的特征,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工具有能源合同管理与第三方融资。能源合同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第三方融资是一种由技术革新带来的基于储蓄的金融方式。拥有技术和金

42、融能力的第三方为顾客提供能源转换系统,从而获得经济收益。对企业的建议1. 更加完善企业的长期气候变化应对战略,从而使本产业能长远的发展。正如数据所示,大多数企业还是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的。所以,要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需要将气候变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一方面,及时抢占节能减排市场先机有助于企业取得“先发优势”,赢得可持续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减排责任将逐渐成为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企业应开始关注节能减排产业链和服务链建设,与利益相关方共同打造节能减排发展之路。2. 积极参与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在国家制定相关减排与节能减排政策期间,企业应该积极

43、介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建议,这将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企业对政策走向有更充分的了解。3. 利用节能减排发展的机会提升产业竞争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但对于正在快速成长、寻求更多市场机会的中国企业来说,节能减排发展更多是一个机遇。实现节能减排化发展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企业和本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同时,由于节能减排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价值衡量标准,所以企业能否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将直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接受度。4推动制定明确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并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产品对于关键的节能减排技术,企业应积极与政府共同制定发展路线图、应用

44、框架以及相应的技术。这些路线图和标准可以为企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有助于企业制订技术的发展战略,推动本产业做大做强。5. 对于落后技术,要明确予以淘汰,为新技术发展留出空间落后技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成本低,反而占据大量市场,这对新技术的成本降低和普及非常不利。实际上,使用新技术对用户来讲通常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只是使用者的认知程度不强,或者考虑的时间段较短,无法利用新技术。这在空调和照明灯具方面表现很明显。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抓住市场契机,及时为自身注入新鲜技术血液,赢得竞争优势。6. 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加强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合作我们的调查结果是目前,不同行业间、企业间在应对气候

45、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充分,协调机制并不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仅仅依靠单个行业或企业的努力无法达到满意效果,也会使整体的行动效率和经济性下降。在全球化的框架下,需要加强行业间、企业间的广泛交流,加速节能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应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整体产业链减排。同时,要加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优势互补。国有大型企业要进一步促进创新,在减排领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外资企业需要将更多的节能减排发展领域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引入中国,加强与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分享与相关借鉴,共同促进减排效应的提高。7. 提升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能力积极利用各种沟通平台,分享国内外相关经验,同时在企业内部引入国际普遍认可的方法论和节能减排测算标准,建立企业内部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并与国家的节能减排减排框架相对接。8.企业在投资发展战略时候,应该关注更多环境因素,重视社会影响。之所以得出此建议因为该调查: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