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共2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共27页).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2011年第5期总第149期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JoumofABCWuhanTrainingCoUegeNo.5Sep.2011SefiNo.149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吴韦华夭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学院,湖北武汉)摘要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存在着效率困惑:在整体资金配置效率方面,表面上完整的金融供给与大量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并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效率方面,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同时并存.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之谜,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认为,”机构路径”的改革
2、思路是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制度性原因,而农村金融生态欠优是农村金融效率困惑的根本制约.因此,突破农村金融效率困惑应在用金融功能观指导农村金融改革的同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关键词】农村金融效率;功能观;金融生态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17(2011)05001206一,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表现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头戏.一个非常明显的例证是.迄今为止已经有十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伴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农村已经建立起分工明确,体制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其中,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
3、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以政策性为主导,商业性为主体,合作性为基础,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至少从理论上讲是完整的甚至是完美的.是完全可以满足农村各类金融需求的;而且,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上,无论是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巨大而强烈的融资需求,使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具备客观上坚实的基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农村金融资源整体配置效率还是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一直都不高,而且,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着
4、大量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巨额农村资金外流同时并存的特殊现象.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之谜,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其基本功能体现为对资金进行配置.因此,考察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首先要看其对资金的配置效率能否有效地动员闲置资收稿日期】2O11-_08一l5金,满足农业生产投资和农村消费的金融需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其次,金融机构的效率还体现为其资金营运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经营效率.无论从资金配置效率还是从经营效率看,农村金融机构都存在着在理论上难以找到现成答案的困惑.(一)配置效率困惑:”完整的”的金融供给与大量融
5、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并存从宏观层面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被最早普遍使用的一个指标是Goldsmi(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HR),它表示金融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照该指标,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也可以用农村金融资产占农村GDP来表示.另一方面,在完全竞争市场,交易信息完备,交易费用为零等基本假定下,农村金融资源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农村金融资源总供求达到均衡;(2)农村金融资源供给者即农村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实现了最优;(3)农村金融资源需求者即农村金融市场上融资者的融资实现了最优.而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会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贡献.基
6、于此.衡量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可以选取为:农村金融相关率(HR),农村金融资源供求状况,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能力(存贷比).1.农村金融相关率.在货币媒介还没有出现,物物交换的经济背景下,金融融量与经济总量的比率是O.商品经济的诞生,开始出现了货币金融媒介,这时的金融融量与经济总量的比率为1,因为有多少实物资产,就会有多少货币金融融量规模与之相匹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媒介的种类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表现为货币.还表现为更多的信用货币,金融资产等O而金融资产又表现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形式,金融融量不断扩大并且借助金融机构,使得货币和信用发生自身的乘数作用,实现社会金融融
7、量的数倍放大,其与经济总量的比率也随之增长并超过1的水平.这种关系就是用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一经济比率即金融相关率(FIR)来描述的.M=K?G=(K1+K2+Kn)?G其中,M代表金融融量,G表示经济总量,K表示总的金融相关率,K1,K2,Kn表示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过程中不同层次的金融相关率.表1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单位:%)1年份o6猢2008lnR63.1964.2566.5465.28注:农村金融资产由农村现金流通量,农村存贷款余额,农业类股票及债券的流通市值构成.相关数据及农业GDP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数据整理.Goldsmith(1969)以金融相关率为标准,把金融结构
8、划分为三类:FIR在1/5到1/2之间的金融结构处于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的金融结构其FIR约在1左右.按照此标准.中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刚刚越过初级阶段.另据金融时报的报导,2008年中国县域经济GDP达到14.9万亿,占整体GDP的比例达到49.6%,但该区域的贷款大约只有6.22万亿,贷款/GDP的值只有42%,远低于全国比例106%.表明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金融抑制非常明显.2.农村金融供求缺口.总体来说,农村金融资源的总供给小于实际总需求,供求一直未能实现均衡.杨兆廷(2008)运用修正的Goldsmith金融融量模型测算中国农村金融的理论融量,以流通中现金,银行部门提供的贷款以及农
9、业保险作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实际融量,两相比较得出2001至2006年中国农村金融的缺口及缺口率如下表:表2中国农村金融缺口及缺口率(单位:亿元,%)年份理论融量实际融量金融缺口金融缺口率.40130o2.0353.762O.605O.682OO.131O6O6.7648.922o.5O7553.4138.66.2617.62.2242.05.8942.74资料来源:杨兆廷连漪农村金融融量缺口及其内生性问题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08,(12)农村金融供给小于需求还有另外一个有力的证据菲正式金融在农村市场占有相当比重.正是由于大量金融需求无法从正式金融安排中获得满足.不得不转而寻求非正式金融.”补
10、缺效应”使非正式金融活动空间巨大.据中央财经大学一项调查表明,非正式金融规模有8000亿之巨,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地区.上表的数据显示,2o05,2006年农村金融缺口率超过50%,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农村金融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巨大的金融缺口为非正规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研究农村金融供需时,研究者普遍关注到一个非常现象:在农村金融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的同时,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到城镇.有关资料显示,19942003年,仅通过农信社,邮政储蓄外流的农村资金就达8000亿元.而温涛(2010)的研究表明,2007年至今,农村外流资金每年达5万亿左右.3.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能力(存贷比).
11、由于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存贷差和存贷比可以基本上反映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能力.存贷差是一定时期内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额,它反映农村地区使用外来资金或向外输出资金的绝对净值.存贷比反映金融机构把从农村地区吸纳的存款转化为贷款用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大量的研究表明,从1979年至今,除少数年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都是正值即存差,存贷比均大于1,表明金融机构不仅将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用于农村地区贷款的比率是较低的,还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农村资金”抽水机”的角色.形成所谓的”吸管效应”.(二)经营效率困惑: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同时并存农业是我国国民
12、经济的基础,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拥有2.4亿农户和2300万农村企业的农村市场,具有强烈而巨大的融资需求,为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意义上的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涉农金融业务利润率几乎都不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想方设法”进城攀亲”,即使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信用社的经营效率都非常低下,其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营效率反映金融机构运用资产,资本金的能力及效果.其常用的衡量指标有: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投入资本回报率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1.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姚树洁等(2O04)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以固定资产,权益和存款为投入,以税前利润或者贷款为产出,对
13、中国银行业在1995年至2001年间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该分析表明,如果以税前利润为产出,则农业银行的平均效率仅为40.95%,与整个银行业的平均效率相差约23个百分点,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最低.就农业发展银行来说,在1996年至2002年间,其平均净利润率为负数.近两年,随着农业银行股改和大量不良资产的剥离,农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同业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下表显示2010年6月末四大银行主要经营指标比较.一13表3四大银行主要经营指标比较(单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总资产报胥l0.4937O.68670.71280.5998蜜ROA投入资本回0.4953O.68
14、640.7159O.5664报率ROIC加权ROE12.5511.9524.019.39数据来源:巨灵网2.不良贷款比率.根据申银万国发表的一份报告,2009年,2010年第一季度农行与其他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如下:表4四大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单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91(其中,三农业务的不良贷款占总不良2009矩1.541.51.52贷款额的比例为37%,其不良率为3.69%)20102.461.351.351.3第一季度在四大银行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是同期最低者的近两倍.该报告还显示,2009年年末,农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7.85%,这一数字也远远高于其他大型银
15、行.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而言,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一直是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大难题.2003年起,为了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其支持”三农”的能力.中央银行采用专项票据和再贷款的形式向积重难返的农村信用社注入巨额资金,用以置换其不良贷款,以期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效果.截至2008年年末.专项票据兑付进度已达到90%以上,累计兑付票据1530亿元.中央银行的注资,取得了显着成效,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5月10号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截至2010年3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
16、3614亿元和7.7%.虽然纵向比较,这个数字比2009年年末下降了0.43个百分点,但是与表4显示的其它金融机构相比.明显过高.二,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解析解析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可以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设计和农村金融生态两个方面进行.(一)”机构路径”的改革思路: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制度性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举措很多,但主要是围绕着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调整,完善以及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清理整顿.注重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忽视农户,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和农村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机构路径”.这种
17、”机构路径”的改革思路,是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指导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金融机构观”的产物.金融机构观隐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即假定金融体系的内部金融机构与组织结构是既定的,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一结构.并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有关金融体系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应在这种既定的框架下来解决.即使要牺牲效率也是值得的.金融机构观的明显缺陷在于,当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金融组织的运行将会变得无序,更谈不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支持作用.据此,机构观注重的是,根据现有的金融机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并为其建立各种法律法规.在金融机构观的指导下,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历次改革注重现
18、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按照”农村信用社提供合作性金融服务,农村商业性银行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思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是针对服务于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与重建.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进行修修补补,几乎没有真正从金融机构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的思路进行改革的总体部署.其结果是,农村金融改革虽历经数十年.改革的效果仍然难尽人意,不仅商业化和合作化两个方向的改革尚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封闭运行的政策性金融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中国几十年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证明,即使能够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仍有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潜能和作用.如围绕
19、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出的96方案,02方案,o4方案,一直试图以政策为引导,使农信杜成为合作制金融机构和支农的主力军,但事实上农信社早在追求商业化目标下将大部分资金贷放到非农部门.其次,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竞争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都限定在各自领域内,相互之间的业务没有交叉,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分工,而没有竞争.尤其是96方案实施之后.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再加上关闭农村基金会和对其他非正式金融的打压,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贷款市场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垄断的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再次,农村金融机构的安排忽视外界环境的特征.农村金融机构安排的外部环境的特征就是
20、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在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不仅与城镇不同,还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应该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任何一类金融组织或机构都只能解决音分农村金融问题.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和农村信用社即便能够提供全部农村储蓄和信贷服务,但也只能满足一部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举措都是”一刀切”式的,一l4一单一的金融供给与地域性,层次性的金融需求特征无法匹配,导致表面上完整的供给制度安排下大量的农村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转而不得不寻求非正式金融,从而促成了农村地下金融的无序发展.在农村市场上,长期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非正式金融体系,且提
21、供着远高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安排的金融服务.正式金融制度所提供的农村金融服务所占比例长期低下,并不是因为这种金融制度的金融服务提供机制有什么缺陷,也不是作为这些金融机构“出资人”和监控者的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是因为它们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张杰,2005).最后,金融机构的调整基本上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这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自下而上,诱发性改革不相一致.各级政府既是改革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也是一些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农村金融体制和制度的每次变迁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不是农村经济主体自主性行为.例如.农村信用社从最初的合作组织到人民公社的
22、一个部门,再到国有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再与农业银行”脱钩”,恢复合作性质,均采用了政府供给主导型强制性变迁的方式.在这种由行政力量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改革对象本身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改革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性无知”.这种非需求导向性制度变迁结果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制度供给的错位和不足(何广文,冯兴元.2004).(二)农村金融生态:农村金融效率困惑的根本制约1.微观农村金融生态:农民太穷以及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随着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发展和演化,农民(农户)已成为农村金融生态的资金需求主体,农户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反映农村金融生态自然演进路径的根
23、本要求.但是由于农民太穷,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中的资金供求链条人为断裂,农民无法有效从金融生态系统获得物质能量.金融机构主体无法有效与金融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农民太穷,首先表现为农民纯收入低,农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据统计,2(X)7200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4140元,4761元,5153元.同期城镇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660元,15712元,17160元.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消费品.图1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资料来源:魏后凯,加速转型中的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10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从上图可以看
24、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呈不断扩大的态势.198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人之比为1.86,1997年为2.48,2009年该比例高达3.33,而1985年该比例只有1.8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比2004年扩大了3.7%.农民太穷,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为信用贷款的主要对象.但是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等,但这些抵押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执行成本太高,或近乎不可执行(如劳动力,没有完全产权的土地),银行并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Debj,1998).也就是说,即使选
25、择抵押贷款,但因为缺乏金融机构需要的抵押物而使农民难于获得贷款.农民太穷,使得农户的贷款主要是为了满足刚性的生活需要如婚丧嫁娶,看病求学而非出于生产性目的.温铁军(1999),何广文(2001),周立(2003),张杰(2005),韩俊(2006)为代表的多项调查表明,非生产性借款在农民借贷中一直占主要比重.显然,非生产性借款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特殊的信贷需求结构决定了涉农贷款的风险是较高的.2.中观农村金融生态:农业产业弱质性.我国传统农业的弱质性表现在:(1)传统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和季节性强特征,农民在大部分农闲时间里都处于半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生产效率低下;(2)农业投资的长期性,高风
26、险和低盈利性,与商业性金融机构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相悖.(3)农业的自然依赖性也导致信贷的地区风险较大.(4)传统农业是主要为工业及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的基础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农业具有低生产率,低收益,低附加值和高风险等弱质特征,农业贷款的风险远高于其他行业.农业难以成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形成弱质农业和高风险农村金融的恶性演化态势.农村金融业没有一个健康的农业产业支持,农业产业风险向农村金融业转移.形成系统性风险.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3.宏观农村金融生态:法律环境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度法律环境不完善扭曲了经济行为预期,难以维持农村金融
27、生态协词和谐运行.法律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当前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周小川,20O4).法律制度是金融生态协调运行的规则和基础环境,对金融生态协调运行起着”保驾护航”和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法律的”缺位”,”越位”和“无为”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运行的和谐.(1)金融法律”缺位”加大农村金融生态运行风险.由于缺乏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借款者因道德风险而逃废和悬空银行债务行为的有效法律规制,形成了巨一15额不良资产;银行产权制度的”缺位”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和银行内控机制失效,操作风险丑益加大.(2)金融法律”越位”降低农村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例如,对
28、现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保护与相应措施弱化了市场竞争机制.造成农村金融资源的政策性效率损失;国家信用支撑的农村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缺失,以及农村民间资本的市场准人限制,遏制了基于利益诉求的投资与诱致性制度创新动力,减少了农村金融市场交易量,使得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也由此产生内部人控制,寻租行为.增加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利率管制扩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外部性.价格难以反映经营成本和风险溢价,收益难以覆盖成本.(3)金融法律”无为”加大农村金融生态运行成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成本过高降低了违约成本,逆向激励了违约行为,人为提高金融生态运行成本.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剧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脆弱性
29、.在农村贷款市场上,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往往比城市更加普遍和严重.农村往往是个熟人社会,至少是个半熟人社会,大量有益于信贷决策的社区信息被排斥在工商信贷决策和管理过程之外.信息不对称导致农贷的整个申请,获得,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产生信用风险(Mayer,2001).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贷款人难以辨别贷款的风险程度,往往将利率控制在市场出清的水平以下,导致农村信贷市场长期不能走向均衡.同时,在放贷金额上一直控制额度,出现信贷配给,致使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资金供不应求状况.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征信体系缺乏,金融主体信用意识淡薄农民个人信用缺失加大贷款风险,降低了贷
30、款的可获得性,乡镇企业信用缺失加剧了“信贷配给”和金融机构主体的”无为”,农村政府的信用缺失动摇了农村信用之根基,诱发信用危机.最终结果是农民和农业不能获得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萎缩,并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功能异化,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政府过度干预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政府过度干预导致农村金融生态呈现非自然演进特征和自我调节功能错乱.政府对农村金融生态的过度干预表现在几个方面:国家为了利用农村金融资源实现赶超策略,支持城市及工业发展,通过商业银行国有化和农村合作金融国有化等途径控制农村金融资源,致使金融机构主体产权单一;通过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直接干预来配置金融资源,实现政府目
31、标和意志,扭曲农村金融生态自然演化规律;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采取默许或保护态度.达到地方利益最大化,人为放大金融风险.这样,农村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被扭曲.竞争性功能基本丧失,金融生态主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被抑制甚至破坏.上述几个层面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决定了市场型金融机构出现”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比如,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农村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信贷配给.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成本高,风险大,规模相对较大,以盈利为目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向经营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抵押品不足的农户或农村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是: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城市和大公司的通道,
32、出现”金融的城市偏向”(钱达瓦,1985).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中国拥有最为庞大的农村部门,小农经济特色也最为明显.在农村金融生态没有改善的情况下,现有的农村金融安排只是将农村资金转移到城市的一个个通道(周立,2007).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都充当过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就连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一直是从农村“抽血”的主力军之一.资料显示,自70年代开始,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贷款余额就持续小于农村的存款余额(贷/存比小于1).80年代贷存比在1/2左右,9o年代在2/3左右.农村存贷差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导致农村市场出现了融资需求不足与农村资金外流并存的现
33、象.三,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突破(一)以金融功能观指导农村金融改革20世纪9O年代中期.罗伯特?默顿(RobertC.Mer-ton)和兹维?博迪(ZviBoaie)提出了基于”功能观”的金融中介理论即金融功能观.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金融功能优于组织机构,只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最终使金融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效率.金融功能观的核心内容可以表述为:首先功能观要问金融体系需要行使哪些经济功能,然后去寻找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而一种组织机构是否最好,则又进一步取决于时机和现有的技术.与金融机构观不同,金融功能观从分析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从中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的功能需
34、求,然后探究需要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需求.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机构的形式在各地区和各时期变化多样,但金融功能却相对稳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变化及金融工具的创新都是围绕着金融功能而变动的.金融机构的形式源于金融功能,金融机构创新和相互竞争会导致金融体系功能的提高.因此,分析金融问题应从金融功能出发而不应从金融机构出发.按照”金融功能观”的主张,一国金融体系的建设要考虑金融机构及其调整,但更要研究如何发挥金融机构的经济功能,这是构建与完善基于”功能观”的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金融功能观”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金融体系框架的设计上,首先应明确具备的经济功能.然后据此来
35、设置或建立可以更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金融机构组织形态,市场竞争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从而更好地支持”三农”的发展.1.根据农村金融需求重构农村金融供给.根据金融功能观,金融体系的设计并不是不考虑机构的调整创新,而是机构的调整创新应针对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进行,以充分实现对需求主体的金融功能供给为目的进行完善或重新构建.我国农村现存的金融供给制度实际上是政府自上而下作出的一种体制安排,这种供给领先型的体制既体现了政府在存量改革中责无旁贷,也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36、.供给型体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时期性制约,致使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日益突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下降.因此,加强对农村金融需求特殊性及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农村金融需求重构农村金融供给,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2.建立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未来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以农信社,农发行,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正式金融与民间金融并存的格局.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地域性,层次性特点,农信社应因地制宜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多种产权模式.中小型商业银行可采取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形式.(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1.农民实力的
37、增强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基础增强农民实力的两条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民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三农问题”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决不是在短时间出台几项政策就能解决的.从长期来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从目前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从多层面人手,开辟农民增收渠道.(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通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进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发
38、展机会的能力;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逐步改革下,通过有限资产的资本化,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资源获取能力.(2)通过组织化,农业产业化等克服农民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市场交易劣势,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3)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并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4)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支持,提高农民的市场适应力;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农村金融生态的客户基础.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根本.农业是农村金融生态的产业基础.农业的弱质性是决定农村金融弱质性的根本,健康的农业产业基础才可能为农村金融生态实现可持
39、续发展的根基,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传统农业的弱质性问题.(1)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启动WTO规则下的“绿箱政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3)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3.制度环境的建设是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保障.法律制度是金融生态的基础环境.因此,要营造良好法律环境.以提高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1)完善市场准入法律法规,鼓励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多元化,提高市场竞争效率;尽快制定和颁布金融机构破产法,实行市场退出制度.(2)加强金融
40、业务法律制度规范建设.加大对违法交易的惩戒力度.(3)强化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克服监管中的错位和漏位现象,提高监管效率.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规,加快推进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政府行政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杜绝政府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强制性干预,破坏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平衡机制的非市场行为.参考文献1博迪,默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o0.2田力.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4,(o3).3谷慎.我国农村金融效率实证分析.
41、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09).4王醒男.基于需求与发展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逻辑再考.金融研究,2006,(07).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货币金融评论,2005,(o4).6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功能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6.(10).7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财贸经济,2007,(02).8Yaron,J.McdormaldP.Benj锄,Jr.,andC.er-daL.P.1997.RuralFinance:Issues,Design.andBestPractices.EnvironmentallyandSociallySustainableDevelopmentStudiesandMonographsSeries14.WashingtonDC:Wor1dBank.9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344.一17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