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18 世纪中期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 世纪中期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
2、达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
3、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
4、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措施: 1. 建设新城与卫星城,开发新区 2.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3.
5、保护城市环境,之力城市环境问题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1.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食物偏好灌溉水源充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6、 页特点: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2. 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不同点
7、: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3. 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4. 大牧场放牧业(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5. 混合农业生产
8、特点(1) 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此外,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2) 农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小麦种植的忙季在秋春两季,冬季为小麦生长季节,农事较闲。而冬季正好是牧羊活动的忙季。(3) 较好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4)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易于种植、采收。6.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9、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
10、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布局: 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集聚和分散集聚( 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
11、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环境优美, 污染少。)“硅谷”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传统工业区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
12、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工业基础好;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衰落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挤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工业,优化环境,开拓市场,改善交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意大利新兴工业
13、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相同点:(同上)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 -服务 -信息网络。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 -服务 -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
14、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趋势:高速化
15、大型化专业化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 森林砍伐、 土地荒漠化、 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 世纪 80s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16、 - - - - -第 5 页,共 7 页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17、。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 、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稀少。(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等
18、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 :南水北调; 修建水库;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
19、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等。 4 、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频繁的旱涝灾害(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 、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 :(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
20、风;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二). 自然灾害 1 、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1)自然原因 :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
21、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等。(2)人为原因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等。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 、东部季风区的干旱华北平原由于春季降水少,风力大,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形成春旱。江淮地区7、8 月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珠江三角洲冬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冬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导致干旱。 3 、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 :( 1)自然原因 :快行冷锋天
22、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等4、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5、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