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及答案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7078606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8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及答案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及答案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及答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及答案 .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地理部分本试卷共47 题,共 300 分,共 14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 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3 题。图 1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 相互联系的

3、阻隔作用3. 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 1C 2D 3D 【解析】1.秦岭淮河一线, 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的。2.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 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4、 9 页 - - - - - - - - - 加广泛。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 (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 月至次年4 月。据此完成45 题。图 2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 时【答案】 4A 5B 【解析】4、由题中芬兰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为没年11 月至次年4 月,可知该

5、段时间里气温较低,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5、题中测试时间为每年11 月至次年4 月,该地纬度高达68 N 以上,冬至日一定出现极夜。故选B。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 题。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

6、强,年降水量小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区【答案】 6D 7A 8 B 【解析】6.D 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故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7.A 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源地,而其上游源地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8.B 从题中可知, 尼罗河在每年610 月泛滥, 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

7、1 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地中海气候区符合。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

8、题。图 3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10.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C. D.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答案】 9.C 10B 11B 【解析】 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上游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山地相对高度较低。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

9、,除了甲地洪积扇外,其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土层薄,耕地在洪积扇边缘。二、非选择题: 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 必考题:共135 分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 1998 年山西省有1800 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 至 2014 年已形成 4 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 个 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 示意 1994

10、 年和 2014 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 图 6 (1)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 分)(2)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 分)(3)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 分)(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

11、采取的措施。 (6 分)【答案】(1)焦炭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2) (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 (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3) (企业分散, 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历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 )所以汽车 (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

12、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 )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解析】(1)分析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以从该企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富,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公路交通较畅通,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等等方面分析即可。(2)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以从,焦化厂多,冶炼技术水平低,当地政府对环境要求不高等方面分析。(3)分析运输过程中的产生的污染,可以从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思考作答即可。(4)分析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可以从采取优质煤炭、先进技术,及对废弃

13、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可以从改进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考虑即可。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白令海峡 (图 7)宽 3586 千米, 平均水深42 米,最大水深52 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 温度上升, 海平面升高, 白令海峡形成, 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

14、- - - - - - - - - 图 7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 分)(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 分)(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 分)【答案】(1)白昼短(或近极夜) ,极为寒冷, (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2)夏季(暖季) 。 (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行。(3)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

15、(跨度) 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 运输距离长, 基础设施差, 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解析】(1)题主要考查影响人们徒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距离长短以及食物和水源的供给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印第安人从亚洲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首先要从印第安人到达美洲的目的来进行分析。 在冰川全盛时期,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面较大,食物来源较少, 动物为了寻找食物, 沿着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移动,美洲大陆没有冰川覆盖,夏季市, 气候温和, 食物丰富,动物和植物较多,适合人类生存。(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成

16、本高的因素。主要从建设难度和建设周期方面来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建设难度大, 成本较高; 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都要进行考虑,海峡两侧为山地,地形崎岖,因此建设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43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10 分)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 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答案】 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

17、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茶马古道主要在我国云南、四川、西藏等西南地区,且沿途穿越高山、峡谷、 密林等自然不利条件,所以首先应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次了解马帮文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 - - - - - - - - - 化的特点,尊重当地习俗;且沿途经过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需要备好防寒衣物

18、;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需要备好防晒霜和氧气袋等。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10 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 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答案】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 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解析】 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

19、沙、 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噪音、净化空气。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 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本题我们主要就是抓住以上几点进行分析的。2017 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精编解析】【答案】 1 C 2D 3D 【解析】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该线是我国800mm 年降水量线,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等,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河段与之对应, 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又因为洪泽湖以东地区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南北变化是渐变的,在理论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2、根据材料提示, 江

20、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长江阻隔,导致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的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 联系较少, 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依此为界。对两岸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不大。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考点:区域的划线及界限,区域特征。【点睛】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常见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21、 - 第 6 页,共 9 页 - - - - - - - - - 长江阻隔,导致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答案】 4 A 5B 【解析】4.由题中芬兰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纬度高, 位于北极极圈内,而且最佳测试时间是为每年11 月至次年4 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 积雪结冰期长, 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5.题中测试时间是为每年11 月至次年4 月,该地纬度高达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现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故选B 选项。冬半年北半球

22、日出东南,但极夜期没有日出,不会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12 小时;由于该地纬度高, 气候寒冷, 该地冷空气向南移动,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考点:区域地理不同时期的天气状况、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日出方位。【点睛】 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明确最佳测试期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11 月至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然后向南回归线移动,后由向北移动, 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可以顺利获取正确答案,排除错误选项。【答案】 6 D 7A 8B 【解析】6、首先是对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的理解,刀耕火种,先放

23、火烧荒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在没有植被的土地上播种,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的淤泥覆盖,没有其他植被, 故可以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7、 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源地,而其上游源地东非高原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8、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 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 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考点:气候、农作物生长状况【点睛】此题解答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植物是从周边区域引入,其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周边的气候区有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而生长

24、期为冬季,由此即可排除热带草原区,得出正确答案。【答案】 9.C 10B 11B 【解析】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 河流的侵蚀、 搬运能力弱, 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11、从题干材料中, 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除了甲地洪积扇外,其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土层薄,耕地条件差,耕地多分布在洪积扇边缘地区。考点: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点睛】 此题

25、解答关键是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少考生重图轻文字,只是千方百计从图中获取信息,忽视了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中有“图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 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一段话,从中明显可以看出,大多数洪积扇的堆积物以砾石为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9 页 - - - - - - - - - 主,土层薄。36. 【答案】(1)焦炭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

26、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2) (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 (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3) (企业分散, 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历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 )所以汽车 (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27、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 )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解析】(1)分析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以从该企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富,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公路交通较畅通,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等等方面分析即可。同时利于增加当地就业和地方经济收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2)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以从,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冶炼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排放废弃物多等方面分析。(3)分析运输过程中的产生的污染,可以从运输工具、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等方面分析回答。(4)分析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可以从采取优质煤炭、先进清洁技术和

28、设备,及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可以从改进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考虑即可。考点:工业企业的分布及形成原因,工业企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点睛】解题需要抓住关键词,尤其是要关注限制性条件,如第3 小题,问的是焦化产业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而不少考生因没有看清限制词“运输过程”,而错答; 再如第 4 小题,设问明显的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而不少考生回答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采取的措施,漏掉运输过程中减少污染采取的措施,从而失分。37. 【答案】(1)白昼短(或近极夜) ,极为寒冷, (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2)夏季(暖季)

29、。 (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行。(3)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 (跨度) 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 运输距离长, 基础设施差, 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解析】(1)人们徒步难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温寒冷、白昼短、多暴雪大风恶劣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提示,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夏季气温较高,方便通过。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30、-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8 页,共 9 页 - - - - - - - - -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主要从地质条件、建设难度和建设周期方面来进行分析。 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 读图分析可知, 该地纬度较高, 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学科*网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 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都要进行考虑,海峡两侧为山地, 地形崎岖, 因此建设难度大,施工期短, 建设周期长, 人工费用高,建设成本高。考点:区域自然特点及影响跨海大桥修建的因素【点睛】 本题

31、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欧亚大陆与美洲不相连的,只有寒冷时结冰, 才能从欧亚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错误从亚欧进入美洲的季节。要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而不能从自己主观印象出发。材料中告诉亚欧大陆与美洲相连,而纬度高,气温低,最好选夏季,这样温度高点,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43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10 分)【答案】 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茶马古道主要在我国云南、四川、 西藏等西南地区,且沿途穿

32、越高山、峡谷、 密林等自然不利条件,所以首先应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次了解马帮文化的特点,尊重当地习俗;且沿途经过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需要备好防寒衣物;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需要备好防晒霜和氧气袋等。考点:旅游设计,旅游前的准备工作【点睛】 一般旅游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了解旅游相关的自然人文状况,准备相应的生活物品,其次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选择合适的旅行社、导游等。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10 分)【答案】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 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

33、更稳定。【解析】 森林作为陆地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噪音、净化空气。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不同的次生林,由于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 根系所扎的深浅不同,其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本题我们主要就是抓住以上几点进行分析的。考点:不同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点睛】 森林可以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 次生林和人工林与天然林比,森林结构简单, 树种单一, 草本植物少, 覆盖率差。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9 页,共 9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