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教材分析.ppt(1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生物必修高中生物必修3 3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第1 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第2 2节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第3 3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第4 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描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描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传递。(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
2、高级功能。(重点)(重点)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人脑的高级功能功能兴奋在神经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之间的传递神经调节基本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方式反射反射神经调节结构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基础反射弧反射弧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1)概念:)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
3、,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2)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比较比较项目比较项目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区别区别形成过程形成过程先天具有(遗传获得)先天具有(遗传获得)后天形成(学习训练)后天形成(学习训练)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联系神经联系持久性,不消退持久性,不消退暂时
4、性联系(可变)暂时性联系(可变)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举例举例缩手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吃食物流唾液。吃食物流唾液。谈虎色变、闻到食物气味流谈虎色变、闻到食物气味流唾液、听到铃声走进教室。唾液、听到铃声走进教室。联系联系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有条件反射。l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过程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过程食物食物(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狗狗唾液唾液铃声铃声(无关刺激)(无关刺激)狗狗唾液唾液铃声铃声(无关刺激)(无关刺激)食物食物(非条件刺
5、激)(非条件刺激)狗狗唾液唾液铃声铃声(条件刺激)(条件刺激)狗狗唾液唾液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2)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功能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传导兴奋(神经冲动)传导兴奋(神经冲动)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3. 兴奋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6、经组织、肌肉组织等)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肌肉组织等)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4.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概念:高等动物接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神经传概念:高等动物接受刺激并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导途径。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说明:说明: 不能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要注意区别反应和不能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要
7、注意区别反应和反射;反射; 不可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不可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的刺激。适宜的刺激。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特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1)静息电位的形成)静息电位的形成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 potential,RP)定义:定义: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的电位差。-70 mV- - - - - - -
8、- - - - - - - - - - - - -静息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荷分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荷分布极化极化+ + + + + + + + + + + + + + +微电极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法示意图细胞内记录法示意图记录记录刺激刺激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参考电极参考电极生物电观察记录法生物电观察记录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点:特点:1
9、.1.膜内较膜外为负,即膜内为负电位,如规定膜膜内较膜外为负,即膜内为负电位,如规定膜外电位为外电位为0 0,则膜内电位大多在,则膜内电位大多在-10-10 -100-100mV之间。之间。2.2.大多数细胞的大多数细胞的RP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3.3.不同类型的细胞其不同类型的细胞其RP值有所不同值有所不同哺乳动物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哺乳动物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70-70-90-90mV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为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为-50-50-70-70mV腺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为腺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为-40-40-70-70mV人红细胞约为人红细胞约为-10-10mV
10、产生机制产生机制细胞细胞细胞内浓度(细胞内浓度(mmol/Lmmol/L)细胞外浓度(细胞外浓度(mmol/Lmmol/L)NaNa+ +K K+ +ClCl- -NaNa+ +K K+ +ClCl- -枪乌贼巨轴突枪乌贼巨轴突50504004001101104604601010540540蛙神经和肌肉蛙神经和肌肉15151201203 31201202.52.5120120哺乳动物肌肉哺乳动物肌肉10101401401501504 4140140神经和肌肉细胞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神经和肌肉细胞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细胞外细胞外Na+是细胞内的是细胞内的10101515倍,细胞内倍,细胞内K
11、+是细胞外的是细胞外的40405050倍。倍。1. K1. K+ +平衡电位(平衡电位(E Ek k)是形成)是形成RPRP的主要因素的主要因素 细胞内外细胞内外K K+ +的不均衡分布的不均衡分布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 K+ +有通透性有通透性高高K K+ +高高NaNa+ + + + + + + +- - - - - - - -RPRP的形成(的形成(E Ek k的产生过程)的产生过程)高高K K+ +高高NaNa+ + + + + + + +- - - - - - - -RPRP的形成(少量的形成(少量NaNa+ +内流)内流)2. Na2. Na+ +的少量扩
12、散的少量扩散3. Na3. Na+ +-K-K+ +泵的生电作用泵的生电作用当当NaNa+ +-K-K+ +泵进行主动运输时,通常将细胞内的泵进行主动运输时,通常将细胞内的3 3个个NaNa+ +泵到细胞外,同时把细胞外的泵到细胞外,同时把细胞外的2 2个个K K+ +泵入细胞内,膜内泵入细胞内,膜内净缺一个正电荷。净缺一个正电荷。 高高KK+ + i i高高NaNa+ + o o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特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2)动作电位的形成)动作电位的形成第第1节节 通过神
13、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active potential,AP)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具有一定各种可兴奋细胞在具有一定RP的基础之上受到的基础之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快速、可逆、有扩布性逆、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的电位变化。微电极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法示意图细胞内记录法示意图记录记录刺激刺激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参考电极参考电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RP去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复极化t静息静息静息静息动作电位的特点动作电位的特点 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包括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去极化、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极化、复极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具有具有“全或无全或无”特征。特征。 在同一细胞上能作无衰减式传导。在同一细胞上能作无衰减式传导。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RPRP去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复极化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去极化和反极化的形成去极化和反极化的形成 复极化的形成复极化的形成
15、RPRP去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复极化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高高K K+ +高高NaNa+ + + + + + + +- - - - - - - - -去极化的形成去极化的形成Na+电压门控通道开放电压门控通道开放RPRP去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复极化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高高K K+ +高高NaNa+ + + + + + + +- - - - - - - - -反极化的形成反极化的形成Na+电压门控通道开放电压门控通道开放RPRP去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复极化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胞内记录得到的膜电位静息静息高高K K+ +高高NaNa+
16、+ + + + + + +- - - - - - - - -复极化的形成复极化的形成K+电压门控通道开放电压门控通道开放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特点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细胞外记录法示意图细胞外记录法示意图显示器记录显示器记录电流计记录电流计记录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刺激刺激记录记录- - - -+ + + + + +- - - - 刺激刺激记录记录- - - -+ + + + + +- - - - 单相动作电位单相动
17、作电位双相动作电位双相动作电位伪迹伪迹伪迹伪迹静息静息静息静息兴奋兴奋兴奋兴奋兴奋兴奋静息静息动作电位具有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全或无”的特性的特性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刺激刺激记录记录- - - -+ + + + + +- - - - 刺激刺激记录记录+ + +- - - - 单相动作电位单相动作电位单相动作电位单相动作电位伪迹伪迹伪迹伪迹损伤损伤+ + +- - - - 静息静息静息静息静息静息兴奋兴奋兴奋兴奋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刺激刺激记录记录1记录记录2V=ST2-T1T1T2S兴奋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机制兴奋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学
18、说局部电流学说局部电流学说模式图局部电流学说模式图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知识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 突触与神经递质突触与神经递质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机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机制-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的传递过程以兴奋性突触传递为例以兴奋性突触传递为例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知识点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APCa2Na+K+EPSP在突触前膜所释放的兴奋性在突触前膜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19、的作用下,在突触后膜递质的作用下,在突触后膜产生的轻度去极化膜电位变化产生的轻度去极化膜电位变化EPSPEPSP的空间和时间总和的空间和时间总和时间总和时间总和空间总和空间总和未总和未总和EPSPEPSP轴突始段轴突始段轴丘轴丘 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突触前神经突触前神经元传来兴奋元传来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移向突触突触囊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前膜融合前膜并与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出突触前膜释放出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递质穿过突触递质穿过突触间隙到达后膜间隙到达后膜递质与后膜上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受体结合突
20、触后膜对突触后膜对Na+和和K+尤尤其是其是Na+的通透性增加的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出现轻度突触后膜出现轻度的去极化产生的去极化产生EPSPEPSP总和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局部总和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局部电流作用方式在轴突始段产生电流作用方式在轴突始段产生AP,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递质被消除递质被消除 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过程与抑制性突触后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过程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位(IPSP)抑制性突触的传递抑制性突触的传递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IPSPIPSPIPSP:在突触前膜所释放:在突触前膜所释放的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下在的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下在突触后膜产生的超
21、极化型突触后膜产生的超极化型膜电位变化膜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总结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总结突触前神经突触前神经元传来兴奋元传来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CaCa2+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移向突触突触囊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前膜融合前膜并与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出突触前膜释放出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递质穿过突触递质穿过突触间隙到达后膜间隙到达后膜递质与后膜上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对ClCl- -和和K K+ +尤尤其是其是ClCl- -的通透性增加的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出现轻度突触后膜出现轻度的超极化产生的超极化产生IPSPIPSP在在IPSPIPSP的
22、作用下突触后神经元轴突的作用下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也出现超极化,兴奋性下降。始段也出现超极化,兴奋性下降。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从而表现抑制兴奋从而表现抑制递质被清除递质被清除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知识点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 神经中枢神经中枢 脑、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脑、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在一起共同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区域。集中在一起共同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区域。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有许多不同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有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
23、,它们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的神经中枢,它们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最高级中枢)下丘脑下丘脑(体温、水平衡)(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情绪)(生物节律、情绪)脑干脑干(呼吸、循环)(呼吸、循环)脊髓脊髓(低级中枢)(低级中枢)小脑小脑(身体平衡)(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知识点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组成组成功能功能脑脑大脑大脑具有感觉
24、、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小脑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脑干(延脑、脑(延脑、脑桥、中脑)桥、中脑)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间脑(下丘间脑(下丘脑、丘脑)脑、丘脑)体温、水盐平衡、血糖调节中枢、控制生物节律、感体温、水盐平衡、血糖调节中枢、控制生物节律、感觉中继等觉中继等脊髓脊髓具有低级反射中枢,例如,膝跳反射中枢、排尿反射具有低级反射中枢,例如,膝跳反射中枢、排尿反射中枢、排便反射中枢,并将有关刺激传导到大脑,是中枢、排便反射中枢,并将有关刺激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
25、间的联络通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络通路。中枢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五:人脑的高级功能知识点五:人脑的高级功能人大脑皮质具有调控机体活动(包括躯人大脑皮质具有调控机体活动(包括躯体活动和内脏活动),感知内部和外部体活动和内脏活动),感知内部和外部变化,控制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变化,控制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活动。活动。第第1节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大脑皮质的分区和机能定位大脑皮质的分区和机能定位Brodmann分区分区 BrodmannBrodmann分区系统分区系统1,2和和3区:区:体感体感皮层(习惯上常称为皮层(习惯上常称为
26、“3,1和和2区区”) 4区区 - 初级运动皮层初级运动皮层 5区区 - 体感联合皮层体感联合皮层 6区区 - 前运动皮层前运动皮层 7区区 - 体感联合皮层体感联合皮层 8区区 - 包括额页眼动区(包括额页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 9区区 - 后外侧前额叶皮层后外侧前额叶皮层 10区区 - 额极区(上额回和中额回最前侧的部分)额极区(上额回和中额回最前侧的部分) 11区区 - 额眶区(眶回,直回和上额回前侧的一部分)额眶区(眶回,直回和上额回前侧的一部分) 12区区 - 额眶区(上额回和下前回之间的区域)额眶区(上额回和下前回之间的区域) 13区区 - 岛皮层岛皮层 17
27、区区 - 初级视皮层初级视皮层 18区区 - 视觉联合皮层视觉联合皮层 19区区 - 视觉联合皮层视觉联合皮层 20区区 - 下颞回下颞回 21区区 - 中颞回中颞回 22区区 - 上颞回,其前侧部分属于韦尼克区上颞回,其前侧部分属于韦尼克区 23区区 - 下后扣带皮层下后扣带皮层 24区区 - 下前扣带皮层下前扣带皮层 25区区 - 膝下皮层膝下皮层 BrodmannBrodmann分区系统分区系统26区区 - 压外区(压外区(Ectosplenial area) 28区区 - 后内嗅皮层后内嗅皮层 29区区 - 压后扣带皮层压后扣带皮层 30区区 - 扣带皮层扣带皮层的一部分的一部分 31
28、区区 - 上后扣带皮层上后扣带皮层 32区区 - 上前扣带皮层上前扣带皮层 34区区 - 前扣带皮层,位于海马旁回前扣带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35区区 - 旁嗅皮层,位于海马旁回旁嗅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36区区 - 海马旁皮层海马旁皮层 37区区 - 梭状回梭状回 38区区 - 颞极区颞极区 39区区 - 角回,角回,韦尼克区韦尼克区的一部分的一部分 40区区 - 缘上回,缘上回,韦尼克区韦尼克区的一部分的一部分 41,42区区 - 初级听皮层和听觉联合皮层初级听皮层和听觉联合皮层 43区区 - 中央下区(中央下区(Subcentral area) 44区区 - 三角部,三角部,布洛卡区布洛卡区
29、的一部分的一部分 45区区 - 岛盖部,岛盖部,布洛卡区布洛卡区的一部分的一部分 46区区 - 上外额叶皮层上外额叶皮层 47区区 - 下额页皮层下额页皮层 48区区 - 下脚后区,颞叶内侧的一小部分下脚后区,颞叶内侧的一小部分 49区区 - 岛旁区,位于岛旁区,位于颞叶颞叶和岛叶的交界处。和岛叶的交界处。 大脑皮质的分区和机能定位大脑皮质的分区和机能定位大脑皮质的重要中枢大脑皮质的重要中枢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体表感觉区体表感觉区 分布:分布:中央沟后侧的中央后回(中央沟后侧的中央后回(3-1-23-1-2区)区) 投射规律:投射规律:(1 1)除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
30、双侧性的之外,)除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之外,其余躯体感觉的投射是交叉性的。其余躯体感觉的投射是交叉性的。(2 2)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成正相关。灵敏度成正相关。(3 3)具有倒置性,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具有倒置性,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排是正立的。go 视觉区视觉区分布:分布:枕叶距状裂周围皮质(枕叶距状裂周围皮质(1717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左侧枕叶皮质接受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左侧枕叶皮质接受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视网膜传入纤维的投射视网膜传入纤维的投射 右侧枕叶皮质接受右眼颞侧和左眼鼻侧右侧枕叶皮质接受右
31、眼颞侧和左眼鼻侧视网膜传入纤维的投射视网膜传入纤维的投射当一侧枕叶皮质损伤,引起对侧视野偏当一侧枕叶皮质损伤,引起对侧视野偏盲,双侧枕叶损伤时,才引起全盲。盲,双侧枕叶损伤时,才引起全盲。go颞侧颞侧颞侧颞侧左侧视野左侧视野右侧视野右侧视野视觉投射示意图视觉投射示意图 听觉区听觉区分布:分布:位于颞叶皮质的颞横回和颞上回位于颞叶皮质的颞横回和颞上回(4141、4242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双侧性投射,即一侧皮质代表区接受双侧耳蜗双侧性投射,即一侧皮质代表区接受双侧耳蜗感觉传入的投射。感觉传入的投射。 不同音频感觉投射区有一定的分野不同音频感觉投射区有一定的分野 来自耳蜗底部的高频声感投
32、射到后部来自耳蜗底部的高频声感投射到后部 来自耳蜗顶部的低频声感投射到前部来自耳蜗顶部的低频声感投射到前部go左耳左耳右耳右耳听觉投射示意图听觉投射示意图l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分布:分布: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 4区、区、6 6区)区)投射规律投射规律 多数为对侧支配,头面部肌肉多属双侧支配。多数为对侧支配,头面部肌肉多属双侧支配。 在空间分布上呈头足倒置式安排。在空间分布上呈头足倒置式安排。 运动代表区面积大小取决于所支配器官运动精运动代表区面积大小取决于所支配器官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细和复杂程度。gol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1
33、 1)说话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说话中枢:运动性失语症(2 2)书写中枢:失写症)书写中枢:失写症(3 3)听觉性语言中枢:感觉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感觉性失语症(4 4)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l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l学习:机体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新的行为或习惯学习:机体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新的行为或习惯的过程。的过程。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接收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接收l记忆:保持和回忆过去经验或思维的能力,是记忆:保持和回忆过去经验或思维的能力,是学习后行为变化的保持和贮存。学习后行为变化的保持和贮存。神经系统对信息的贮存神经系统对信息的贮存瞬时记忆瞬时记忆记忆的种类记忆的种类 感觉
34、性记忆(瞬时记忆)感觉性记忆(瞬时记忆) 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 长期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长期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中枢神经元的环路联系与短期记忆的形成有关中枢神经元的环路联系与短期记忆的形成有关A.回返式环路;回返式环路;B.平行式环路平行式环路海马环路:海马环路:内侧颞叶内侧颞叶海马回海马回海马海马穹窿穹窿下丘脑乳头体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丘脑前核扣带回扣带回穹窿穹窿丘脑前核丘脑前核海马海马下丘脑乳头体下丘脑乳头体l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对称性左侧半球在语词活动左侧半球在语词活动上占优势上占优势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认
35、知功能上占优势。认知功能上占优势。如对如对空间的辨认、深空间的辨认、深度知觉、触觉认识、度知觉、触觉认识、音乐欣赏音乐欣赏等。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重点)(重点)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 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难点)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难点)第第2节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第第2节节 通过激素的
36、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促胰液素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激素的种类、激素的种类、作用及本质作用及本质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实例的实例甲状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分级调节血糖平衡血糖平衡的调节的调节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激素的发现知识点一:激素的发现1. 激素的发现激素的发现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2. 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存在神经调节不仅存在神经调节,还存在,还存在一些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化学物质的调节。第第2节节 通过激素的调
37、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激素调节的方式和特点知识点二:激素调节的方式和特点(1)激素调节的概念)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2)激素调节的方式和特点)激素调节的方式和特点第第2节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方式:方式: 激素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或靶细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或靶细胞,通过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细胞,对细胞活动进行调节。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广泛。缓慢、持久、广泛。激素调节的方式和特点激素调节的方式和特点激素
38、激素细胞内细胞内RGACATPcAMP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生理效应生理效应蛋白激酶活化蛋白激酶活化激素作为细胞外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调节激素作为细胞外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调节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三:血糖平衡的调节知识点三:血糖平衡的调节第第2节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血糖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血糖胰岛素糖氧化分解糖原合成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血糖血糖血糖血糖胰高血糖素糖氧化分解糖原分解脂肪等转化为糖血糖体液调节特点: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体液调节特点: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知识点四:甲状
39、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第第2节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甲状腺甲状腺T3 T4TSH下丘脑下丘脑腺腺垂垂体体TRH长长反反馈馈短短反反馈馈短短反反馈馈下丘脑下丘脑垂体垂体靶腺轴靶腺轴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难点)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难点) 说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重点)说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重点)第第3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第第3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液调
40、节的关系体温调节体温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神经调节与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与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液调节的协调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知识点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第第3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比较项目比较项目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区别区别地位地位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节和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作用途径作用途径反射弧反射弧体液运输体液运输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迅速迅速
41、较缓慢较缓慢作用范围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较广泛作用时间作用时间短暂短暂比较长比较长联系联系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发育和功能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人体的体温调节知识点二:人体的体温调节第第3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以人体体温调节为例以人体体温调节为例正常体温37体温体温汗腺分泌汗腺分泌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肝脏产热肌肉、肝脏产热产热产热散热散热下丘脑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SP=37温度感受器温度
42、感受器神经神经体液体液(如甲状腺素)(如甲状腺素)体温体温负反馈负反馈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三: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知识点三: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第第3节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循环血量减少循环血量减少容量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动脉血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体液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影响体液渗透压、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影响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3、重点、难点)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重点、难点)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术与社会的关系。第第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第第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免疫失调免疫失调及其案例及其案例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的功能免疫学免疫学的应用的应用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系统组成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防卫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功能监控功能消除功能消除功能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
44、一:免疫系统的组成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免疫系统的概念免疫系统的概念 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能够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等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能够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等的攻击。的攻击。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防卫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2)监控和清除功能: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监控和清除功能: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3.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第第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作用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种类种类扁桃体、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扁桃体、骨
45、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概念概念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种类种类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作用作用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疫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存在存在淋巴液、血液、淋巴结淋巴液、血液、淋巴结组成组成T细胞细胞成熟场所:胸腺成熟场所:胸腺作用:既参与体液免疫有参作用:既参与体液免疫有参与细胞免疫与细胞免疫B细胞细胞成熟场所:骨髓成熟场所:骨髓作用:只参与体液免疫作用:只参与体液免疫功能功能作为第三道防线,参与特异性免疫作为第三道防线,参与特异性免疫免疫活性免疫活性物质物质组成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来源来源由免疫
46、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 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第第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防线防线主要组成主要组成获得获得免疫类型免疫类型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皮肤、粘膜等先天具有先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先天具有先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在和病原体的在和病原体的斗争中获得斗争中获得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7、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 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第第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比较项目比较项目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区别范围范围机体对体内异物都可以发生机体对体内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作用范围广)免疫反应(作用范围广)机体仅对某一异物(抗原)产机体仅对某一异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作用范围狭窄)生免疫反应(作用范围狭窄)特性特性非专一性非专一性专一性专一性形成形成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后天逐渐形成的,因人而异。后天逐渐形成的,因人而异。作用作用弱弱强强联系联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系
48、统,后者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系统,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密不可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相辅相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 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第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胸腺胸腺 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效应效应T T细胞细胞 骨髓骨髓 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抗原刺激抗原刺激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被抗原感染
49、被抗原感染的宿主细胞的宿主细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抗原抗原淋巴系祖细胞浆细胞 记忆细胞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浆细胞 淋巴因子淋巴因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示意图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示意图知识点分析: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知识点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1.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癌变的细胞。2. 免疫失调症免疫失调症第第4节节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过敏过敏反应反应概念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
50、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伤或功能紊乱特点特点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原过敏原花粉、尘土、鱼、虾、牛奶、青霉素等花粉、尘土、鱼、虾、牛奶、青霉素等预防方法预防方法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医学诊断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医学诊断自身自身免疫免疫病病概念概念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地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