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议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郑州市上街区新建小学 郑慧娟摘要:班集体,是由几十位活生生地成长中的青少年组成的集体。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必然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课堂教学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多边的复杂关系中的,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当矛盾冲突发生时,教师若处理得当,不仅能平息事端,凭借智慧赢得学生的尊重,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课堂偶发事件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教师,应当做好心理准备,潜心研究偶发事件的处理,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关键词课堂 偶发事件 类型 原则 方法一、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三
2、类,即来源于学生的偶发事件,来源于教师的偶发事件以及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偶发事件。其中以来源于学生的偶发事件为主。综合诸多学者的分类意见,来源于学生的偶发事件大致有五种:分心型即上课不注意听讲,打瞌睡或做小动作等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各类事情;风头型主要是班上几个爱出风头的学生喜欢向老师发难,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恶作剧型包括面向教师的恶作剧和面向同学的恶作剧。即学生在不满情绪的驱动下伺机进行捣乱的行为;纠纷型口角或打架等事件;学习困扰型学生因听不懂教师讲解或因不认真听讲而导致产生疑问后,而与邻座的同学窃窃私语,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来源于教师的偶发事件通常由教师的失误引发。大致有两种:一种
3、是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失误;另一种则是与教学内容五直接关系的失误。 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偶发事件,许多学者称之为“外干扰型”,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与外界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外部环境有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成为课堂的偶发事件。二、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原则1、爱憎不行于色,坚持“冷处理”原则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冷处理是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必须遵守的原则。冷处理,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从情绪方面,教师应控制情绪,保持沉着冷静。偶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现极端的情况。事件发生之后,事件的参与者一般都会相当激动,集体的情绪也会随之紧张,同学们一般都会十分关注教师的反应。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
4、绪,尽量做到态度积极、波浪不惊,爱憎不行于色;从处理方面,不急于表态和下结论。教师不急不躁,首先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绝不盲目和冲动。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将热问题“冷”处理,旨在化大为小,化小为无,化不利为有利,迅速平息事端,使大家都得以心平气和。2、以心交之于心,坚持“爱心感化”原则无论处理任何偶发事件,教师应力求以一儆百,绝后患,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事件发生之后,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有后怕的心理。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教育。关于“爱心感化”原则
5、,有以下几点: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应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地尊重”结合起来。在严肃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在处理问题时,坚持对事不对人。教师应就事论事,只解决问题,不追究过失。应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教师对学生加之以耐心的指导,用爱心取代严厉的惩罚和责难;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保留面子。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发难”的心理,深刻认识到学生只是孩子。无论何时,应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用爱心进行培养,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摆脱定势思维,坚持“客观、公平、民主”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爱憎,教师也不例外。因此,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容易因自身的主
6、观随意性而导致处理问题不公正,陷入“定势思维”的旋涡中。为了更好地处理偶发事件,教师应坚持“客观、公平、民主”的原则。客观即应实事求是。若该偶发事件由学生引发,教师应充分认清学生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一事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关系。若该事件由教师自身失误引起,则应心胸坦诚,实事求是,并从错误中引出教训,而不应碍于面子问题而文过饰非。“公平”主要表现为教师不偏袒,不歧视。在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应以事实为依据,做到秉公办事。不袒护学优生,不歧视“后进生”。“民主”只要表现为不武断。在处理偶
7、发事件时,教师应善于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还应注意师生人格平等。4、调动内驱动力,坚持“因势利导”原则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只是息事宁人,平息事端,而是带有极强的教育性和目的性。通过这些“意外”,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从“意外”中得到提升。教育学生,旨在通过教育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从内心深处接受,进而改正,才是上等的教育。被动地教育学生,则没有实质的意义。坚持“因势利导”原则,即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偶发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善于从犯错误的学生中寻找到闪光点,从而扭转乾坤,把学生拉回正轨,从而克服各种消极因素。坚持这一原则,还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三、处理课
8、堂偶发事件的方法在处理偶发事件上,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处理的方法。处理方法总结如下:1、“多用情,少用气”爱心感化法有人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就的奥秘所在。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是怒气冲天、暴跳如雷。诸多学者认为,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学困生身上,由于大部分的学困生自尊心强,然而自卑心也同样强烈。他们常以某种恶作剧的形式试图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十分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另外,一些学生制造一些偶发事件,纯粹只是因为贪玩,只是存心气老师,从而达到扰乱课堂秩序并能趁机嘲笑老师的效果。因此,教师多用情,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制造“
9、气氛”的学生,快速识破学生的“阴谋诡计”,既能高效地处理问题,又不损害师生关系。2、“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淡化处理法学生的心智,尤其是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打打闹闹在所难免,恶作剧的学生大多不懂得考虑事情的后果。出现扰乱课堂的行为,大多是一时冲动所致。在事件发生后,由于学生情绪不稳定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处理问题,尤其是小学生告状这类问题时,教师可采用沉默法。只要淡化处理,大多数事件可自然平息。3、“当断则断,不受其乱”趁热加工法所谓“趁热加工法”,是指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马上给予处理。该法强调及时和果断,偶发事件的发生常常是矛盾积聚后爆发的结果。若不及时处理,
10、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这要求教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有效地平息事端。4、“顺水推舟,以退为进”因势利导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指出,善战者,因势利导之。大多数学者认为因势利导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在处理事件时,应注意发现和挖掘教育的闪光点。接着或顺势地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顺水推舟还反映着一种以变应变的处理技巧,顺着学生的心意说话,注重教育的可接受性,从而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行引导,对防患于未然有一定的帮助。5、“妙语连珠,教育无痕”幽默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威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能有效缓和气氛,防止矛盾进一步恶化,使学生从
11、因偶发事件而陷入的僵局中解脱出来。此法不仅能快速平息事端,一般还能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挑起事端的学生通常是处于某种动机或逆反心理而产生不良的行为。教师若直接呵斥或强行制止,也许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反抗欲望,陷入“白炽化”的僵局,师生关系受到影响。幽默的话语则能以其含蓄的特点从侧面化解矛盾。6、“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针对法事件各个层面市存在差异的,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关键,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症下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具体的特点,把握学生发难的根本所在,有矢放的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从能顺利解决偶
12、发事件。7、“停下脚步,重调步伐”停顿休整法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因疲倦而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当学生思想开小差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停下脚步,或给予学生几分钟事件闭目养神,稍做休息;或带领学生做一些课堂小游戏;或者给学生讲几个幽默的小故事等等,待学生状态恢复之后再继续进行教学活动。停顿休整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暗示法,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学生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比如说悄悄话等,但其行为对全班的学习没有产生大的干扰的情况下,教师可稍作停顿,通过眼神等肢体语言提醒学生。另外,还有巧给台阶法,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留有余地,给学生台阶下,以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借题发挥法,即教师把课堂中的偶
13、发事件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受到启发;自嘲解围法,对于某些偶发事件,教师因始料未及而手足无措,暂时陷入窘境,简单而粗暴地呵斥学生,会降低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只好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自嘲方法为自己解围,一般以幽默的形式进行自嘲参考文献:1 赵乐人.处理班级偶发事件的原则要求和语言技巧J;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12月,第四期。42-43.2 周旺平.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艺术J; 教学与管理; 2003年3月;47.3 叶长文.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分类及应变技巧J;山东教育(教师修养); 2000年,32-33.4 徐旻.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谈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J;综合报;2006年10月; 765 许美琴.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怎么办J;安徽教育; 2002年5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