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 浅谈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 摘要:文章以西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设计为例,指出在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设计中,仍需以“人”为核心,突出康复特性,坚持以满足使用者需要和需求为主,并以支持使用活动并突出无障碍设计为重心。 关键词:积极空间;建筑性格;精神;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22)10-0122-04 1 背景 1.1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需 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维护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全
2、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残疾人平等共享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承担起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1.2 城市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 在西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西宁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一直未能得到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对康复医疗方面的基本需求日益增长。尽快建立一所能 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市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对提高青海的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使残疾人普遍享受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带来的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3、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 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市各级残联的康复服务工作,发挥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培训康复专业人才,普及康复知识和方法,开展康复业务交流,以康复医疗为主体,运用医疗、教育、职业、心理、社会的康复手段,为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服务。项目建设是推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满足残疾人积极康复的需要。 2 解读 2.1 城市性 2.1.1 规划选址 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残康中心”)的建设用地位于西宁市海湖大道西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的显要位置。从整个体育公园的规划布局上看,“残康中心”用地居于区域东北部,且毗邻城市千道,是从北向进入体育公园的门户。“残康中心”
4、建设用地面积为33000m2,建设规模20000m2。这样的安排显然也是出于对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以及作为构筑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视(图1)。 2.1.2 西宁残障人士的思想与精神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多民族融合。一方面受深厚沙漠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多之包容,兼有恬静、乐观、自然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 固守与开放的特殊结合(图2)。两者合一,使西宁的残障人士具备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如何被解读,建筑师将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2.1.3 规划设计的形成 “残康中心”在规划上将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一部分
5、来自区域现状自身,一部分则来自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当然还受到项目自身的特殊性的制约。对于这些制约因素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决定将会最终成为规划设计成功的关键。 2.1. 3.1 地形 规划体育公园东北角地块呈西北高东南低,南北地形高差约2m,南部最大高差约5m;东西地形高差约13m;如何让地形高差与坡度的变化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尊重并利用现状地形进行竖向和无障碍设计,将使设计充满挑战和有趣。 2.1. 3.2 区位 建设用地东侧海湖大道为城市干道,南北两侧为规划水平向道路,两侧道路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西北角规划为体育公园北向入口停车场,使基地呈“”形。城市千道使得建筑物还需要相应后退,
6、以形成缓冲的空间。 2.1. 3.3 性格 这里起码有两方面意思的表达。一方面是城市文化主体性的体现问题:另一方面是怎样体现西宁残障人士“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性格”问题其实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而又是普遍关注的焦点, 建筑性格最终以何立足,是业主、建筑师和所有人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以文化立市和以宣扬“大美青海”为己任的政府方面。 “残康中心”的规划布局巧妙利用现状自然地形和退让空间,自由灵活、错落有致,三组建筑分别置于不同高差处,使其形成形态丰富的院落空间,同时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达到自然情趣与人文精神的融汇。通过在西侧城市千道设主要出入口,于三条规划道路上
7、设次要出入口,使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一核、两轴、三区”的结构(图3)。“一带”,环绕基地外围形成生态景观带,其中东侧沿海湖大道布置出入口广场,绿化景观等开放空间,使整体布局东开西合,利用东侧建筑红线退让而来的大面积绿化景观资源,借林木向阳的特性,并暗合“紫气东来”,寓意恢复健康,自强不息;“一核”是由东西及南北轴线相交的位置核心及整个建筑群落的空间核心,设置共享的中央开放空间广场。“两轴”,一条东西向的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由海湖大道起始至西侧培训楼止,结合地形高差布置思源,静性,励志三大主题广场,大小不一开合有致形成景观文化序列主轴线,由海湖大道依地形拾级而上,寓意残障人士奋斗向上自强不息的新精神
8、面貌。一条南北向的空间序列轴串联南北院落广场和中央开放空间广场。轴线上建筑高低错落,形态统一而又变化。“三区”,根据建设时序的需求将整个基地分为三个片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使用,一期北侧的康复病房区,二期南侧的康复病房区,三期西侧的技能培训区。“残康中心”的整体功能布局以“共享、复合”为理念,体现各个功能区之间景观、环境、设施、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一系列功能的复合。康复中心通过建筑围合,开放广场,景观绿化,形成圈层泛 化式布局,共分五层(图4)。第一层核心区是中央广场,是康复中心的景观核心区。 第二层是康复服务区,以康复治疗和康复病房为主,是康复中心的建筑核心区。 第三层是过渡庭
9、院,是建筑院落的内院广场和景观绿化。 第四层是配套服务区,以残联办公,技能培训楼,残疾人用品用具展销和学员宿舍为主。 第五层是最外侧的生态景观区。 各个区域分区明确,动静分离、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残康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采用相对人车分流的方式,随功能区的布局形式,自然流畅地布置外围主要环路系统。通过环形林荫道紧密联系各功能区,加强各功能区的交通可达性,同时有力保障了内中心区域人流的安全畅通,并结合大小不同的活动广场空间,设置串联景观长廊,使残疾人在使用过程中能体味步移景异的康复休闲空间。 “残康中心”的景观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体系致力于营造高标准的生态景观环境和建立园林式的康复中心,设计将传
10、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完美结合,为残障人士交流、休闲、娱乐、通行等活动提供积极场所,实现人际交往和人与建筑、环境的积极对话。 2.2 建筑性 “残康中心”的建筑形态在规划与自由间寻求平衡,在水平延续与垂直发展中形成可持续的城市院落空间,体现多元与融合统一。设计表达直与曲、刚与柔的二元特性,通过建筑主体的刚直与环境设施的曲柔和谐共 融,使其有机联系,富于活力,以当代的方式诠释“残康中心”特有的建筑性格与精神。其形体意象基于传统理念和现代城市主体特性的运用,展露出“城台”与“楼阁”两个建筑符号元素。利用地形较高处的高台设计可使整个建筑群呈现有主有从,天际线富于变化,并可具象体现积极向上之精神(图5)。
11、建筑师在建筑形体与功能间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演绎,外立面连续以暖灰色石材形成建筑界面,使康复医技等功能的主体隐藏于建筑的“城台”之中,形成庄严而坚固的建筑主体,而将对外功能的附属培训部分布置在建筑最显要的位置“楼阁”之上,毫无拘束。高台上的楼阁可登高望远,使心境怡然、乐观、恬静(图6)。 在色彩运用上,建筑师从西宁当地的传统固有色调(灰白、米黄、深褐等)中提炼,使“残康中心”与城市的总体色调保持协调一致。 立面设计在北方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采用竖向线条,分层表达各有轻重的边界,形成虚实的构成关系,使建筑形式更显厚实、挺拔和峻朗。呼应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图7)。对于山墙面的处理,考虑到东向山墙
12、面面临海湖大道,西向对应体育公园西北主要出入口,其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和达成城市的正效应,势必须做重点设计,建筑师采用高低不同、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协调整个建筑群落关系,柔化并丰富天际线(图8)。 2.3 可达性 2.3.1 竖向设计 “残康中心”的竖向设计围绕地形特点,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空间布局,在各处场地地形高差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道与设施,方便残疾人这一中心 思想,研究研究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平台等相互之间的标高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基本保持基地的大台地布局,减少土方量,经济、合理地确定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的竖向位置。并考虑残疾人的活动,减少核心区的高低变化。 规划形成三大竖向场地,由海湖大道主
13、入口进入为第一级台地,规划康复中心的绿化带,东西向纵深为40m,地面标高从2310m缓缓抬升至2312.291m,总体坡度为5.7%:第二级台地为康复中心主体建筑,地面标高为2316m,东侧放坡与第一级台地相接;基地西侧为规划第三级台地,地面标高为2321m,与第二级台地垂直交接,利用两者的5m高差,在地下设地下停车库。 在各处场地变化区域设置无障碍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 2.3.2 无障碍设计 “残康中心”突出残疾人无障碍使用这一显著特点,从外部到内部多个方面考虑无障碍设施,让人充分可达,使其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图9)。 2.3.2.1 外部环境 2.3.2.1.1 人行道、出入口 康复
14、中心道路为有安全防护设施的人车分流形式,渗井盖、矗立式标志牌等隐于路边,避免对交通人流造成妨碍。人行道和出入口的道路部分有高低台阶时,设置1:12的残疾人无障碍坡道,使道路路面平坦且有防滑处理。室外通道最小宽度不小于1.5m,最大坡度1:20。建筑人口处设有轮椅可以停止或回转的空间,门前设有遮阴雨棚。 2.3.2.1.2 停车场、车库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附近均设有残疾人专用停车场,停车车位坡度不大于1:50,停车位一侧设有不小于1.2m的轮椅通道,是乘轮椅者从轮椅通道直接进入人行通道到达建筑入口,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应明显的标出其用途。 康复中心三期结合用地地形条件,引入“双首层”概念,即借用地形高
15、差,使技能培训楼地下车库东向为首层门厅。 2.3.2.1.3 休息平台 休息平台为残疾人可活动空间。平台与其他空间结合部应设计成便于轮椅通行。建筑室外平台的门扇开启净宽度不小于0.8m,室内外高差不大于15mm,栏杆、扶手应做防护设计。 2.3.2.1.4 游园绿化 游园绿化区域的出人口位置设有明显的出人口标示,与道路、广场连接处作无障碍矗立,方便轮椅通过。游园路设双向轮椅通道,道路的排水口、集水槽加盖处理。园中的休息长椅、桌子、垃圾桶便于残疾人使用,并设有轮椅休息空间。且位置不能阻碍视觉障碍者通行。 2.3.2.2 室内空间 2.3.2.2.1 人口大厅 从入口大厅能看到建筑物内的主要部分,
16、如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出入口设置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的内部信息板。 2.3.2.2.2 走廊、通道 走廊、过道为直交形式,走道净宽不小于2.5m。走廊拐角作斜面处理, 其两侧设置双层扶手。地面平整,不光滑,不松动,不积水。层数和房间等标志垂直墙面设置,设有盲文提示,便于视觉障碍者使用。 2.3.2.2.3 坡道 坡道的起始和终端设置可供轮椅回转的水平空间,设置双面双层连续扶手,扶手起始和终端部分水平延长0.5m,坡道凌空一侧边缘设置50mm 的安全挡台。 2.3.2.2.4 楼梯、扶手 建筑楼梯为双跑楼梯。踏步宽度300mm,踏步高度150mm,设防滑条,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mm-300
17、mm处设提示盲道,上下行第一阶颜色与平台有明显差别。设置双面双层扶手,支持残疾人的身体,防止跌倒,方便移动,同时也为残疾人导向。扶手设计为有利抓握的形状,扶手方向与身体移动方向并行,且与楼道扶手相连。 2.3.2.2.5 室内门窗 在门前有1.5m的水平面,门下方设置350mm高的护门板,门内外无高差。 考虑视觉障碍者的需求,窗户为推拉式,遮阳板、百叶窗、窗帘等的控制装置设于低处,方便乘坐轮椅者使用。 2.3.2.2.6 厕所、浴室 建筑内部分别设置男女轮椅使用者使用的无障碍厕所,厕所出入口有效宽度0.8m。室内外无高差,厕所中有足够的轮椅回转空间,残卫设有扶手等支撑物。洗面器下方有轮椅进出空
18、间。卫生间器具;中洗装置以及洗面器设置成上肢残疾者便于操作的形状。 浴室中有轮椅可以回转的空间,同时干湿分离,设有扶手、攥握棒等支撑物。 卫生间和浴室设有意外事故发生时使用的呼救警铃。 2.3.2.2.7 电梯 在走廊中间显眼处设置病床梯,候梯厅深度大于1.8m。按钮高度及出人口按照无障碍要求设计,轿厢按照无障碍要求设计。 2.3.2.2.8 康复病房 康复病房房间内有轮椅回转空间和储放空间,病房卫生间参照上述无障碍厕所标准。双人房间床间距不小于1.2m,家具和电器控制开关的位置和高度应方便成轮椅者靠近和使用,床的使用高度为450mm。房间设置为听力障碍者服务的闪光提示门铃。设置高450mm的
19、救助呼叫按钮。 2.3.2.2.9 餐厅 公共餐厅提供总用餐数2%的活动座椅,并为视觉障碍者设置语音导视系统。 2.3.2.3 盲道 康复中心设置完整的盲道流线。并设置盲文地图与铭牌。 2.3.2.4 无障碍标志 在康复中心的无障碍通路、停车位、建主出入口、服务台、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无障碍浴室、轮椅席位、无障碍病房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及走向,设无障碍标志和无障碍设施标志牌。 3 结语 “残康中心”风格与性格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中国建筑传统 精神的共同点。而在空间序列的排布上,结合了现代公共建筑和残疾人服务建筑的特殊要求。“残康中心”在体现建筑性格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文化兼收并蓄,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座特殊意义上的对话场所。 “残康中心”的大门已经敞开,期待人们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