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右教学设计 (2).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左右”教学设计教者:灵川县大境中心校 秦景明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学习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体验左右的位置关
2、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左右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知左右,从而体会左右的意义。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头上、脚下”的空间经验,对于前、后、上、下,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是,对于识别“左右”比较困难,即使成人有时也不能对“左”和“右”做出快速反应。备课前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对左、右的反应比较迟缓,大部分学生区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
3、想哪只手会写字,再判断哪边是右边,然后想另外一边是左边。这给学生现在学习左右造成一种误导,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学生状况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是乡镇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年级班,学生共27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16人,全体学生都曾受过一年以上学前教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养之中。由于条件限制,执教时本节课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课前的准备时间里,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左手右手。师:刚才播放的儿歌有哪位同学知道歌名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喜欢听吗?生:歌名叫左手右手,(愉快地)喜欢听。师
4、:喜欢听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生1:我举的是右手。生2:我举的是右手。师:另一只手是哪只呢?生:左手。师:每个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生争先恐后地说给同桌听。)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左”字和“右”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师用红笔描出不一样的地方。(评析开讲设计生动活泼,从学生课堂上经常发生的动作举手出发,直奔主题,有效组织课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这节课开始就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1. 摸一摸。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在我们的身体中,除了左
5、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还有什么是一左一右的?生1:脚。师: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生1:这只是左脚,这只是右脚。(边摸边说。)师:对!左脚和左手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和右脚是在同一边的。来,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边摸边说,左脚右脚生2:还有左耳和右耳。生3:还有左眼和右眼。生4:还有左肩和右肩。(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2. 动作游戏。师: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喊口令,你们做动作。(生十分高兴。)起立!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
6、肩。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评析教师在这里没有花费唇舌去解释“左”和“右”,而是从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体展开活动。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右,从而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人的身体上也有数学。)(三)实际操作,闯关游戏(教学课件PPT)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1. 想一想。师:刚才同学们帮东东解决了困难,现在愿不愿帮老师一个忙。生:愿意。师: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师举右手。)生1:是右手。生2:不对,老师举的是左手。师:有的同学说左手,有的同学说右手,老师举的到底是哪一只手?(学生七嘴八舌,还
7、是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师: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交流一下意见。(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认为老师举的是右手,因为刚才老师用这只手写粉笔字。师:不错,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确实是用这只手写字。生2:老师,你举的是右手,因为你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师:你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个大秘密。(师转身验证。)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向右转,右边的同学向左转,同时举右手。师小结:如果面对着面,你的左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左手。(评析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亲身经历“猜测验证数学解
8、释”的过程,从而发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2. 小游戏。师:老师和你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你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你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3.爬楼梯。师: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生:右边。师: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生1:左边。生2:不对,应该靠右边走。师: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9、(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师:分别请几组同学上台站位,同学互相配合,下边的同学说命令:谁站在谁的左边,谁站在谁的右边(评析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表演、验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的小游戏,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同时这个小游戏的安排,使这节课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下课铃响)师:休息的时间到了,请左边一大组的同学起立,再请右边一大组的同学起立,挥挥你们的右手向来听课的老师说声“老师再见!”一年级数学左右教学反思本周三我完成了本学期
10、的教学研究课。我讲的是一年级第五单元左右。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 我在教学中,积极做到以下几点: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本课我把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时你要举那只手,生活中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2. 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11、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我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3.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探索的机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对“下楼梯时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发生争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活动爬楼梯。在备课时,我只准备在教室中间的过道上模仿上下楼梯,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对“左右
12、相对性”的理解程度没有到位,突然想到学生的教室在一楼,平时上下楼梯的机会不是很多,感觉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到真实的环境去体验一下,并且进行这项活动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在课后我增加了这一个教学环节,结果表明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对的,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这一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同时,也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4.有欠考虑之处:教完本课觉得还有以下的不足,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个别“学困生”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留给他们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但课堂上的时间和精
13、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没有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通过作业反馈,还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另外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当学生得出“上、下楼梯都是靠右走”的结论时,我渗透了安全教育,但没有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在马路上应该怎么走。这说明我的教学思路没有拓宽,忽略了数学的生活性,缺乏“大数学”观。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性,没有把“面向全体”这一新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以上几点不足都说明我驾驭课堂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