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野外工作手册海南省地质调查院 野外工作手册 目录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 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1) 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 三、化石野外工作的基本要求 (10) 四、层序地层的野外调查 (11) 五、地层接触关系野外调查 (14) 第二章侵入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5) 一、侵入岩分类 (15) 二、侵入岩野外观察及描述要点 (17) 第三章火山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19) 一、火山岩分类 (19) 二、火山岩有关概念及特征 (19) 三、火山岩野外调查观察要点 (19) 第四章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4) 一、区域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
2、4) 二、接触变质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26) 第五章构造地质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31) 一、褶皱调查 (31) 二、断层调查 (33) 三、节理、劈理和线理调查 (36) 四、构造变形相与变形相序列 (37) 第六章区域矿产调查基本要求 (37) 一、收集区内已知的矿产信息 (38) 二、野外找矿标志的识别、观察和记录 (38) 第七章野外记录资料整理及样品采集工作要求 (40) 一、野外记录 (40) 二、野外手图及野外总图 (41) 三、资料整理工作 (41) 四、样品采集要求 (43) 五、质量检查 (44) 六、资料汇交及资料管理 (44) 第八章安全工作基本知识与制度 (45)
3、 一、野外安全工作基本知识 (45) 二、安全生产措施 (47) 第一章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一、沉积岩分类及结构构造 (一)沉积岩分类 沉积岩野外分类主要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成因等进行划分的,详细划分见表1。 表1 沉积岩基本类型的划分 (二)常用术语 1. 陆源碎屑 2. 内(源)碎屑:盆地内弱固结的沉积物经水流剥蚀作用形成的破碎物质。 3. 粒屑: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生物作用及流水作用形成的粒状集合体,在盆地内就地沉积或经短距离搬运再沉积的内碎屑、生物屑、鲕粒、团粒、团块等的总称。 4. 圆度: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可分为四级。 棱角状:颗粒具尖锐的棱角。 次棱角状
4、:棱角有磨蚀但仍然清楚可见。 次圆状:棱角有显著的磨损,但原始轮廓还清楚可见。 圆状:棱角全被磨损消失,棱线的外突呈弧形,原始轮廓均已消失。 5. 杂基:碎屑岩中与砂、砾一起机械沉积下来的起填隙作用的粒径小于0.03mm的物质,包括细粉砂和泥质。 6. 胶结物: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7. 泥晶:内源沉积岩中与粒屑同时沉积的充填于粒屑之间的化学、生物化学或机械作用形成的晶粒粒径小于0.03mm 的物质。 8. 亮晶:成岩期充填于内源沉积岩原始孔隙中的干净明亮的化学沉淀物。 9. 正砾岩:主要由陆源砾石组成的杂基含量小于1510-2正常沉积岩。 10. 副砾岩:砾石含量5010-2(常为510
5、-23010-2)而杂基含量大于1510-2的砾质砂岩或砾质泥岩,一般具特殊成因意义。野外多以泥、砂、砾的相对含量进行命名。 11. 粒度:即碎屑颗粒或晶体颗粒大小,也称粒级,各种沉积岩的粒级划分见表2、表3。 12. 颜色:指野外新鲜露头岩石的颜色。当岩石风化强烈时,要注意风化色或半风化色。 表2 碎屑粒级划分 表3 非蒸发岩矿物晶粒级划分 (三)沉积构造 1. 单层厚度 微层状3cm薄层状 310cm 中层状 1050cm厚层状 50100cm 巨厚层状 100200cm块状200cm 2. 层理构造 (1)块状层理: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在层内分布均一。 (2)韵律层理:不同物质成分、粒级、
6、颜色等成韵律产出。 (3)粒序层理:自下而上颗粒大小由粗变细时称正粒序层理,反之,由细变粗时,称逆粒序层理。 (4)水平层理:岩石中不同组份或颜色呈水平状产出,细层面与上下层面平行者为水平层理。主要产在泥岩、粉砂岩和泥晶灰岩中。 (5)平行层理:砂岩中细层与层面平行。 (6)交错层理:细层与层面斜交,细分为板状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和楔形层理。 (7)波状层理:细层面呈波状起伏。 (8)沙纹层理:波长1030cm,波高0.63cm的小型交错层理。 (9)羽状交错层理:邻层系内细层倾向相反的交错层理。 (10)透镜状层理(泥岩中的砂质透镜体)、脉状层理(砂岩中的泥质透镜体或条带状)。 (11)丘状
7、交错层理:层系界线呈缓波状、层系上部被侵蚀、细层底界近平行而在中部呈发散收敛状、细层倾角小而变化大的层理。 按层系厚度可以把层理分为: 3cm 小型 310cm 中型10cm 大型 3. 层面构造 (1)波痕:对称或不对称;(2)剥离线理:长条状颗粒的定向排列等 4. 底面构造 (1)侵蚀模:槽模;(2)刻蚀模:沟模、刷模等;(3)充填构造(冲蚀模) 5. 同生变形构造 (1)重荷模构造;(2)包卷构造;(3)滑塌构造 (4)其它:如泻水沟、泥火山、沙火山、水成岩脉等 6. 暴露成因构造:干裂、雨痕、账篷构造 7. 化学成因构造:结核、叠锥 8. 生物成因构造(遗迹化石):钻孔、爬痕 9. 复
8、合成因构造:孔洞充填构造、示底构造等 二、沉积岩野外观察及调查要点 (一)陆源碎屑岩 1. 陆源碎屑岩分类:碎屑岩包括四种基本组成部分,即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碎屑颗粒的大小(粒级)和成分决定了岩石的基本特征,为碎屑岩分类的主要依据。为了表明碎屑大小与水动力条件之间的关系,常采用自然粒级划分标准(表4)。根据碎屑粒级不同,可以把碎屑岩分为砾岩及角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四大类。 (1)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 建议采用成都地质学院的砾岩和角砾岩分类方案(表5)。其中正砾岩的砾石含量占全部碎屑的3010-2以上(颗粒支撑);副砾岩杂基含量大于1510-2(杂基支撑),砾石含量常为53010-
9、2。严格地说副砾岩已不属于砾岩范畴,只有由于其特殊的成因意义,才习惯地列入砾岩类,并采用裴蒂庄的命名。 表4 值粒级划分表 (据刘宝珺,1980) 2. 砂岩分类 砂岩是粒度为20.063mm (1+4)的砂级颗粒占5010-2以上的碎屑岩。按碎屑的粒级范围可进一步分为粗砂岩(21mm ,或-10);中粒砂岩(1 0.5mm ,或01);细砂岩(0.50.063mm ,或14)三种基本类型。为了尽可能表示出此类岩石的形成机理与环境特征,建议采用成都地质学院的砂岩成分。成因分类(图1-1)。如岩石中含有某种特殊矿物时可用附加命名办法,如海绿石石英砂岩、锆石砂岩等。 表5 砾岩和角砾岩分类 * 指
10、粗碎屑中的稳定组分(据曾允孚、夏文杰,1986) 3. 粉砂岩分类 粉砂岩是粒度为0.0630.039mm (48)的碎屑占5010-2以上的一种细碎屑岩。粉砂岩中矿物成分较简单,以石英为主,常有丰富的白云母及其他粘土矿物。碎屑多呈棱角状。粉砂岩可以按碎屑粒度(结构)、组分及胶结物成分来分类。 按粒度可以分为粗粉砂岩(0.0630.0315mm ,或45)和细粉砂岩(0.03150.0039mm ,或58)。粗粉砂岩的特点近于细砂岩,二者经常共生,而且常发育各种流水成因的小型交错层理;细粉砂岩则常与泥质岩或灰泥岩共生,形成各种过渡类型岩石。粉砂岩的矿物成分分类,只能依靠显微研究来进行,对于野外
11、调查来说,采用结构分类比较合适。 4. 泥质岩的分类 泥质岩主要由0.039mm(8)的细碎屑(5010-2)组成,含有少量粉砂级碎屑,也称为粘土岩或泥岩,属细碎屑沉积岩类。泥质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其次是粉砂级的碎屑与自生的非粘土矿物。 泥质岩的成分和成因都较其他碎屑岩复杂,而且成岩期后变化很大,到目前合理的分类问题仍未解决,建议根据刘宝珺的分类方案进行划分(表6)。 表6 泥质岩的分类 (据刘宝珺,1980) 2. 命名原则:细分可按粗、中、细碎屑岩不同划分:粗碎屑岩类岩石命名按:胶结物砾石成分结构基本名称。中碎屑岩类岩石的命名按:胶结物结构碎屑成分基本名称
12、。细碎屑岩类岩石的命名按:胶结物结构基本名称。 (1)次要成分:含量小于5010-2的成分。 当次要矿物含量为510-22510-2时,以含质参与命名。 当次要矿物含量为2510-25010-2时,以质参与命名。 (2)主要成分:指含量5010-2的物质。 (3)结构: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即巨(粗)、中、细等(详见表2)。 一种结构存在时,即以该结构名称参加命名。 7 两种结构存在时,则按次者在前,主者在后的顺序参加命名。 三种或三种以上结构存在时,则不一一列出,而以不等粒称之,但需在描述中注明各自的含量及基本特征。 (4)基本名称:主要有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 3. 野外碎屑岩成分、结构构造观察 3.1(角)砾岩的野外观察要点 (1)砾石成分及大小、磨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