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教案.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899068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4《大道之行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大道之行也》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大道之行也》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4. 大道之行也 礼记课题名称大道之行也课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一、谋篇立意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二、文章脉络全文分三层。第一层,从“大道之行也”至“讲信修睦”,总括了“大同”社会的社会风气。“大道”是准则,“天下为公”是人们对社会的共同认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人们的处事原则与方法。第二层,从“故人不独亲其亲”至“不必为己”,分项列举“大同”社会的人际关系、福利事业、社会分工等社会制度,从人们对待财物,对待劳动的态度等社会道德两方面证明“大同”社会的优越性。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至文末,是总结。三、写作

2、方法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多用排偶句式。文章大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

3、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用具多媒体、录音机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思路设

4、计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三、发挥想象,拓展练习四、寄语同学,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3.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范读课文 2.跟读,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

5、翻译全文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发挥想象,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四、寄语同学,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交流预习成果听读课文自主阅读积累文言字词思考并交流小组合作畅所欲言背诵课文学生要求朗读法 合作探究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生存需要 详述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满足发展需要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教学反思及学情反馈在设计上,分层和背诵的环节放在翻译之后,效果好。最后的讨论本是个出彩之处,但时间关系发挥的不够充分。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这个问题设计的不错,学生联系了现实社会,理解了课文内涵,也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