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十八游褒禅山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练十八游褒禅山记.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训练十八游褒禅山记课前预习 无师自通1.指出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1始舍于其址 2后世之谬其传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常在于险远5火尚足以明也 6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2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3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5形容词作动词,照明。6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2.指出以下句子的句式特征。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答案:1判断句。2介宾倒装。3省略句,随之。“其字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其欲出者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2、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答案:D解析:D.难道,语气词。其余为代词 4.以下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B解析:A.非常:古义,不一般;今义,很,极。C.至于: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件事。D.学者:古义,治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卒:最终。仆道,其文漫灭 仆:倒下。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至:到,到达。叹焉 叹:感慨。答案:A解析:A.卒:死后。课堂稳固 一点即通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项 禅 仆道 有穴 咎惑 罕至 窈
3、然 瑰怪冢 音谬 君圭 慧褒D.漫灭 深父 怠而欲出 无物以相之答案:A解析:A.“褒禅的“禅读“。2.选出以下加点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明明亮也。 非常不寻常之观景象。求思探求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答案:C解析:A.明:照明。B.求思:探究、思考。D.阳:山南水北。“者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 者,亦不能至也答案:A解析:A项中“者表停顿,其余为代词。4.选出加点的
4、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 A.其下平旷,有泉侧东五里西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解析:B.东:东面。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意思是 答案:B课后检测 触类旁通一、根底局部1.选出注音释义不全对的一项 冢,坟墓 窈然,深远幽暗B.怠,懈怠 谬其传,错误C.仆,倒下 瑰怪,珍贵D.好游,喜欢 王回深父,通“甫 解析:B.谬:,弄错。“其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为哪项 答案:B解析:B.其:无义。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D 解析:A.道路/说;B.命名/说出;C.景象/观察;D.将要。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甲组: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余与四人
5、拥火以入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乙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以字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乙组四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 “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乙组有两个句子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以字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乙组有两个句子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乙组四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答案:C解析:甲组依次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介词,用它;连词,因为。乙:两句中的“于都表对象;句为“在;句为“从,自。5.以下加点
6、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有 舍名之也C.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长铨刃相如 F.莫假设以吾所长,攻敌所短G.客初至,不冠不袜面刺寡人之过者答案:FH6.以下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录在临川先生文集里。B.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王安石的名诗夜泊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精工巧
7、丽的诗篇具有观察细致、修辞巧妙、意境清新的特点,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答案:D解析:A项“人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分号改为句号;B项句中顿号改为逗号,其后的逗号改为分号;C项中冒号改为句号。二、本课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得与“往往有得中“得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项 A.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 B.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C.此余之所得也。 D.此言得之。答案:C解析:C.得:收获。“观与“非常之观中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项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答案:B解析:B.观:景象。9.对本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A.本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要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有坚决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及一定的外物相助的道理。B.作者认为凡事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的就可以没什么悔恨了。“志意志、志向的作用,这和他以后百折不挠
9、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D.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要有坚决的志向的道理。答案:D解析:“托物言志,只是一般性议论。10.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于是余有叹焉 夫夷以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然力足以至焉答案:感慨。平坦。奇妙雄伟。足够可以。2翻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句话。答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辅助他,也是不能到达的。三、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
10、出堡坞,有假设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那么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11.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径北 径:径直。睥睨 睥睨: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箭 箭: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数偃仰 数:稠密。答案:C解析:C.箭:一种竹名,这里泛指竹。12.对下
11、面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少字的意义相同,两个“是字指代的内容相同。“少字的意义不同,两个“是字指代的内容也不同。“少字的意义相同,两个“是字指代的内容不同。“少字的意义不同,两个“是字指代的内容相同。答案:B解析:句中为“稍微,略微;句中为“缺少。句中“是字指代这个地方;句中“是指代“这种景致。13.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项 A.这篇文章同游褒禅山记在篇章结构上有相同点,都是前半局部叙事写景,后半局部在此根底上议论、抒情、说理。B.本文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慨
12、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伎。“造物者“神者皆是指创造万物、生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答案:D1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神者倘不宜如是,那么其果无乎?答案:1使它们经过千百年也得不到一次时机向人们献出它们的优美姿态,这实在是花了劳动却没有成效。2如果说神灵不应该这样安排景致,那么真的没有神灵么?参考译文: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
13、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格外地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抑,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哦!我疑心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无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
14、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抚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惟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二(福建高考,5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送天台陈庭学序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那么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那么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
15、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假设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假设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
16、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那么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注: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1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穷 穷:尽、完。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答案:C解析:C.“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16.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项 益工 益加耄矣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答案:C解析:C项解释为“增加。A、
17、B、D三项均解释为“更加。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表达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 B. C. D.答案:B解析:句是他入蜀的原因。句与山水无关。1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18、。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慨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答案:A 解析:A项中的“有财富在原文中没有表达,不能看作入蜀的条件。参考译文: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
19、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一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年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台籍人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绩,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
20、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箭、赋诗吟咏、歌唱吼叫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游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光老大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分的,好似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精神世界中自有的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出了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