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6890051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祖国 2022.10.下 |文化艺术| 摘要: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情况看,科举属于一种中国文化,是社会能力培养、挑选的一种程序。科举制度是自隋唐以来,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强化并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历程。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及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关键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 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文/邓文睿 科举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发展与唐代,经过宋元、明三代得以成熟,历时1300多年。该项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重

2、要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在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文章中,对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进行阐述:“科举是唯一没有动摇基础制度,是唯一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的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必然性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一向是重责任,青主权。从理论上看,不是政府主权归谁,而是政府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这种政治思想的存在,使古代中国从秦汉以来,在官员的选拔上就采取的“选贤举能”方式,也就是只有有才能的人参与政治,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自身责任。所以,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在选拔人才时都未对出身、血统等进行限制。此外,涉及到选举必然有有相关标准与制度,而这些制度从汉代“举孝廉”再到后来的科举 制度都呈现出客观与僵化的趋势1

3、。 科举制定冲破了传统世袭与世族政治通断的弊端,坚持“只有报名,统一考试,公平竞争”原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革新。它给普通老百姓等都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很多出身低微、的有学识的人才脱颖而出,强化了封建统治基础低微,但是,到了近代,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19世纪末期,受到西方思想等的影响,中国社会日益没落,大量有学识、才能的优秀人才被科举祸害。直到清朝下令废除科举制度,科举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 然而,通过对科举制的客观分析,其演变尤其必然性,科举从产生到兴起直至衰亡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历代明君都清楚“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要想得人,就必须要讲求

4、其内容与方式的合理、公平性。所以,从科举制度产生,“公平”与“尚贤”就处在矛盾与博弈中,贯穿于科举从发展到衰亡的始终3。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历程(一)科举制度的来源 科举制度是中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运用最多的一项官员选拔制度,是评判人的品行、智慧、能力等的制度。因为考试是分科目进行,因而叫作科举。科举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间,历时1300多年。其建立于隋代,其根源来自于汉代的察举制。西汉兴起后,为了更好地适应封建专制体制,汉朝开始革新官员选拨制度,随之产生了察举制。而察举制主要是通过地方官员到处察访,将自己认为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人才推荐给朝廷,后来也进

5、行了改善,开始以考试来选拨人才,但是察举依然贯穿始终。而察举制的实行,是在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令“纳贤”要求各级官员推荐有才能的贤士到朝廷任职,这也是首次公开察举 人才。察举制开始是在前178年,汉文帝下令各地方官员推荐贤才,且“上亲策之”,也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策试,即殿试的开始,中国选拨人才制度正式建立4。 (二)科举制的发展 在隋代隋炀帝开创了进士科,这也是科举制形成的重要标志,成为了后来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同以往人才选拨人才比较,科举制考核关于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拨不论出身,而关注的是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 虽然,科举制始于隋朝但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

6、衰败后,唐朝开始完善科举制度,力求使科举制更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现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5。武举主要是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可想而知,殿试则是皇帝亲自进行策问。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与变革,进士与明经也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此外,为了真正实现“尚贤”目的,唐朝还实施了“行卷制度”,考场内外共同合作。所谓的行卷,也就是考生在正式考试前,将自己平常写得最满意的诗词文章等进行编辑,以卷轴的形式,带至京师,呈献给达官贵人,让他们向主

7、考官推荐,著名私人王维、杜牧等曾经就受到过从“行卷”中受益过。虽然,“行卷”冲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束缚,在唐诗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其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不少考生为了让自己所写文章受到主考官认可,从而在行卷上做手脚,找人代笔、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就使得很多处于社会底层有学识的人无法接触到达官贵人或者优秀考生,处于劣势,“公平”问题备受争议6。 在宋元时代,在沿袭唐代科举制的同时,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确立了较为完善的考试体制。宋代在科举考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变革,如增加了录取人数,规范了考试行为,避免违规舞弊现象的发生,还增设了殿试制度;更新了考试内容,从以前的诗赋变成了策论;考

8、试制度及内容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尚贤”上。宋代给了广大平民百姓给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且大多数普通百姓通过科举都从底层中走出来。 在明代,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发展最为鼎盛时期,入学变成了科举的必经道路。科举制度吸收了前代各朝的经验教训,将“三级考试”“八股文”纳入到考试中,让科举制度变得更为完善,并提升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考试中地位。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及殿试。其中乡试也就是一种地方考试,三年一次,乡试通过的是举人,即孝廉。会试是全国考试,主要是由礼部进行主持,会试通过的是贡士。而殿试与会试是同年进行,会试后进行殿试,主要是有皇帝亲自主持,只对时务策进行考核。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

9、荣誉,即连 80 2022.10.下 MOTHERLAND 论坛 占三元,也就是一人在乡试、会试及殿试中都是第一名。在1300多年的科举人才选拔中,可以获得“三元”的人仅有17人, 每百年才1个7 。 而“八股取士”是考试内容逐渐演化所产生的,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诗赋、文章,是对考生的整体文化素养进行考核,但是这仅仅只属于文官选拔制度,而时务策是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而,在此过程中,考官对问题的看法会成为取舍标准,这样,就会使考生面临不公平的境遇,答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另外,各朝代的不断更替,关于人才的选拔要求日渐模糊,考试内容也变得越发僵硬。在此情况下

10、,产生了八股文。在乡试、会试头场考试中都是使用的八股文,因此,很多读书人都将经历放在专研八股文上。 当然,八股文有其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八股文的结构固定,字数受限,句法规定为对偶句,形式单一,限制了考生的思想,只是统治者为例巩固自身地位的一种工具。正是出现了八股文,使科举“尚贤”的优势不复存在,“尚贤”、“公平”的矛盾再次深化。 而到了晚清时代,科举制度面临着被废除的危险。因为在该时期,实施的是民族歧视制度,满人拥有着各种特权,做官必须要通过科学考试,买官、作假等考试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让有才华的读书人被埋没,使科举考试失去了意义与价值。 在清朝,科举制度与明朝制度并无多大区别,采用了

11、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不需要考试就能做官。在雍正前,科举制度是满汉两榜来取士,旗人在乡试中拥有特权,考试科目只有翻译科。在清代,科举制的问题得以彻底显露出来,一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士开始大力倡导将科举制废除,并发展新制度进行人才的选拨。 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施的时间非常久,历经1300多年对中国及世界发展进程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科举制度带来的积极影响1.科举不论出身,从民间选拔人才 科举同传统的世袭、举荐等制度相比,无疑是一种最为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最开始在日本、韩国等地都在效仿中国进行科举,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游学的过程中见

12、到了中国科举取士,并将其记录下来,在欧洲得到了推行。18世纪启蒙运动,中国的科举制度受到了英、法等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从宋代起,科举不论出身,只有是有才学、品行端正的人都能够参加。通过放宽选拨范围,为政府选拨出了更多优秀人才,在维持社会安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明清时代,很多的进士大部分都是祖上没受过教育,或者受过教育但没有一官半职的“寒门”,但是,只要他们有才学,在科举考试在“一登龙门”,自然能够光宗耀祖。历来寒门苦学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都是为了考取功名,受朝廷重视。由此可见,科举考试的重要性8。 2.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和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科举考试所经历的1300年间,选拨出的进

13、士约为十万,举人、秀才高达百万,其中并非每个人都是有识之士,但是都能够冲破重重束缚,通过科举证明自己。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进士出身的人占有很大的比重。科举是高级官员选拔的重要途径,利玛窦在明代中期来到中国,所见到的辅助治国的官员,就是通过科举产生的。 3.科举普及了知识,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 虽然,科举普及了知识,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是处于很多 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并不是对知识的单纯渴望,但是,从客观的角度看,通过科举入士已变成了一种风尚,中国的文风也随之得到。明清时期,若以秀才来计算中国的读书人,大多数时间都不少于五十万,若是将童生算在其中则能超过百万,而其中除了极少数人的前景光明外,大部

14、分都是生活在底层的知识份子,而科举对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加之,这类读书人都是同种制度下的产物,也就是所谓的读“圣贤书”,所以,这也间接的保持了中国各区域思想文化等的统一性。 (二)科举制度造成的消极影响 1.科举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与形式上 从明代起,科举考试内容变得非常僵化,只需要考试可以写出符合形势的文章即可,而不注重考生的具体学识。很多的读书人为了应对科举考试,思想变得越来越狭隘,被四书五经等所限制。还有一些读书人将通过科举考试作为自己读书的位移目标,读书只是为了在朝廷谋取一官半职,光耀门楣。 2.科举考试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在清朝,在文学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很多基

15、础的名家,但是很多人都失意于考场。由此可见,科举考试成为发掘与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在人间在某方面有杰出才能的能人。此外,清朝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限制了科举考试内容。清朝的科举制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日渐消亡。而从表面上看,清朝统治者对考场徇私舞弊现象尤为重视,但是基于科举制自身的缺陷,这种缺陷逐渐放大,制止消亡。 四、结语 科举制度在中国1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值得去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将科举制度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辩证地去分析与探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从吸取经验教训,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提高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亮,周永波,钟兴国,等.浅析中

16、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22,(12):129-135.2赵琳明,朱兴国,刘新华,等.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J.未来英才,2022,(08):237-245. 3朱卫国,刘新宇,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尚贤”与“公平”博弈的角度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22,(13):108-115. 4张爱侃,唐仪容,朱立新,等.历史趣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进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22,(07):321-326. 5朱玉峰,郭林超,邓志林.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22,(02):321-326. 6朱明超,刘新国,等.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未来英才,2022,(05):108-115. 7胡新华,赵金波,朱瑞华,等.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当今社会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22,(29):421-426. 8程顺平,刘卫军,张新宇,等.试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论文-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22,(28):468-476. (作者简介:邓文睿,身份证号:340104*。) 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