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_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_共4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政治制度史_共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 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尚书台: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 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3.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 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4.嫡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2、,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 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3、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 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8.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 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9.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 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皇帝制度的
4、特点 :(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3)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2.简述均田制的内容 答:均田制的内容:(1)规定 18岁以上的男子给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 80亩,寡妻妾给口分田 30亩。(2)僧道给田 30亩、 尼姑、女冠给田 20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减半。 (3)有封爵的贵族给永业田 5顷至 100顷不等,职事官从一品到 九品受永业田由 60顷至 2顷。永业田终身不还,可传给子孙,口分田受田者死后要归还政府。 3.元代一省制概述 答:元朝
5、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 务中枢(其间虽三次设立过尚书省,但不领宰相事而只是主管全 国财政,相当于宋代的三司使司,且旋置旋废,不为定制)执掌 最高军政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长官为枢密使(由太子兼任),其下有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 4.简述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 答: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1)丞相,最高 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 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 掌全臣奏章,
6、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5.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一级的主要职官仍承袭西周制度, 尚无太多的变化,但宰相制度确已显端倪。各国都相继出现君主 之下执掌朝政的职官。他们的职掌和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各国的最高执政这时也有直接称 相的。战国时期,宰相制始告 初步形成。名称虽不一致,职掌却是相同的,协助国王处理全国 政务,由国王任免。这一时期的宰相多为客卿,由布衣而置相位 者为数不少。 6.简述汉代“对策”与“射策”的考试方法。 答:“对策”始于汉文帝,主要应用于贤良方正等科。又称 策问或策试(类似科举制中的时务策)。即由皇帝提出问题,由 应试
7、者作口头或书面的回答。策问内容主要是时政、经义等方面。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即由主考官先拟出许多道题。将试题 分别写在竹(木)简上,封存后致于案桌之上,考试时由被试者 随意抽取。进行当场解答。依据回答的优劣分为甲乙二等。 “射策”的考试对象主要是明经及博士。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 义。 7.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
8、政治制度。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8.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群相制。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 政事堂。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
9、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 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 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 9.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自国民党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发挥国民党的具体职能。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并代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
10、会的职权,从而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集权制度。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总之,在国民党一党专制下,国民党不仅以党治国,而且是以党员治国,全面控制政权,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的以党的主义治国,最后达到宪政国家的目的,更违反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 三、论述题( 9分) 1、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答:19121949年,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民党统治 3个时期。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民国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的是专制独裁制度。政府体制及其演变中华民国时期
11、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 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各种 政体,但并未改变专制独裁的实质。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家基本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确立了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实行一院制的议会制度,由参议院独 立行使立法权。 2、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答: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处: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也有利于民族融和。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弊处:到了封建社会后 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动摇封建统治根基,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 加强,并逐渐趋于反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论述中国古代诉
12、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1)自诉:分口头诉 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 2)举 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 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 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 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 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 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 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 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特点:(1)国家主义,法自君出古代中 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 又是最高审判官;(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讼制度中,礼占有 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 各种特权;(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讼制度中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 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