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案例《纸船.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876615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彩案例《纸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彩案例《纸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彩案例《纸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案例《纸船.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纸船教学精彩片段(节选) 执教纸船一文,出现了这样一幕我所始料不及的精彩: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之后,我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对于阅读来说,最重要的是质疑。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下面就让我们从提问质疑开始。问题提出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现在请同学们开始思考,然后提问。” 片刻,我问:“有没有同学发现问题?” 王香举手说:“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的纸船,为什么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而不是许多只。” 马上有学生举手了。 魏欣欣说:“前文说有的被一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说明在汹涌的海涛中,作者冰心欲借纸船来寄

2、托思念的这个愿望,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能有一只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已经是一种奢望了,作者又怎么会企求很多只呢?” 我点头表示赞许。 又一生举手了“纸船只是一种思念的化身,而且每一只纸船都是作者用心去叠的,每一只纸船上承载的都是同样的厚重,一只和许多只所寄托的思念也是等量的,有一只就够了。” 又一生举手说:“如果把一只换成许多只,既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就是读出来也应得别扭,表达出的感情和全文整体的感情基调不协调。”说完又比较着读了一遍。 我很惊讶于学生如此深刻的体会和思考,我感慨地说:“几位同学发言非常的精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独立思考的结果。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

3、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我们面对的文章可能相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却是同中有异。因为我们的性格、生活经历、阅读经验、思维方式等皆有差异,所以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自己主动地于思考而得,而不能以别人的理解来代替,强加的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因为真理不在书上,不在老师的手里,它只在我们每个人的思索中”。 王蕊举手说:“文中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和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两句中为什么用单人旁他而不是宝盖头它”。 这个问题是我课前预设的,如果学生不提,我想我也会在学生问完后提出来。 我对王蕊说:“你很会读书,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了不起!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董娜举手说:“纸船在文中是

4、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在作者冰心的眼里已不再是一只小小的纸船,而是融入了她浓烈的情感的有生命的事物。” 张露补充说:“这满贮作者情感的纸船可能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希望纸船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其实就是希望自己能回到母亲的身边。” 她们的回答,着实让我感到孩子的潜力之巨大。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撑起地球。”我想说:只要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和谐的空间,他们同样能创造奇迹。 我由衷地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然后说:“大家,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同意”是异口同声的。 “好!,有问题继续提。” 又一位同学举手了:“还是这一句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的流换成漂可以吗?” “流”换成“漂”可以

5、吗?这是我在课前对文本的解读中未曾考虑过的一个问题。我顿时一愣,不知如何回答他,那一瞬间脑中一片空白,但我马上意识到:问题从学生中来,应该回归到学生中去, 应该相信学生。 我很诚恳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 片刻,有几位同学举手了。我先请郭建起来说。 “我认为,用流好。” 我故意说:“是不是因为作者冰心用的就是流,你才说流好,大作家能用得不恰当吗?” 我说这话的用意是让学生明白不要轻信权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追求真理,唯真理永存,唯真理至上。 郭建笑笔说:“不是,老师,我是有理由的,我们常说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流到某个地方,表明流有明确的方向,

6、而漂却是漂泊不定,是没有明确的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有着明确的方向,是母亲的身边,所以我觉得用流好!” 我欣喜的望着郭建,他独特的回答令我叹服。 “一石击起千层浪”,又多了几位举手的同学。王芳说:“我也认为流比漂好,除了觉得流表明方向明确以外,我还觉得流的速度比漂也要快,更能表现出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母亲的身边。” 我问:“大家同意这两位同学的观点吗?” “同意。”大部分同学这样回答。 不过,胡伶俐举手了“纸船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正如刚才张露说的,纸船也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化身,我觉得用漂更能表现作者当时要到海外留学,在海上漂泊多日的那种漂泊不定之感。” “我不同意胡伶俐的观点”。王

7、猛说:“作为一个深受母亲而又漂泊在外的孩子,一定不会将自己的漂泊的伤感带给母亲。” “但是文章最后不是说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吗?” 我示意就此打住,说:“想听听老师的观点吗?” “想。” 我说:“诗歌是感情的产物,用哪个词,不用哪个词,这与作者当时的情感密不可分的。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对此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动了文字就同时动了思想情感。他举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韩愈在月夜时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改成敲字。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

8、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的是他自己掩的。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那么冷寂。但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谐调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宿鸟,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便令人怀疑。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时玩味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

9、题不是推或敲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 于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谐调的。冰心写这首诗选用流而没有用漂大概也是与她当时的心境有关是更侧重于表现自己的漂泊不定之感,还是侧重于表现强烈的思母情绪?不言而喻。所以我比较赞成前一种观点。当然,这也只我的理解,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继续找理由来说服对方,因为真理在我们思索中。” (江苏睢宁县高集中学 姚小立、王亮) 案例 3 范进的老丈人为什么是个屠户 ? 学习范进中举,课堂讨论很生动深入,正在酣畅淋漓中,一个孩子在下边嘀咕:杀猪的杀猪的,好好耍哟,咋个不是个农民呢? 我心中一个激灵,这个问题倒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有一种预感,对这个“嘀咕”

10、的讨论将会使大家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我决定把这个“嘀咕”做大。 师:刚才我听到谷雨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异类的问题,老师都还没有认真想过呢,大家“碰撞”一下,如何? 生:屠户的社会地位本来就很低,连这样一个人都可以在范进前面耀武扬威,可见得范进是很没有用的一个家伙。 生:那倒不一定,比屠户还穷社会地位还低的人也有,比如农民,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范进的老丈人写成一个农民呢? 生:屠户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是一个颇为恐怖血腥的职业,这可以让范进这个老丈人的形象可怕狰狞一些,和软弱的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吴敬梓不把范进的老丈人设计成一个农夫或者一个小商人,我觉得这其中是有深意的。屠户一方

11、面要和底层的喂猪的农民接触,一方面他又要和买肉的大户人家接触,这就让他有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他既能俯视下层农民的艰苦,又要仰视上层的富裕,这就让他最好容易成为一个趋炎附势的人。而农民和其他小生意人恐怕都没有这样好的条件。 师:这番解读真是非常深刻而独到。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屠户是杀猪的,吴敬梓一定是想要在“杀”上做出点什么文章来。范进未中举前是被胡屠户羞辱数落,而中举后是被科举制度羞辱欺凌,同样都是被“杀”。 生:范进中举前,在胡屠户的面前不过和一头猪是差不多的。但是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样子,其实比猪还要狼狈可笑。 生:这个职业的幽默色彩给故事本身增加了一种喜剧色彩。 生:刚才

12、同学们谈到了范进的人格扭曲的问题,其实胡屠户的人格扭曲的更厉害。他自己不过是一个屠户,这个职业本身就有许多可笑可叹之处,可他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先是申明自己是“有脸面的人”,不能和“平头百姓平起平坐”,他自己干着并不高贵的营生,却瞧不起那些“做田的、扒粪的”,后来随着范进中举他的态度变化是 360 度,毫不铺垫毫不遮掩,竭尽巴结赞美之能事。一个屠户的人格扭曲是更让人觉得好笑好气的。 师:大家发言很深刻!很有创意!你们的意思是不是这样:胡屠户因为职业原因所以其言行举止自然是粗鲁可怕的,他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了他带给范进的其实也是血淋淋的屠杀。但有比屠户更可怕的东西,就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在胡屠户

13、的欺凌羞辱下,范进还能恭顺地做人,但是在中举的刺激下,范进居然喜极而疯,成为千古笑柄,可见科举这把刀比胡屠户手上的那把刀要厉害得多。 生:我想补充的是,胡屠户手上的这把刀和科举考试这把刀其实就是架在范进头上,逼他癫狂的两把刀。 师:那胡屠户手上的这把刀其本质是什么呢? 生:是一种封建等级意识。 生:是趋炎附势的社会风俗。 师:对了,就是这些意识主宰了整个社会,主宰了各个阶层的人们,也扭曲了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灵魂。 师:大家比较深入的讨论使老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范进终于中举了,终于推开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门了,他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但是为什么吴敬梓还要设计胡屠户给范进一巴掌呢? 生:吴敬梓就是想通过这一巴掌来进一步丑化范进。 生:这一巴掌不是师长给的,不是朋友给的,而是一个大老粗胡屠户给的,走上了人生的金光大道的范进还要挨屠户这一巴掌,作者肯定是在讽刺什么的。 师:小说借胡屠户的手给范进一巴掌,打出了些什么? 生:打出了范进的丑态,打出了胡屠户的丑态,打出了周围人的丑态,打出了整个社会的丑态。 师:这一巴掌,与其说是打给范进的,不如说是 生:打给科举制度的,打给这个趋炎附势的人群的,打给这个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的。 师:说得好!如果范进的老丈夫不是个屠户,小说情节的发展就没有这么自然无痕,整个故事就不会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到别样的心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