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科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中心小学 吴小芳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越过学习障碍,运用情境体验和吟诵感悟诗词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提高审美情趣。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认识 情境体验 吟诵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提到对古代优秀诗文的诵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育家于漪老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
2、见,她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目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状况是不令人满意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意中走了极端,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以致于古诗词这颗最香甜可口,营养最丰富的果子,还没被咀嚼品味,就囫囵吞了下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问题,也有认识问题。下面我谈几点认识。我认为,古诗词教学: 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偏入教材中的古诗词,应是诗中极品,既是学习语言的典范的例子,又是育人的最佳工具,所以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签赏向来受到重视。但古诗词是陈年宝珠,产生的年
3、代距现在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距离,加上古诗词所具有的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和表现方法,要让学生去鉴赏它,领悟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面临一个学习材料(即古诗词)知识结构与学习主体认知水平的沟通问题。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妄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知道了什么呢?这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似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回答,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又有多少教师从这方面去研究过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你能够大致清
4、楚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怎样的学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理想、情操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准备怎样?等等这一切又恰恰是古诗词学习和鉴赏的重要前提。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抒倩饱满郁浓,意境丰富深远,语言精练含蓄,声律和谐优美。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古诗词的这些特征,对中小学来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要让学生顺利地学习、鉴赏古诗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障碍。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古诗词的语言更为精练,容量更深广。鉴赏古诗词,必须先过语言关,要把握词的意思,以及词与词的组合关系,这是鉴赏的基的和先决条件。意象是诗人摄影人诗词中并被升华了的客观物象,是诗
5、人抒发情感的凭籍和媒介。它虽是具体的,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花鸟虫草,日月雨露,孤帆长亭,流水浮云等物象,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物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都与物象的基本特征相关联。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中不熟悉的物象的基本特性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从未见过梅花,也不知道梅花特性,又怎能理解梅花的品质?古诗词中运用史实和典故的例于是很多的。史实和典故的运用,一方面使语句变得更精练,内含更丰富。另一方面使作品艰涩难懂。教学中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开这些疙瘩,再好的诗词学生也会觉和索然寡味。还有背景。作品的背景总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对古诗词阅读关系不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
6、错误的。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有时会曲解作品原意。举个例子说,在古诗词鉴赏课上,学生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诗人怎样老是思乡附,想家啊,在外面可以看到很多新鲜东西,不是很有趣吗?”试想,学生如果怀着现代人重尚旅游的观念去读崔颖的黄鹤楼,怎么能进入“日益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境界?更不会体谅在天涯的“断肠人”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个 在教学中表现出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放任自然”,对古诗词的语言、意象,牵涉到的典故、史实、背景不作交待或引导,让学生自己读,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是对诗词精分细割,面面俱到,想让学生把一切都弄懂弄透,以致使学生得到的是一堆零碎的字、词,而不是
7、完整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还有一种情况,是多数人所忽视的。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非常丰富,“可以这么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恨不得把所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却忘了学生还是一个心具远未发展成熟的活生生的人,忘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思想情趣等方面的准备。这种硬塞的办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二、要抓住一个“悟”字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是引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同
8、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和交流。意境是诗词的生命。“境”由“情”生,“情”深则“境”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昔诗人什篇,为倩而造文。”诗人的情感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境界之中。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鉴赏古诗词,只有进入了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才能真正领略到作品的美。而“入境”在于“悟”,正如宋代严羽所说:“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一种神奇的心理感受,是鉴赏者与诗人突破时空限制,遭遇在同一艺术境界中的心灵交流,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悟”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主动进入“悟”的状态,教师要营造恰当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氛围之中充分酝酿、启迪
9、、萌发、展开,从而跨入意境的门槛”。 怎样让学生“悟“起来呢?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激趣之“引导想象法”,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从编入中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作品看,绝大部分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虚实交映,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或清丽灵秀,或挥宏奔放,或沉郁厚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按照魏老师的做法,分四个步骤:l、勾勒形态。这是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线条,开成物象,进行空间组合。2、染上色彩。让物象披上诗人的主观色彩,也染入鉴赏者的色彩。3、使画面动起来。学生如果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意象之中,画面是动不起来的,也只有领悟到了蕴含在画面之中的意兴情韵和思想情感时画面才会生动
10、形象,才有生命。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自己创造的画境之中,触摸到诗人那颗诗心和他丰富的满神世界。整个步骤,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脑子作画,这样思维更集中,更深入,也更容易“悟”出更广、更丰富、更生动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更多的启迪和美感。 实景体验也是好方法。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开阔的特点,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脱去羁绊,放松心情,打开思路,领悟诗词的意境。比如,把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让学生在春游时吟诵;把望岳(唐杜甫),让学生在山顶上唱读;把西江月明月别技惊鹊(宋辛弃疾),放在夏夜里品味;学生将“悟”出怎样的一番感受?大自然的景,诗词
11、中的情相交辉映,在这样情境下与诗人心灵碰撞出的火花,在学生心灵中久久不会熄灭。学生从诗中受到的感染,受到的启迪,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是在教室里得不到的。 创设让学生“悟”起来的办法多种多样,有很多实例可借鉴,这里不再赘述。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高昂激越的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诗词是学生“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说出来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都坚持把作品所传达的意义阐述清楚,那么这种阐述定是无力的、苍自的、徒劳的。艺术大师阿恩海姆认为:“没有哪些真正的艺术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们要说的事情”。这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是创造性活动。教师跟学生一
12、样同属于鉴赏者,由于其学问、修养、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不同,同一首作品所创造的形象、意象和意境,在他们心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不应向学生直接阐述作品的意义是什么,不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整体审美,既“悟”不了“情”,也入不了“境”。 三、要让学生“美读”作品“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吟诵作品。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所希望唤起
13、的不是行动,而是感情,并且除感情以外,毫无别的希冀,”诗歌是靠感情来感动读者的,而感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古诗词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跌宕起伏,乐感极强,是很适合“美读”的。 “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 闻于耳,记于心,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是感知诗词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作品美感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先生曾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对于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根据语文学科特征,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离开吟诵。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文章的气势。领会与品味到它的布局谋篇、遣词造成旬的绝妙之处”。既然“美
14、读”如此重要,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多读,美美地读,读出“美”来,读出“情”来。 “美读”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了解的基础上。不了解作品,能读起来,难“美”起来,自然领略不到文章的感情,领略不到文章的美。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崇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学生多读了,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读,读出“美”来,这是不划算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从初一到初三毕业,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都在十科以上,他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死读。所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美读”的滋味,就应该先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和理法的讨
15、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叶老强调把“理法讨究”与句吟诵”结合起来,“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把准教材,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收到净化人的灵魂,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精神品质的效果。 主要参考资料 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第6期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魏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戴汝潜主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 格罗塞德国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M商务印书馆 韦志诚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3 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