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随堂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随堂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从下图可以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2.“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 )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B.中枢机构异变利于皇权加强C.制衡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中央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3.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2、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B.出现权力制衡机制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4.下图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体现了( )A.异域风情与华夏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西方写实与传统写意的结合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5.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
3、共同祖先6.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地区比较安定D.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将陈庆之评论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这表明本时期的民族交融( )A.使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C.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D.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8.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材料说明孝文帝( )A.认同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
4、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9.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南北统一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立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帝)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
5、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弈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1.B2.B本题考查魏晋南朝时期的三省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尚书职权显要,材料反映魏晋置中书分其权,南朝又设门下,尚书地位进
6、一步削弱,这一变化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B项。3.D根据材料“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D项正确;材料体现士族专权威胁皇权,而非取代皇权政治,A项错误;材料反映士族专权,不是权力制衡,B项错误;东晋士族专权不利于维护政权稳定,C项错误。4.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由材料“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可知其描绘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体现的是异域风情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汇融合,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市井生活,排除B项;材料强
7、调的是绘画的史料价值,而非写作手法,排除C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近现代绘画特点,排除D项。5.A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内迁过程中,逐渐与汉族等民族进一步交融,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才会在后世被认为是黄帝后裔,这也体现出了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上的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开发,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几个民族,不能说是“各民族”,排除D项。6.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A项正确。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和南方地区比较安定是
8、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不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排除D项。7.C题干大意是:南方汉人觉得北方少数民族都是蛮夷,但到了北方洛阳才发现人才辈出,都是知书达理之人,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比较深,了解汉文化的人才多,体现了该时期的民族交融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信息,A项错误。洛阳不属于“边疆地区”,故B项错误。D项曲解了题干的主旨。8.A9.B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交融。因此,本题中这组生动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图片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B正确。10.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故D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文化停滞和中外交流不符合此时期的时代主流特征,排除A、B、C。11.(1)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