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注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编写说明:1.编写严格按照新课标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创设新情境,力图夯实课本基础知识基础上,提高灵活学习、知识前后贯通的效果。2.每一课按照夯实基础课内小结素养提升史料补充习题巩固五部分循序渐进,提高学科素养。3.夯实基础以图文并茂形式展开,课内小结以时间坐标形式提升时空观素养,史料补充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文言文能力水平,习题巩固精选习题、提升学生综合解题思路与能力,做到知识融会贯通。4.各个部分穿插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
2、的经济与社会夯实基础(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农业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区普出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边疆农业: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于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手工业制瓷业方面: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矿冶业方面:煤的开采量很大,业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方面:
3、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商业商品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城市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以及元大都人口众多、经济市繁荣、对外往来活跃。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发展,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微思考】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榷场分布图 北宋交子(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1、表现(1)
4、南方经济发展,江浙地区成为农业中心。(2)财赋北运,元朝重开大运河以及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2、过程时间过程东汉末年至东晋初期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人口流动带来生产技术、工具、劳动力;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中叶至五代时期唐代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争,人口大量迁徙,加速南方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末至南宋初北宋与辽、西夏战乱。金灭辽和北宋,人口大量南下,南宋建都临安。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微总结】 宋经济之变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四)社会的变化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1、门第观念变化(1)原因科举制、商业的发展。(2)表现“取士不问世家,
5、婚姻不问阀阅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阶层长期存在显著减少家内服役世袭奴婢雇佣无地农民人身束缚种类、数量较多主要为契约关系一种人身束缚明显减弱3、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1)原因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2)表现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住所、职业、日常生活标准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微思考】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3)政治原
6、因: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4)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土族制度的政治基础。(5)唐末五代战争的影响、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落。课内小结核心素养:时空观、唯物史观素养提升1、认识宋代经济的新现象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商业:商品交换的媒介发生变化,出现交子;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的界限打破,出现夜市。(3)海外贸易繁盛:海上丝绸之路范围更广,外贸税收成为主要收入。(4)商人地位提高:宋代商人有了入仕资格。(5)榷
7、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民族之间贸易加强。(6)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代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2、认识宋代土地政策变革的影响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1)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2)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富余的劳动力可以转向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
8、的土地成为佃农。(3)租佃制下,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劳动者有一定的自由权利,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精耕细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习题巩固一、选择题1. 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推测A宋太宗重视城市商业发展B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混乱C城市商业突破了地点限制D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 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
9、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3. 元朝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下列记载体现了当时海运优势的是 A“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B“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C“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D“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4. 宋人郑樵指出,“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人蔡襄则说:“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这一变化的原因为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0、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强化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奠定商品经济冲击门第观念ABCD5.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结论A宋史记载:“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体现了宋朝对外贸易发达 B北宋苏轼石炭诗曰:“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反映出北宋煤的开采和使用情况C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说明北宋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长编记载:“(1032 年)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
11、以自存,望听其便,从之。”说明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6. 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而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东来时,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据此可知,宋代 A海陆对外贸易兴盛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C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D对域外文化接纳有限7.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45.5%,以北则占到 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 59.1% ,以北则为 40.9%。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8. 两
12、宋时期,中国硕大的沙漏倒转了,给产出稻米的地区带来了长久的好处,而对出产小米和小麦的地区则相对不利。这里的“沙漏倒转”指的是 A北方长期战乱B北方环境日益恶化C陆上丝绸之路受阻D经济重心由北到南9. “白蛇传”故事在唐传奇白蛇记已有原型,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出明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10.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
13、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上述材料表明 A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转型B宋瓷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C宋瓷促进了当地的文明进步D宋瓷密切了两地的友好关系11. 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勇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12.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
14、关系松弛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13.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它把南北方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日益依赖运河来运输南方的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14. 两宋时期政府先后在东南沿海八个城市设置市舶司,市舶司的重要职掌之一为按比例对进出口货物分等无偿抽取定量实物作为关税,征课时有细货、粗货之分,税率从 10%20% 不等。由此可知两宋时期 A关税成为财政重
15、要来源B关税制度初具近代色彩C海外贸易发展极为迅速D征收国境关税渐成主流15. 据记载:交子肇因始于宋朝巴蜀之铁钱过于笨重而不便于携带,后因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争讼数起”,于是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 16 户富商特许经营,严禁民间私造。宋仁宗时,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使之成为官方货币。材料反映出当时A宋朝地方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当地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民间纠纷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朝印象“面面观” 某校高中学生历史社团分组寻找材料,准备进行一场关于宋朝历史的拓展学习讨论。 第一
16、组:(宋太祖)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北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068 年) 第二组: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羣盗。今生民已困,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北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 年) 第三组:北宋末,人口达到一亿多。宋代的垦田面积达到 7 亿多亩,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商品率达 40%,使得大批农业人口脱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生活。北宋的城市
17、人口占 20.1%,东京少说有 100 万人。“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歇,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城市配备有公共性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东京设置专门的“街道司”,用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整理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1) 根据第一、二组收集的材料,他们两个小组对于宋朝各自会形成怎样的印象?(2) 根据第三组收集的材料,他们小组对于宋朝又会形成怎样的印象?(3) 综合以上小组的材料并结合所学,陈述你眼中的宋朝印象并说明理由。17. 出土文物对于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1)材料一:云梦秦简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战国末期至秦朝初期的竹简
18、 竹简记载了公元前 262 年公元前 217 年成书的法律文献,其中田律第二条有如下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堵塞)堤水。不夏月,毋敢掖草为灰、取生荔(刚发芽的植物)麛(幼兽)鷇(雏鸟)卵,毋毒鱼鳖,置阱(陷阱)罔(网),到七月而纵(允许)之。”依据材料,简述该文物的研究价值。(2) 材料二:在古代中西交往的商路上,不断有中外古币重见天日。如图为出土的两枚古钱币:宋朝“崇宁通宝”铜钱(崇宁宋徽宗的年号,钱文的字体为宋徽宗书法);大食国(中国古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金币,金币中心铭文为:“安拉之外别无他神”。阅读图文材料,概括两种货币的不同点。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赋税制
19、度变迁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上来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
20、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泉州丝路繁荣的见证者 “一带一路”是中国近年来面向国际提出的合作倡议。泉州是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材料一: 1271 年意大利商人雅各
21、抵达了泉州后写下的光明之城一书史料节选:“带着满船的胡椒、芦荟木、檀香木、樟脑、精选的香水、珍贵的玉石珠宝、海枣、衣料等货物上岸,街上有众多的游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泉州港甚至比辛迦兰(广州)还大,它所在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地方,如北方的鞑靼(或指俄罗斯),以及来自我们国家的和来自法兰克其他王国的船”。 材料二: (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有关于泉州蕃人巷的记载:“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至晚自两宋之交时起,泉州城镇南门附近即逐渐形
22、成蕃商聚居街区,迨南宋季年,在州城之南,即泉南是所谓的“蕃坊”。 材料三: 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宋朝“胡贾航海踵至,富者赀累巨万,列居城南。”而南宋乾道七年(1171 年)汪大猷知泉州时“蕃商杂处民间”。(1)就研究宋元时期泉州港的中外贸易状况而言,说明上述三则史料的价值?(2)在对泉州盛况的描述上,上述材料在哪些方面可以互证,试加以说明。(3)某同学将上述材料进行汇总后,得出“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的结论,你是否同意,试说明理由。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
23、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
24、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 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婚俗之变 材料一:自隋唐而上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材料二: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
25、少。(北宋)司马光书仪婚仪 材料三: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凶吉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北宋)朱彧萍洲可谈(1) 根据三则材料,说明从隋唐到宋期间,婚姻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 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北之变 材料一:唐代前期人口峰值在 80009000 万秦岭、淮河以北 7 道,按记载的人口为 3000 万,占全国人口的 3/5(北宋)元丰时北方有户 530 万,南方有户 1100 万估计 13 世纪初期,南宋和金均进入人口峰值阶段,分别有 8500 万和 56005700 万。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
26、述 材料二: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今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地方级考试,合格者始能“解”送中央礼部),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比至东南十倍假借之矣。(北宋)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1) 根据材料一,分析从唐至南宋,中国人口分布有何变化。(2) 根据材料二,概括欧阳修对科举考试的观点。(3) 以上材料,反映出怎样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CBDDB 6-10CCDCC 11-15BADBC二、非选择题16. (1) 第一组印象:宋初(宋太祖)废藩镇,强兵权;除苛赋;止虐刑;肃吏治;倡简俭等。成
27、效显著,有效维护了宋朝统治,社会安定,长治久安。第二组印象:西北边防军备不足,受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新兵战斗力低下,军饷不足,易沦为盗;百姓困苦,连年灾荒等。(2) 第三组印象:人口增多;垦田面积增加,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等;商业经济繁盛;大城市出现;城市生活丰富;城市有一定的管理功能等。(3) 陈述:综合三组材料,宋朝既有政治稳定,商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的一面,但是同时又有军事力量弱,不能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积贫积弱等问题。理由:宋初采取政治经济等措施使得社会相对安定,第一组材料中“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同时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明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
28、,如第三组材料中所述。第一、三组材料来源不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宋朝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第二组材料所述,国防无能,受制于北方草原民族政权,军队战斗力弱,社会问题突出,民生困苦,财政危机,造成国势衰微,最后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第一、二、三组材料从不同角度补充印证,展现历史的复杂和多样,使得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完整丰富。17. (1) 该竹简作为一手史料,可以为研究战国和秦朝初期农田耕作和山林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直接证据;竹简律文提出了一系列自然保护措施,体现秦人重视自然保护观念和决策者的自然平衡意识;对今天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有一定借鉴意义。(2) 材质:宋朝货币为铜质铸币,大食货币为贵金属货币;形
29、制:宋朝货币为圆形方孔钱,大食货币为圆形无孔;钱文:宋朝货币以年号为主,大食货币以宗教语言为主;文化:中国钱币反应皇权至上和世俗性的特点,大食钱币体现阿拉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宗教特色。18. (1) 变迁特点:商税征收制度化(或出现了完整的商税制度)。表现:商税与地税分离;定期公布商税及变动情况;广泛设置税务机构;加强对商品产权的保护等。(2) 原因:商品生产者吸取唐末五代对商税横征暴敛的教训;政府严格管理各地商税征收的结果;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战争的影响。作用: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19. (1) 材料一是南宋时期意大利商人,作为当
30、时的外国人亲身经历,其记录相对客观公正;材料二是南宋文人对泉州蕃人巷的记录,属于当时的中国人记载,有较高史料价值;材料三属于后人记录,史料价值相对材料一、材料二较低,由于是当地府志,或有参考到宋代的记载资料,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 一是泉州贸易繁盛情况:从材料一中“货物”、“货船”的繁多,材料三中“胡贾”、“赀累巨万”等关键词中可以互证。二是番商(胡商)聚集居住情况:从材料二中“番人巷”“番商聚居街区”、“番坊”等信息和材料三中“列居城南”形成印证。(3) 辩证分析:要判断泉州是否成为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不能简单地武断下结论,一是虽然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非常
31、发达,但当时主要港口还有广州、明州等,没有其他港口对比,不能简单得出结论;二是三则材料都是文字史料,需要考古资料或者实物史料等更多资料相佐证。20. (1) 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 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 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21. (1) 从看重门第和家世,到看重财富和科举成绩。(2) 宋代大倡文治,重视科举,获得功名的士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日益提高,社会各阶层趋于平等,婚姻观也日益多样化。22. (1) 人口总数逐渐增长,人口分布从北多南少变为南多北少。(2) 相较于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士人考试竞争激烈。(3)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文化兴盛,人才集中。第 13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